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晓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外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沟通的工具。高校俄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一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能服务于市场需求和祖国建设的俄语人才。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随后我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了很多合作共赢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领域。我国力求乘着“一带一路”的翅膀再现我国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与繁荣,把合作、共赢、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以达到实现中国梦、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面对新趋势,俄语作为丝路上一门重要的语言,不仅要发挥好沟通桥梁的作用,更要发挥好传播工具的作用,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高校俄语专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其自身办学模式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成为国内专家学者最热门的研究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内专家对其研究的不断成熟,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也被外国学者所考察研究,被外国民众所熟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兼具语言知识、多元文化、家国情怀、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高素质俄语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也给高校俄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丝路经济发展越来越顺畅的今天,基于课本着重培养俄语学习者的具体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本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国家及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俄语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从教学模式、教学材料、师资配比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走国际化教育路线,旨在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强、国际视野广、中国文化自信力高、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已经不再只是进行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又或是进行关起门来的本土俄语教学,而是走出去,和俄罗斯等俄语国家的各大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实行国际化合作教育模式。
高校俄语国际化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材料国际化。在信息化极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本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高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采用国外教材,尤其在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选材方面。二是师资培养国际化。高校可以派遣骨干教师到所合作的国际学校进行短期文化或技能的培训、学术交流,同时也可邀请对方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我国进行短期教学活动或讲座,形成互通互融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办学模式国际化。比如实行国内两年基础教育加国外两年或三年提高阶段教育的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人文体验。除了高校俄语专业积极主动走出去,寻求国际化联合办学的机会之外,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高校俄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赴俄语国家公派留学的项目多达25个。
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二版)的培养规格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明确提出了跨文化和思辨能力的要求。同时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也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对中俄文化差异辨识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俄语的能力 ”。跨文化思辨能力是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合成术语。在我国外语教育教学中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定义和阐释,比如孙有中在《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2016)中着眼于外语教育的专业定位,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内涵描述如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1]孙有中对外语学习者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作出了全面、准确、翔实的定义,跨文化能力又分为跨文化知识的接收能力和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即跨文化思与行相融合的变通应用能力。
“思辨能力,又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既包含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创新精神,又包括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推理、评价等一般性思维能力。 思辨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依托。”[2]沈鞠明、高永晨在《思与行的互动 :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指出:“思辨与交际是紧密联系和双向建构的。一方面,思辨依赖于交际,思辨能力的发展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际是思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交际推动着思辨的发展,随着交际的增多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思辨能力也随之得到增强。”[3]由此可见,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是紧密联系且互相促进的,思辨行为贯穿于整个跨文化能力提升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又为思辨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跨文化思辨能力理解为批判性学习接收本土和外国文化知识,并达到有效沟通目的的能力。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本土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批判、辩证、归纳等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化观和思维方式,并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最终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即自身文化自觉性高,具备多元文化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异质文化辨别力和敏锐性,这刚好为高校俄语专业实行国际化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对俄语专业学生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力、拓宽国际视野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符合国际化联合办学的要求
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符合高校俄语专业国际化联合办学的要求。自2004 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际化联合办学的文件,例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令第 20 号)、《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等[4]。国家关于国际化联合办学若干文件的相继颁发使我国国际化联合办学更加规范化,同时也给很多高校带来了新的启发。教育管理者意识到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关起门来的自我探索,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出去,走合作共享的国际化办学路线。国际化联合办学模式在逐渐兴起与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问题,首要的是国际化办学的原则问题。从《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制定原则来看,“大纲修订应树立国际化视野,参照国际俄语人才培养标准并兼顾中国国情,要遵循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原则”。大纲明确了俄语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国际视野,还应兼具中国国情知识,这为高校俄语专业国际化办学定位奠定了基础。简单来说就是高校俄语专业应培养出兼具中俄文化修养的能服务于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社会主义俄语专业人才接班人。因此在基础阶段,许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俄语语言知识和中国国情学,在中国国情方面加大了学生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公共选修课方面的教学力度,很多专业课都融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政元素,为俄语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筑牢思想防线,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希望他们在拔高实践阶段,以本土文化知识为基础,从辩证的角度去吸纳接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以科学的方法和包容的态度来区分和对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2.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跨文化思辨能力有助于高校实现培养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俄语专业提高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俄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新闻、科技、军事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俄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加语言、语言加技能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俄语专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俄语专业学生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学习并掌握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识;在引进来之前,也必须通过敏锐的文化辨别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学习并使用。跨文化思辨能力强的俄语专业学生文化修养好,自主意识和批判辨别能力强,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势必会在各国外事、教育、经贸、新闻、科技军事等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3.提升俄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俄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交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语言的运用能力,而语言的运用能力又受到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对象国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制约。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对象国文化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决定了他的交际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官方语言是俄语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更进一步、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发展,因此高校俄语专业需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俄语人才。在专业知识上,希望培养出语言加技能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在综合素质上,希望培养出综合素质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高精尖俄语专业人才。跨文化思辨能力强的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比较强,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对文化敏锐性较高,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容并蓄地掌握好国内外文化知识,并在交际过程中熟练运用交流技巧,施展过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4.培养俄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
跨文化思辨能力对俄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主动传承和积极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且巨大的贡献。一直以来,俄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语言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忽略了潜在影响语言交际能力的内在因素——文化及文化自信。因此,很多俄语学习者在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业之后,发现自己可以听得懂,看得懂,但却很难写出来,很难说出来,甚至不敢用俄语和他人交流,很难与说俄语的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或者和他们建立更长久的友谊关系。这背后映射出的是俄语学习者的文化缺失与自信力不够,尤其是对本国文化知识的缺失,更甚者是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低,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缺乏自信,不但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掌控局面,反而易陷入被动慌乱的尴尬境地。高校注重对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对其多元文化知识和祖国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修养与认同是评判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俄语专业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心,首先要认同我国悠久的文化,其次要继承固有之文化血脉,最后再以创新的精神别立新宗,方可提升自己的中国文化自信力。对文化的认同、传承、创新恰恰是跨文化思辨能力所要求的。
5.拓宽俄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
跨文化思辨能力可以积极有效地拓宽俄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俄语作为丝路沿线大部分国家使用的主要语言,在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纵观我国俄语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培养目标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高等教育还是以精英式教育为主,我国高等学校俄语教育急需专业性强的专家骨干,希望培养出一批能持续带动俄语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那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俄语专业人才,他们潜心研究,认真编撰词典教材,为后来高校俄语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语言知识和教材基础。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为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俄语精英式高等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力求满足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国家在新兴合作领域的俄语人才需求。今天我们面临一个信息技术快速更新、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大众化俄语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区域与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因此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未来的俄语领域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精英式俄语人才,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已经不再被视为衡量俄语专业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全球化时代更看重俄语专业学生的格局与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无疑是培养俄语专业学生大格局、广视野的必备条件之一,它以评判的视角看世界,求同存异的态度融会贯通中俄两国文化,快速达成彼此的认同与合作,从而加快“一带一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进程。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进,每一代俄语人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在包罗万象的文化中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是每一代中国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俄语人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的问题。跨文化思辨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俄语专业学习者应具备的学习和积淀文化知识的能力,思索和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开放且包容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能力素养。正如古丝绸之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经过历史风霜的侵蚀,非但没有抹去它的足迹,反而揭开它走出去、探索发现、友好交流、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真实面纱。在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足迹,重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祖国未来前途命运的探索与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