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奕
(乐山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四川 乐山 614000)
随着国家实力的发展,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地深入人心,也带来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高度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的而颁布的连续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更是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很多普通高校开始招收残疾人本、专科学生,各类残疾类型中,听障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增长是较为明显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五门必修课程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主要途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对引领大学生认识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爱国精神、继承道德传统和领会法律精神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听障本科生因其自身与健听大学生存在的差异,同时因基础特殊教育水平与基础教育间存在较大不足而带来的听障本科生在知识掌握水平上只相当于健听大学生初三或高一的水平[1],因此对听障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就不能完全照搬健听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1.1.1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但在所有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直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设立的,是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课程,因此该门课程是落实高校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党的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的地位也不例外,是实现残疾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听障本科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1.1.2 思政课对其他课程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充分说明思政课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导向、示范、引领和整合作用。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视野出发,若要实现思政教育的“上下一盘棋”大格局改革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和学科藩篱,着眼于“大思政”格局,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同向”既是要求政治方向坚决一致,“同行”既是要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步调一致、共享发展、实现相互补充和促进的问题,“同向”是前提,“同行”是目的。因此思政课的建设既涉及到课程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与受教育对象的契合程度等,同时也指引着其他课程建设与改革,如此才能形成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3]。
听障本科生因其自身在听障、言语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使其与健听大学生在交流方式、认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注定要求对现行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与特殊要求。
1.2.1 交流方式存在明显不同
听力障碍是人由于先天遗传原因或后天因为疾病、严重外部刺激甚至是物理性损伤引起的听觉传导通路受损、功能性病变等,给人的听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因为双耳听不清或听不到环境声、言语声,以致这类人绝大部分都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听障本科生因听力、言语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其基本不能用语言与人进行沟通,这成为与健听学生在信息交流方面最明显的区别。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语,但是手语如同语言一样,同样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就是常说的“方言”。为此,2003 年国家出台了《中国手语》进行规范和统一,2018 年发布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进一步规范了通用手语的规范动作、大量减少手指字母的使用、增加了手语常用词汇量。在实际交流中,个别听障本科生还可以通过读交流对象的唇语来获取信息,尤其是在与自己非常熟悉的人进行交流时;同时,在交流对象不能使用手语时,双方还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就是通过手写、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文字输入等方式进行交流。
1.2.2 思维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听障本科生因听力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获取外部信息方面对视觉器官存在较强的依赖,造成其形象思维方面会相对更发达,但因语言方面的缺失会造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迟缓,抽象思维能力存在严重不足;观察问题时更多的是注重问题的表面现象,缺少对问题内在联系的关注,倾向于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少,偏于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意去深入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这也极易造成他们在认识上的现实性较差,离开实际思考问题,偏执倾向较为严重。
1.2.3 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差距较大
听障本科生在入学以前,很大部分都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的教育,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水平总体上较基础教育学校有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听障高中毕业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健听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虽然有少部分听障学生因具备较低程度的听力或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后能恢复少量听力,而选择了随班就读的学习形式,但因其自身缺陷而带来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较健听学生差,也使这部分听障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低于同级健听高中毕业生。
2.1.1 知识储备量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听障本科生在进入高校前,大部分都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的教育,虽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等与之联系相对较紧密的内容的学习[4],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较差,因此为高校思政课学习所做的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包括随班就读部分的听障学生,也会因为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不足而与健听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距;同时听力的全部或大部丧失,会造成听障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较弱。
2.1.2 对课程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
在健听大学生中存在的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公共课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无用、无意义”等问题,在听障本科生中一样存在,而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掌握一门技能至关重要”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而思政课这样的理论课程就成了他们心中的“鸡肋”,甚至由于存在听力障碍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相对迟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在认识出现偏差时,其对不感兴趣的内容的忽视程度较健听学生更重[5]。而且,由于大部分听障本科生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内完成,而特校内采用的是专门针对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编写的道法课教材,教材内容上更偏重于生活性和活动性,让听障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是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直接采用针对健听学生身心特点编写的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理论性,在生动性上相对较差,这让习惯了生动、易懂教材的听障本科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受到明显影响,也造成其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不高。
2.1.3 课堂专注度不高,学习主动性缺乏
听障本科生在接收外部信息时主要是依靠视觉、触觉等,特别是在课堂上,基本只有视觉一个方式,接收途径非常单一,这就使他们难以长时间的保持专注度,很易被周边的事物所影响,造成课堂学习效果较低,逐渐跟不上教学进度;听障本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的都是小班教学,班级人数往往只有十多个,甚至不到十人,这使他们在学习时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是在老师的全程督导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进入高校后会对自主学习的理念严重不适应,学习主动性非常差。
对全国招收听障本科生的普通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中针对听障本科学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基本都是沿用的健听大学生所使用的统编教材,国家教育部没有为听障本科生颁发对应的教材,同时因该门课程的特殊地位,也很少有高校为听障本科生编制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但由于听障本科生存在较健听大学生实际掌握知识水平低、接受外界信息手段单一的特点[6],因此如果照搬健听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显然是不适合听障本科生的现实情况。
2.3.1 思政专业教师不适应听障学生教学
高校在选择听障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时,基本上都是选择由专职思政课教师来担任,但专职思政课教师虽然都具备了全面而精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和水平,但他们都没有接触过听障学生,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特殊教育的基础特点和规律,更不可能具备与听障本科生顺利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他们在教学中会显得很不适应,听障本科生在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接受上也明显表现出不适应。
2.3.2 特教专业教师不具备思政专业知识支撑
选择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虽然都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的学习,在对特殊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及对听障本科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部分教师还具备直接与听障本科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但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思政课教育能力,不能很好地实现听障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专业思政教师还是选择特教专业教师担任听障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存在着两难困境。
普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虽然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常规教学方式,这并不适合听障本科生。
2.4.1 师生之间在交流沟通上存在较大障碍
手语是听障本科生与他人交流和获取外部信息时最重要的手段,这就为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手语由于研究与发展的不足,存在标准性较差的问题,虽然有《中国手语》作为标准支撑,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其包含的词汇量不足,推广较差,这就直接带来了“地方手语”占据了主导地位,且地方差异变化大、适用范围小,有时相邻的两个很小的地域之间,其通行的手语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成为了影响的教学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手语词汇量较少,在表达较为深奥的语句和内容时对翻译者的理解和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在翻译成语、古典名句时尤为突出,如果只按字面翻译,往往会让听障本科生听得一头雾水,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4.2 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应对听障本科生的教学时还有所不足
在常规教学方式中,虽然也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主要还是起辅助作用,因此其展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重点内容、教材外的补充内容或教师无法详细讲述的内容上,无法包含全部的教学内容;在面对健听学生教学时,教学多媒体内容的制作上选用视频、音频素材常见,但在听障本科生的教学时,音频素材完全不适用,而视频素材如果不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增加完整的字幕或加上手语翻译小窗口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其可以成为听障本科生有效接收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多媒体的运用在听障本科生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3.1.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应听障学生特点
在国家还未出台针对听障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前,仍然只能选用统编教材,但教学中在不改变统编教材原有体系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要求,针对听障本科生的特点,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如听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重点接受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的教育和残疾人相关法律的学习,可以在教学安排上略为简化,对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不足的部分在教学安排中略为详细,结合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创业、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容量与难度上应相应的降低,以适应听障本科生相对较慢的课堂教学速度和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
3.1.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改变常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情景教学”等听障本科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如:可以采用优秀电影赏析的形式完成爱国主义的教学;采用分组自主讨论、与听障本科高年级学生交流、身边的优秀学生榜样事迹展示等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学;采用案例分析、自编情景剧的形式,开展法律知识与法治意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学习;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英雄、模范事迹的故事阅读,开展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学习。
3.1.3 实行“双语教学”,让课堂沟通无障碍
在听障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选择上仍坚持选用“两课”专业教师担任,以确保课程教学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但可以配备一名手语课堂翻译,让口语和手语同时运用,这样既适应了只能以手语沟通的学生,又适应了能以唇语接收信息的学生,还克服了“两课”教师在面对听障学生的沟通需求。手语翻译员的选择可以是生活老师,这是最能确保教学质量的选择;可以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健听大学生,这能增进听障与健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与了解,还能为健听学生提供手语学习的实践机会;还可以是听障本科生中有一定听力的学生,这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3.1.4 强化多媒体,让教学更有效
听障本科生由于听力和言语上的缺陷,主要以视觉接收外界信息,因此在视觉感悟能力和视觉信息的加工上具有了更强的能力,而多媒体因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特色,既能描述又能回放,还能把无法直观观察到的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眼前,让课堂讲授不再枯燥、使理论学习不再抽象,而且还更切合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接收外界信息的生理特点,在听障学生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中要改变多媒体在常规教学方式中的辅助地位,强化通过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将主要内容均形象而直观的展示在听障学生的眼前,配合以双语、文字注解和肢体语言,给听障学生以生动的感官刺激,提升他们对教学信息的接收度。
3.1.5 改革考核方式,让课程评价更全面
在对听障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考核方式上,要逐步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让考核更加地“重态度、重过程、重实践、重综合素质”。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整,将平时成绩的占比进行提高,体现出对过程的更加重视,以此淡化考试成绩,更加综合反映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创新开展课程的评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通过互联网让其他科任教师、管理者、辅导员、同学,甚至是后勤服务员工和家长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全方位、立体化地收集学生所展现出的品行人格、思想意识、日常表现等。
3.2.1 “新闻播报”让听障本科生爱上思政课
“新闻播报”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有效、更主动地关注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的“自主”互动模式,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和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每一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前,专门利用10-15 分钟的时间,由听障本科生轮流走上讲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或热点时政话题向同学们讲解、分析,开展“新闻播报”实践活动,并适当组织讨论,这种方式能够让听障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推动听障学生主动了解与认识社会,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听障学生对社会和热点问题的认识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2.2 “社会实践”让听障本科生实现自我教育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的必经一环,搞好实践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听障本科本更多地深入社会,像健听学生一样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能够让听障本科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检验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让他们对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开拓视野、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够让他们目睹国情、社情、民情,特别是亲自去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2.3 “融合实践”让听障本科生认识更深刻
“残健融合”是当下残疾人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高校开展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普通高校都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有实践环节。让听障本科生与健听大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实践环节,在对健听大学生开展“新残疾观教育”,使其对残疾人的认识更真实、更全面的同时,更有利于挖掘听障本科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内在精神潜能,通过健听大学生对听障本科生进行引导,更有利于让听障本科生的实践取得更良好的效果,更能深刻地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听障本科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7]。
3.3.1 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阵地
信息时代,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正是新媒体使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同时,智能手机也成为了听障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拓展基于新媒体的“互联网+”模式的思政课教学途径是大势所趋。
以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深受大学生们喜爱,这些通讯软件主要使用文字传播的方式又完美地解决了听障本科生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是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完美载体。一是利用即时通讯软件的“点对点”通讯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指导,通过QQ、微信等为听障本科生开展课后教学指导、答疑解惑、沟通交流等,既能为听障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还能有效避开师生交流之间的障碍问题。二是利用QQ、微信的组群功能,将现实中的班、组搬到网络上,通过互联网开展班级管理、教学任务发布、课后任务回收等,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构建“讨论组”还可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探究协作模式,让学生们一起就他们关心的或者教学需要的内容开展研讨,能有效增强学习氛围,锻炼听障本科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了起来,而且在“讨论组”的组建中,教师还可以有意的将健听学生和听障学生混合编组,让两者间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的“残健融合”。三是利用QQ 的“说说”、签名、空间和微信的“朋友圈”等实施教育教学的情感引导模式,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听障本科生的思想动态、意识形态、情绪态度等,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更具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相应平台上引入思政课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比如优秀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榜样视频等,让学生在关注老师的“圈”的同时,接受到相应的思政教育。
微博、博客等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也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这些平台也都具有信息内容简明快捷、信息传播及时、交流互动广泛等特点,在思政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同样会对听障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产生良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这些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流行并广泛传播开的网络直播也在走进思政课的教学中,如202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由四位知名思政专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共同讲授,其立场、观点、方法及其相关信息的权威性、引导性,所具有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感情温度,使其教学效果远超一般普通思政课教师,其影响力、受益面更是日常线下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当时全国有5 027.8 万人观看了直播,网络访问量达到了1.25 亿人次。在我们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也可以让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开专题直播,再配合优秀的手语翻译老师,为听障本科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让听障本科生爱上思政课。
3.3.2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拓展教育阵地
加强思政教学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拓展教育阵地。在专门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中,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如作业提交、网上实践、网络考试、教学视频等,让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有效;二是要进一步充实平台资源,将思政在线课程、各类音视频资料、前沿理论教学、热点问题分析、经典名著、重点网站链接等资料整合到平台中,让教学平台成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宝库;三是要有针对性加入适合听障本科生学习的相关资料与内容,如加入听障人士中的优秀榜样、加上了字幕或者手语翻译的视频学习资料、残疾人相关法律和权益保障等相关内容。
3.3.3 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全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大量开发,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将这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让教学能更效。
“翻转课堂+慕课”高效、便捷、实用,它的运用能较大限度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从现有的慕课资料中去指定,免去了每一位老师都要去录制教学视频的过程,还能确保所学习视频的质量,而课堂教学就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讲授环节,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环节,教师答疑解惑、小组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完成学习。
“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课件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雨课堂利用互网联技术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带有慕课视频、习题、文字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而在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自由分组,为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听障本科生的互动提供了解决方案;课后教师推送测验、作业、辅助视频到学生的手机上,也可以继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课堂永不下线。
3.4.1 思政专业教师在听障本科生思政课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为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课程,具有着更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性,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导向、示范、引领和整合作用,对其他课程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也指引着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而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和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听障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必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思政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达成预定目标的关键因素。
3.4.2 “课程思政”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听障本科生的思政教育中
在高校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必须在思政课的指引下,结合课程本身和受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建设和改革,如此来形成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而行”。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其基本理论、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的理念。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要求每一门课的教师都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学习、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真正触及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听障本科生的思政课的教学中。
3.5.1 加强保障资金投入
听障学生的教育相较健听学生有其特殊性,教学时,在资金保障上不能单纯以健听学生的标准来执行。适合听障本科学生教学的教室与场地与健听学生有所不同,改造教室、配齐相关设施都需要资金来支撑;课堂教学时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安排专业教师和手语教师同步配合开展教学,在人力成本上也有大幅提高;在教学软件资源也不能照搬健听学生所使用的资源,必须增加听障本科生所能使用的相应资源,这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强资金保障与投入,是开展好听障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条件。
3.5.2 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听障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听障本科生相较健听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不足,知识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对师资也有更高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选配优秀的思政课专业教师和手语教师共同组建听障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对这些教师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思政专业的教师要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思政教师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知识水平、行为习惯等全方位都有清楚的认识,教学更有针对性,主动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当然最好能学一些常用手语以加强与听障本科生的交流,而对于手语教师要开展思政课课程理论的专题培训,让手语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在课堂手语翻译中既能更准确展现教学内容,又更能贴合听障本科生的交流习惯;同时,还应健全教师的考核机制,要针对听障本科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校原有的教师考核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既能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工作责任心等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考察,又能让教师在考核中与其他教师处于更加公平的环境中,保证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听障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水平。
3.5.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的教学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听障本科生教学的特殊性更是对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在教学硬件上,用于教学的教室和场所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必须配齐相应的硬件设施;而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配备一定的教学辅助设施,如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它可以将接收到的语音立刻转换成文字出现在屏幕上,并且能保证很高的准确率,还能识别多种方言,这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起了一条新的交流途径。二是在软件建设上,需要提供尽量多的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服务,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音像资料等,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在线课程开发方式,而且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思政课在线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将国内各大相关网站上的思政课慕课资源推送给听障本科生,同时还应该组织、鼓励自己的优秀教师制作适合听障本科生学生的慕课。三是在实践环节,要有针对性的拓展实践资源,为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更符合他们实际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如让学生在本地旅游景区参与到对听障旅游者的导游工作中,既让他们履行了社会责任,又可以学习景区的人文知识,还能直观的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今的繁荣昌盛;而现在网络上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成为思政课拓展的网上实践资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听障本科生进入普通高校后所必修的第一门思政课,但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理论性较强,再加上课堂沟通手段缺乏、听障本科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使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一定要从课程特点和听障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完善辅助教学手段,确保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