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12-29 04:01:38李同果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岗位

李同果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严重影响[1],这种影响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大学毕业生作为今天的求职者、未来的生产者和创业者,面对后疫情时期如何积极应对疫情对就业的不利局面,克服困难、转危为机、找到工作是大学毕业生和高校就业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重大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和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业指导难度加大,就业招聘方式发生转变,个人职业发展受到影响,毕业生心理承受力变差。

(一)宏观层面:就业岗位减少,供需矛盾凸显

1.对产业行业的影响导致就业岗位总量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产业上,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一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此次受疫情影响最大,消费者服务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尤其交通运输、餐饮、酒店、旅游、娱乐等行业影响最大,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数极速减少。另一方面,疫情对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的影响也更大更为深远。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业目前还未达到全面恢复生产经营的状态,导致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当然,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增加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2.对供需结构的影响导致工作匹配程度降低

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2]。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分析面临市场需求暂时低迷和人才供给大幅增加的矛盾[1]。从供给来看,应届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较2019年同期增长较大,劳动力供给增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程度增加,工作匹配程度降低;从需求来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显著降低,导致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目前由于供大于求的现状,大学毕业生往往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导致专业对口率、入职匹配度和岗位胜任能力有所降低。

(二)中观层面:指导方式求变,招聘方式求新

1.疫情防控使就业指导以“云课堂”为主

“云课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在传统课堂指导中,教室是促成教学活动的唯一且必要场所,授课地点时间固定,教师和学生必须要面对面,教与学必须要在同时同地才能完成。但面对疫情新情况,应利用“云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开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线上课程供学生学习,并针对特殊时期毕业生求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个性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云课堂”的活动地点主要在网络空间。只要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很多网络教学视频都是采取直播加录制的方式,如果在直播时间无法参与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回放上课视频而自主学习。这是“云课堂”击败“传统课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好方式之一。

2.疫情防控使就业招聘以“云招聘”为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空中双选会”、实现“云招聘”是重要途径,也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高校需要创新招聘的工作方式,加快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全面开通网上招聘通道;建立信息联动共享机制,打通部、省、校三级就业网络体系,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网上校园招聘服务,以及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组织的分类网络招聘等活动,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筛选甄别用人单位信息,确保各个招聘单位及各类岗位信息真实准确。

(三)微观层面:个人发展受阻,心理素质变差

1.疫情对大学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影响较大

一方面,继续教育学习受到影响。对于一些出国深造、参加雅思、托福等考试的学生以及报名参加各类考证培训、技能训练的学生,由于疫情影响被迫取消培训或者改变上课形式,学习计划跟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而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疫情更是对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产生影响,导师指导、论文撰写也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尤其对于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严重的可能影响毕业。另一方面,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可以说是他们面临的头等大事,应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网络招聘,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是疫情下企业招人用人都受到极大影响,推迟招聘时间或者减少招聘数量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择业就业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和未来。

2.疫情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承受力变差

在疫情冲击下虽然开展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但大学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和害怕心理,各种压力积压放大,难以排解,导致就业心理承受力变差。一方面表现为“慢就业”,出现心理怠慢。疫情影响下由于长期居家隔离,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居家隔离、悠闲自得的生活中选择推迟就业(即“慢就业”)现象,出现怠慢的心理[1]。另一方面表现为“缓毕业”,出现心理焦虑。一些毕业生因此次疫情在家等待时间较长,导致毕业要求的相关实习不能完成、毕业设计缺少设备或实验材料、毕业论文缺乏导师当面指导影响进度、不能及时参加毕业答辩和就业。同时,招聘季的推迟、招聘岗位的减少、求职人数的增多、网络应聘的限制、考研复试的漫长等待都导致毕业生恐慌及焦虑情绪有所增加。

二、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应对策略

在重大疫情冲击的关键时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随着疫情从应急防控转为常态化防控,疫情防控逐步进入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或将迎来一个全面提升的发展期。唯有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推进新经济增长与新就业岗位增长的良性互动,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国家层面应从宏观政策进行引导,高校层面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生层面应准确自我定位,以互联网的思维,借力就业“云平台”,参与“云招聘”,体验“云服务”,实现“云就业”。

(一)国家层面:宏观政策引导,重视就业工作

1.实施积极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新冠肺炎疫情虽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次重大危机,但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爆发期,疫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器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可以看到,居家隔离、交通管制给传统行业带来较大冲击,而云端办公、无接触服务、线上经济、在线教育、直播销售、宅经济和码上防疫这些新概念,让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方式,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把新经济作为就业重要增长点,明确新兴业态、场景应用的主攻方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支持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实施减负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各级政府可以实施减负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国家针对疫情影响的不同情况,分类别给予政策支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如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3];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保障贷款政策不变;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中小微企业,可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和增加信用贷款等方式支持其战胜疫情,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高校层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工作

1.开展服务就业指导要有力度,需要多方联动,团结协作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仅靠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力量非常有限,需要综合统筹,多方协作,形成合力,为毕业生提供有力度的就业服务。建立“学校—家庭—校友—社会”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是关键。在后疫情时期,绝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就高校而言,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就毕业生家庭而言,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毕业生的心理状态,请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就校友而言,通过优秀校友,举办网上讲座,开展网络招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社会而言,既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又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念。

2.注重特殊群体帮扶要有温度,需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必须做到“一人一策”,实施“一对一”服务,才能让更多困难毕业生就业。首先,要对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精准摸排,仔细甄别原因,按照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心理问题和综合素质差等类别准确掌握建档立卡。其次,建立和完善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提供精准帮扶。可通过开展个性化咨询和辅导、及时疏导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发放求职补贴和优先推荐岗位等方式,帮助毕业生重拾信心,转变心态,尽快就业。最后,重大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的思想变化和求职上的困扰是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校学生主管部门、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多关心就业困难的学生,发挥朋辈教育作用,用已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激励大家,传递正能量。

(三)学生层面:准确自我定位,参与就业工作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到艰苦岗位建功立业

一方面,鼓励毕业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由于大学毕业生“以我为本”的价值观影响,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使毕业生在对就业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偏差,也使他们择业时往往基于自己实际利益出发,同时由于现阶段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对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认知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就业期望过高,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敢于接受艰苦的工作岗位。今年教育部已经加大政策倾斜,通过专升本免试或加分、公招考试优先等多项政策激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投入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建功立业。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主动到用人单位实践锻炼

一方面,后疫情时期毕业生需要加强实践和锻炼。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越高,用人单位越愿意录用。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毕业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为此高校毕业生要自力更生,全力以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到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另一方面,后疫情时期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这次疫情对高校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大部分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就业压力大面积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毕业生出现了思想变化、心理焦虑和求职上的困扰。然而,面对现实,毕业生要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脚踏实地寻求解决就业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