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艳美
(阳信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滨州 251800)
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需求,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缺陷越发明显。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对发展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供给侧改革研究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共享是促进管理模式升级的关键,信息化时代讲究“信息为王”“流量为王”,只有建设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准确发挥信息的作用,与其他领域产业完美融合,提升产业附属价值,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创新,提升农民幸福生活指数,从而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和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三农”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要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第18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要坚持将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广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 年4 月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根据相关政策可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发展乡村的战略,共分为“三步走”,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战略指明,到2020 年,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 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构建“强、美、富”的乡村局面。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缓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未来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方向。
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就是农业经济,如农业生产、农作物销售等。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调节农村个人与集体的经济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常见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基础有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2]。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生产结构,通过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从而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品,进而获取经济利益。产业关联指的是产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调配农业生产关系,有效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发展,进而获取效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0 年,我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92.38%[3]。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量非常庞大,合理配置农作物产业结构和协调产业关系成为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提升对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效率,还能增强农业资源共享,让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及时进行农业信息交流。另外,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化系统和体系,还能帮助农民快速掌握大量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动态,方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农经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经济逐渐转变成知识型,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但就目前来说,传统农业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乡村经济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融合,就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例如,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及时有效了解农业产业比例和市场需求,进而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与市场接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与农村建设和社会市场有直接关系,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保持市场稳定,才能保证农民能够获得良好收益。农业信息化管理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途径,通过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随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和农业新技术,这样就能结合市场及当地条件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及时、准确获取农业信息,农民才能更好应用信息实现增产增收。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活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通过控制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等手段提高种植质量、确保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避免供求关系失衡,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自给自足或单打独斗,这样的农产品种植缺乏统一标准,产品竞争力不足。进行农业信息化管理后,就能通过统筹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构建地区农产品品牌来提升竞争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农业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形成农业产销一体化格局。
对于农民来说,农民群众自身具备的是传统的种植、生产知识,缺少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农经信息渠道来获取更多农业经济信息。可以说,务农人员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由于农业经济信息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农民群体,导致信息模块多且杂,农民群体很难直接找到与自己种植或养殖相关的信息,导致农经信息与用户需求不匹配。另外,由于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了解不足和信息技术水平不够,难以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拓展,发布的农经信息难以深入农业根本,农业的基础信息也难以直接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导致信息服务缺乏对等性。对于农业经济来说,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如果不能结合农民需求发布相应的农经信息,就难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使其也能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相关数据反馈给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根据收集到的真实的市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发布农民关心的、及时准确的信息,满足地区农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农民是农业的生产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将直接影响农经管理信息化发展。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而且在生产管理方面观念较为落后,比较依赖传统生产方式,对新的生产技术信任度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少有农民会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甚至连农业经济管理意识都没有,导致农业基层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低,进而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发展,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难以发挥作用。
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但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农业收益有限,很难再拿出资金购买信息化设备。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较少,导致很多地区现代化技术设备覆盖率十分有限。另外,设备运维管理也需要较高成本,提高农民的成本投入,不少农民认为投资大于收益,对信息化管理资源开发积极性不足,导致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另外,信息化管理需要引进信息化人才,这也需要农业经济组织以高薪吸纳更多技术人才,否则也难以对信息设备进行充分利用。
信息化管理是乡村振兴战略推出后才开始的一项农业工作,属于一种全新的农业项目,因此在农业基层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4]。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就会出现对农业生产信息化了解不足的现象,影响到农经管理信息化实际建设质量。据了解,我国从事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中,只有不足5%的对口专科生和本科生,其他大多是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开始实施培训,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由于基层队伍在农业经济信息化方面的能力有限,本身对农经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掌握不足,难以推动农经信息化落实。基层农经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发布,缺乏对农经信息的充分整合,难以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方向,也不能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助力。
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信息化水平低。一般来说,越偏远的地区农业基础建设越落后,很多地区因为地势陡峭、种植不易等原因生活较为艰苦。这样一来,农民专注于过上物质丰富的生活,缺乏多余资金可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现代农业建设。另外,部分地区的电力设施和信息化设备不够健全,依然依靠电视或广播了解农经信息,无法及时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也就不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无论是培养信息人才还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农经管理信息化,通过有效整合农业信息来促进农业经济整体健康发展[5]。1)创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将最新的农业信息收集并发布到信息平台中,能够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平台模块化管理,将同类农产品信息放到一起,以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对农民群众的科学引导。2)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形成规模,即构建产业化生产模式。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通过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农业信息共享,从而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这样的生产种植销售模式远比单打独斗的个人生产要好得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便于政府发布专业、合适的农经信息。3)强化产业关联。在现代社会,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安全、附属价值高的农产品。农业生产组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产品与工业结合起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完善包装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属价值,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通过发布专项农产品工业化信息,加强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速度。
农经管理信息意识不足是影响农经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基层农民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才能有效提高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农经管理效率。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人才、生态、产业、文化、组织振兴。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为建设农经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1)开设专业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到专业培训中,让农民学习农业信息化有关知识,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支持;2)政府部门要加强方向指导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化宣传和推广活动,引导农民组织和地区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一项先进技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1)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意义,为基层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资金。同时,了解当地的信息化设备配置情况,以便更好规划信息化建设方案。2)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农业产品设施的完整性;农民要积极学习更多信息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为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打好基础,实现增收增产。3)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经管理模式,将管理重点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销售利润方面,有助于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农经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只有提高基层农经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化技术,才能改善现阶段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吸引优质人才和加强现有人才培养2 种方式来建设农业人才队伍。1)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从而有效实现信息化管理。例如,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农村地区农户学习相关基本技能,帮助农民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升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频率。2)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扩大技术团队,引导农民群众在网络平台上加强互动,发挥“农民专家”的作用,帮助广大农民学到更多实用的农业技术,提升农经信息化水平。
1)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落实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如果缺乏网络基础建设,就无法给农民日常上网提供条件,进而难以获取相关网络信息。只有大规模搭建网络基础设施,才能为信息化技术应用提供帮助。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着力推进由村到户延伸,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移动物联网、5G 网络、千兆光网建设;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等。因此,基层政府要坚持落实中央政府下达的文件,加大基层网络体系建设,为满足农民日常农业信息需求奠定基础。2)构建完善的通信体系。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对市场动态进行管理,帮助农民及时获得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反馈进行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既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又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效促进农民增收。3)构建完善的农业发展平台。当地政府可以结合该地区生产种植信息构建农业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和发布当地的种植信息,并结合全国市场信息动态进行整合分析,为当地农民提供生产种植方向。另外,通过农业平台,还能进行农作物链接销售,实现农作物生产、销售一体化经济管理。在此过程中,要保证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素质,这样才能有效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汇总,为农民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农业信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经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升经济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