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二幼儿园 周慧娟
《论语》中有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段话中的“视思明”,是“九思”之一,意思是我们用眼睛去观察人和事物的时候,要动脑筋,只有经过思考,才能看得清楚和明白。
“视思明”讲的是一个由“视”到“思”,最终到“明”的过程。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视”就是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而是要仔细看清楚,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感官明察秋毫,捕捉幼儿行为的重要细节。所以,“视”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第一步。
“思”则是指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将观察幼儿行为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诠释分析,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有关发展的秘密,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让教育活动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情况。
如果说“视”是观察活动的起点,“思”是中间环节,那么当教师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决策付诸实施,提供鹰架来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支持幼儿实现向更高一级水平的发展时,可谓之“明”。“明”就是整个观察活动的归宿。可以说,观察是一种实践、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复杂行为,是一项将“视”“思”“明”三方面进行结合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观察是教师应掌握的一种教育策略,也是胜任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行为方式。要想成为一名“视思明”的幼儿教师,首先应把握观察的两个“度”。
一是观察的态度。观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尊重。教师作为观察者,首先要以最大的爱心和善意呵护幼儿的心灵,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观察者,在观察幼儿行为时,努力克服自身的主观判断与偏见,转变“教师中心”的惯性思维,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跟随幼儿,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冷静、耐心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二是观察的广度。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点点滴滴细小的教育环节达成的,教师的观察应伴随着幼儿的一日生活随时随地发生。同时,观察还是一种持续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主动进入丰富生动的教育现场,在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中,在来园、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环节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捕捉有价值的幼儿活动瞬间,收集真实有效的幼儿发展信息,提供全面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的事实依据。
其次,要做到“视思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观察能力。
一是明确观察目标,让观察更有“准”。观察不是漫无目的地、简单地看看,教师首先要知道观察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观察、要解决什么问题。当观察目标聚焦后,教师心里就会很清楚自己需要关注的是什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就会更加敏感。当教师带着问题去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就能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渐形成观察意识,改变“视而不见”或“视而不思”的现象,从而提高观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观察更有“准”。
二是掌握观察策略,让观察更有“料”。只有观察的意识而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策略,势必会造成观察的“弱视”或“近视”现象。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叙事描述法、追踪观察法、取样观察法、轶事记录法、行为检核法等进行观察和记录。此外,还可以借助手机、相机、录音笔、录像机等器材来辅助观察,从而搜集丰富的观察行为信息,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让观察的结果更有“料”。
三是解读观察结果,让观察更有“理”。教师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进行解读时,可以从幼儿的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规则意识等方面进行剖析和专业判断。同时,还要通过自我反思及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阐释和辩论,对幼儿行为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以避免个人主观和偏颇,从而更透彻地揭秘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谜团”,探寻并调整符合幼儿需要的支持策略,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并运用专业理论将观察结果从经验层面提升到理论层面,让分析结果及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实效性,让观察更有“理”。
蒙台梭利曾说,“每位教师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儿童最殷切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有赖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训练、摸索与积累。期待每位幼儿教师都能成为一名“视思明”的专业观察者,时刻准备着在孩子需要时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