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苓,章春花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脑梗死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脑动脉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可伴有神经组织损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1]。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且严重等特征,致死以及致残率较高,因此需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2]。在以往的治疗中,主要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并针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但仍有较多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3]。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可伴有患者部分脑组织死亡,但缺血半暗带由于其存在侧支循环因此可由一定的神经元存活,因此需要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该部位的血流,从而降低该部位的脑组织损伤,复活神经细胞。静脉溶栓治疗是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常见的治疗措施,通过溶栓治疗可以使脑血流迅速的恢复,可以挽救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有明显作用,从而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4]。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后ADL、MRS、NIHSS等评分,分析其临床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将本院于2018年1月-2021年3月接收治疗的急性脑栓塞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54~86 岁,平 均(72.4±1.1)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56~84 岁,平均(72.3±1.2)岁;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经由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严格按照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症筛选患者,用药前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溶栓知情同意书;取得同意后尽快静脉给予rt-PA 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00mg/粒,30 粒/盒)每天1 次,每次100mg 治疗,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25mg/粒,20 粒/盒),每天1 次,每次75mg。
观察组患者采用注射液阿替普酶(爱通立,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S20160047,50mg/支,20mg/支),溶栓剂量:0.9mg/kg 体重(最大剂量90mg),先在1min 内静脉推注10%的药物总剂量,剩余总量的90%溶于100mL 生理盐水中在随后1h 内持续滴注。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并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无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未得到改善或缓解,并出现症状加重情况,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以及有效总和。
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标准:根据有无症状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0~5 分,分数越低越好。
ADL 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总分为100 分。61 分以上:ADL 功能轻度损害;41~60 分:ADL 功能中度损害;40 分以下:ADL 功能重度损害。100 分表示ADL 正常,0 分表示ADL 完全依赖。分数越高越好。
NIHSS 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总分42 分,分数越低越好。
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颅内出血、呼吸道感染、血管损伤等的总发生率。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s),使用SPSS 20.0 计算,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MRS 评分、NIHSS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MRS 明显更高,NIHSS 评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MRS 评分、NIHSS 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MRS 评分、NIHSS 评分对比(±s)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是在各种病变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出现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或者各种栓子随血流循环进入脑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供血区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改变,从而丧失相应的神经功能。部分脑干梗死的患者可能出现梗死周围脑组织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5]。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时解除患者脑梗死症状是临床关注的重点[6-7]。临床上治疗原则是尽早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功能的修复,挽救缺血半暗带使症状减轻。因此,对于超早期脑梗死(发病时间<4.5h)可给予静脉溶栓治疗[8-10]。静脉溶栓治疗是在静脉血管内应用溶解血栓相关的药物,利用药物药理作用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11]。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物,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含526 个氨基酸,其可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起到血栓溶解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12-15]。
本次研究可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MRS 评分、NIHSS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 明显更高,MRS 评分高与对照组、NIHSS 评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用药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更有利于减轻脑梗死对脑神经系统功能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仅如此,本次研究中还发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可见,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将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相较于常规用药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