赵彦盈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12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乡村文化治理效能是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关键。目前,随着一系列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得到巨大提升,但受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及资源分配等条件的影响,仍存在着城乡之间、农村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及农民文化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因此,需深入分析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优化策略和改革方向,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比重不断增加,以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阅报栏等文化惠民工程为代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但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西部偏远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东西部乡村之间乡村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问题[1]。
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主要供给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如政府部门开展的乡村地区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承担了乡村图书馆阅览室、乡村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几乎提供了乡村地区的全部公共文化服务。部分地方政府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缺乏经验,导致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较少,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积极性。乡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参与程度较低,市场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所占比例也较低。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幼人群,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较低,乡村社会组织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也较低。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文化精神建设。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实物形式的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少、设施老化、使用率低,对于非实物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则相对较少。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公共文化需求,这种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调,对村民缺乏吸引力。因此,农村地区亟需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农民期待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农民开始由被动的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了解农民表达的文化需求及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意识开始增强,农民开始主动参与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如主动的走进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文化场所,使用文化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提高了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此外,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群众开始自发组织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农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也在不断提高[2]。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分化,农村社会结构发展发生深刻变革,农村居民的需求呈现差异化。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文化信息的飞速传播,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及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农民的文化需求由原来的看电视、听广播等较为普遍的需求转变为体育健身、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带来村民文化需求的剧变。
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较大的主要是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然而这些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并没有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就对乡村地区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公共文化供给,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精准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此外,政府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都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采购和配置,不但忽略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忽略了不同地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还要考虑农村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的差异,这样才能基于不同地区文化需求的差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
目前,政府部门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各个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边界不明确、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及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供给内容零散、供给效能较差,难以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有效供给。另外,政府部门的政策存在时效性,受注重硬供给的政绩考核机制影响,在政府向乡村地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后,缺乏后续的政策衔接,管理运营方面存在空白,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较低、空置率较高[3]。政府部门应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构,明确部门之间的权重边界,更应建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长期管理的有效机制,促使公共文化场所和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转,并且制定与轻供给相对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非实物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的形式。
1)通过宣传教育,唤醒民众的文化权益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身对文化需求意愿的表达,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和改革文化设施的供给,转变农民的心态,使农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激发其文化需求表达意愿。2)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过程中,应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拓宽需求表达渠道,让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过程中。3)通过实地调研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了解并精准分析人们的文化需求。由于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政府要动态监测人们的文化需求,积极对民众的文化诉求及时回应,并在文化需求的监测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精准的识别和分析,在海量的信息中,排除不合理的诉求,对合理有效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符合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4]。
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的乡村文化治理框架。政府部门应做好以下4 方面工作。1)转变职能,从直接主导者变为宏观掌舵者,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有效落实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流程监管。2)加大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保证城乡之间、东西部农村地区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3)培育社会力量,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积极培育农村文化自组织,优化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5]。4)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但缓解了政府的单一供给的财政压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降低了公共文化供给成本,还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此外,社会和市场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领域进行补位,为西部不发达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经济社会的转型激发了农村居民对于丰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的需求,因此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村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各乡村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地区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此外,政府需发挥群众力量,激发村民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成立公共文化自组织,通过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改造地方传统的文化遗产,开展符合新农村发展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引进专业的文化人才,通过文化培训的方式培育地方文化自组织,促进地方公共文化发展[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农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便捷,这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站式平台,丰富公共文化,如建立网上电影院、网上图书馆及网上文化讲座等,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村民的信息行为数据,构建精确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村民的文化需求,为村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公共数字文化,避免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并且基于信息技术,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反馈渠道,及时进行沟通,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但仍然存在供给主体单一、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提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策略。在供给侧,要依据多元主体理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及村民参与等举措,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方式,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需求侧,要利用技术手段,构建真实的需求矩阵,并对村民的文化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才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供给,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