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丰
【摘要】物理课堂的导入环节中,物品和实验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师通过课前对导入所需器材的发掘,在课堂的开始之时,各式各样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小物品和小实验出现,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初步的物理知识感知。本文从“物”的效应(影响)——“物”的发掘(找寻)——“物”的使用(方法)这条思路,阐述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把握好利用物品和实验导入新课。
【关键词】物品;实验;新课导入
物理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的事物身上。从物品本身的直观特征出发,做个小实验,让学生们在物理课堂前做热身运动;加上一些简单的语言对有关理论进行引导,对该节课的成功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一、带“物”到教室的效应
笔者抽取了100名学生,学习能力好中差3:4:3的比例做调查,内容涉及教师带物品进课堂的第一感觉和上课精神状态。结果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小物品实验容易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学习气氛,自觉性、有效性都相应提升。学生在整节物理课堂上都表现得很积极,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巨大的课堂效应。
二、与导入有关的小物品或小实验的发掘
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发掘出相关联的事物来做实验。如,学习摩擦力时选鞋子,压强选图钉,电磁波选手机等。在选择物品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关联原则
选择的事物或是小实验,必定是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联系越紧密越好。在学习“压强”的知识中,假如选择一把刀,虽有震撼感,但缺乏关联全面性,不如小小图钉来得全面关联。
2.简单原则
越简单常见的事物,在新课辅助上越有说服力,越能让学生找到对接点。知识与事物产生共鸣,体味到学习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利用小物品和小实验进行导入的方法
物理课堂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类。在利用物品和小实验导入时,我们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教师根据本节课程内容和所用器材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
1.物品本身具有的导入内容
许多物品的外表特征可以给课堂带来一定的导入效果。如,一个氢气球,因空气浮力向上漂动的形态,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了浮力知识。学生可能认为是因为气球轻。这时,教师可以拿出泡沫小颗粒进行同样的操作。在矛盾产生后,我们进行沉浮条件的课堂学习。两个小物品的出现,学习欲望悠然而起。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那这样还不如巨大的轮船和小石头在水中情况的对比来得更加有冲击力,船只无法推进课堂,图片缺少视觉感。能找到物品上课堂,就不用图片代替。
2.学生自己携带的物品作为导入实验器材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时,学生除了喜欢观察小实验外,他们更期待着自己参与当中。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课程中,这样的机会也是不少的。
压强知识学习中,教师除了带“物”上课室外,可利用学生自己携带笔做小实验导入新课。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和压力这一因素影响产生的不同效果。这样一个能让学生利用自己随身所带的物品参与课前实验的导入,在物理课中还有很多。又比如,在学习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利用到的物品也是在学生自己身上,那就是一只手和一本书。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行,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对摩擦力一次亲身感受,能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尝尝鲜,是个好开端。你如果用力压紧(增大压力大小),感觉就更难推行了。如果用书本垫在手下再推呢?用力再压紧,还会那么困难吗?这样的亲身体验对我们下面要教学的内容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又如,热学中的液化问题学习,学生的眼镜也能在导入教学中派上用场。摘下眼镜,往上面呵出热气,就是一种液化的直接体验。
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能够从学生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找到许多我们可以用于导入实验的“器材”。这种让学生亲身体会的方式,容易对新物理知识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3.利用多媒體这种无形物品导入新课
利用小仪器、小物品作为导入小实验,会存在着一些事物是无法在课堂上展示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多媒体在丰富课前导入内容时,虽然没有像实物一样的直观,但它却拥有夸张、动画等手法,同样可以带给学生好奇感。在当下最热门的视频软件抖音APP里,我们可以找到不少非常实用可用于导入的视频。
在核能知识学习中,根本无法拿出核燃料,更不能做核裂变、核聚变的实验,核反应堆模型也没法出现在讲台上。教师能选择的物品和仪器,只能是图文或视频。现在,还有其它手段实现模拟实验,Flash动画演示等。学生观看时,教师的语言引导也要发挥作用。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制造原子弹”类似这样语言推动下,学生会得到一节有精力、积极性高的课堂。虽然只是作为引起学生学习欲的夸张说法,学生不可能凭借一节物理课就能掌握核技术,但原理是一致的。何乐而不为之?
4.用引导性问题,让“理”自然而“入”
在课前2至3分钟的小物品、小实验展示过程中或是结束后,学生的脑子肯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抓住这样的时机,我们要提出一些简单而又有引导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从表面现象引渡到理论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如,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当展示边高边低的跷跷板,如何让它在水平面上平衡?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会动起脑筋寻找答案。高的一端向后移,或加重等等答案脱口而出。问题简单,却将F1L1=F2L2核心知识关联了。
小物品,小实验身上出现的特征和现象,不能让它流之于形式,也不能仅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成为摆设。这样只会成为一种过场,起不到帮助学习的作用。为它们找个小问题,做个引导,在学生的思维上出现跳动之时,流露着对新知识的呼应。物理知识的理论根源由此而得之浮现课堂上。
总之,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小物品、小实验的巨大课堂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用到物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眼球;加上教师的引导语言,会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涨,振奋人心。从而可以避免学生“课间”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在课堂上不动脑力出现的疲劳。在设计精妙的课堂小物品小实验的推动下,教学会更加有效,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胜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4).
[2]刘吉毅.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