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阳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科学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移动端网民数量激增,其中大学生中的手机网民在所有网民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据相关调查,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抖音等娱乐软件、众多搜索引擎以及多款音乐软件是大学生应用最为普遍的网络软件,是大学生群体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主要媒介。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这些网络社交媒介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具体如下:
对于已经被上传到互联网的内容,观看者只需简单按下“转发”“发送”等选项,就可以以一两拨千金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把网络内容推送到人山人海中,这种类似病毒传播的方式,被称为裂变式传播。当前微信朋友圈、抖音等众多软件都具有这种极速传播方式的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普及之前,大众多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进行消息的传播,传播主体权威性高,同时单一性明显,在此方式下受众众多,呈现非常明显的“一对多”形态。网络的普及滋生出更多的社交媒介,人人通过简单的自媒体网络技术操作就可成为传播主体,甚至一个人通过注册多个社交软件发布信息,就能同时成为多种角色的传播主体。这种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使网络传播转型为“多对多”形态。
由于互联网传播方式具有裂变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所以想要在信息大潮中对所有的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只想呈现真实且具有高实效社会价值的信息就变得难上加难。同时,黑客等角色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筛选难度。
一方面,网络技术便捷了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微信等社交媒介方便了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其互动交流次数增多,彼此之间更加具有亲和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与后续反馈的营造和跟踪。同时,网络技术也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更愿意向辅导员汇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在适当的时间向大学生推送相关的教育知识、实践活动等多种视听图文资料,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结构,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缺陷。
一是网络传播的多元化思想严重冲击了大学生还未成熟的思想观念意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下的多元文化冲击[2],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二是网络弱化了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大学生面对的都是虚拟主体[1],其在网络里的时间越多,就越缺乏对人际关系的维护。久而久之缺少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沟通,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由于网络环境缺乏法律约束,引发大学生群体出现道德与法律问题,阻碍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
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海量信息的价值甄别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高校应设置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着重体现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5]。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高校应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为相关主题,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三是开展相应的校园活动,如以提高大学的网络媒介素养为主题,开展知识问答、辩论等相关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熏陶,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独特优势,应当科学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优点,深入挖掘网络媒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并加以应用。一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小程序、抖音等网络平台向大学生实时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微视频、微公益等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提升思想意识水平;二是在网络平台中树立思想政治权威、培养意见领袖。在相关教育平台注意树立学习模范,将优秀教育者和优秀学生树立为模范榜样,增强其在网络平台中的话语权,以其事例的正确引导,指引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学习与生活机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水准[3]。
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意识林立,选择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过滤摒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网络内容,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为思想政治教育筛选好适当的网络教育资源。夯实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学习资料,自动过滤掉不良的网络传播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下,逐渐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树立辨别意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