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乐
【摘要】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增多,学生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容易。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则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更自由、更高效的学习环境,进而达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文就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开放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小学;教学;课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使之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加以应用。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也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对激发小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环境基础。本文就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系统阐述。
一、借助开放网络环境,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
个性化学习环境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环境进行自主探究与管理的学习系统,既涵盖了给学生提供、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目标,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使之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充分交流,进而完成学习目标。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重新建立他们的学习内容,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互动学习。另外,在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的管理上有完全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这也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之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学习范围。
如在进行WORD“画图”工具教学时,则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运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WORD画图”的“自学”;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画图”学习,并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屏保。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以指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资源的收集、学习等指导,学生则完全通过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开放性与网络学习资源的自主利用均得到充分的體现。尽管,小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各自不同,但在他们自主思维、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运用技术。如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桌面背景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用自己的头像、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等做屏保。由此,教师在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之余,通过优化、整合教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实现了网络学习资源的灵活运用,并通过教学的开放性,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使之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进而促使他们对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借助开放网络环境,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探究问题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些问题、任务的探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学习环境的开放性,组织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在WORD编辑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制作“美国队长”或“白雪公主”的宣传海报。
首先,教师要将小学生对“人物”的兴趣分成若干小组,并在组内成员中选出小组长,指导组内成员进行分工,使之明确了解自己的责任(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去解决、完成学习任务),然后组内成员带着各自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成员间的讨论、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还要体现“优势互补”“优差均衡”的分组原则。其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模式下去收集相关素材,教师也可以适时、恰当地向各小组提供相应的、符合学习任务要求的相关网络资料、网站等信息,指导各小组如何运用WORD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操作方法等去解决问题;使各合作探究小组均能有效地、更具针对性地去对完成学习任务。当教师发现学生无法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时,既要善于启发,也要养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与释疑。当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再由组长对本组的海报制作设备进行讲解和展示。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并获得到更多的成就感,激发其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
三、借助游戏性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资源利用效率
任务驱动法是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的学习方法。该教学方法既可以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聆听者”“被接受者”角色,还可以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视角,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理性、客观地对待小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并在设计“游戏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性别、爱好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的差异性等。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法与游戏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既结合实际学情设计不同的“任务”,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以及性别等因素进行“游戏”设计,进而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在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内完成“游戏任务”。
如动画片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但是男生与女生所喜欢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男生多喜欢变形金刚、美国队长等英雄人物,女生多喜欢花仙子、白雪公主等。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游戏性学习任务设计时,则应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兴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教师在“幻灯片”制作教学时,就借助学生所喜欢的人物,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如笔者分别选了四个动画片中的人物——“擎天柱”“美国队长”“白雪公主”“小魔仙”,并要求小学生将动画片的人物制作成幻灯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人物图画的收集与整理技巧,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的相关人物的不同场景、不同表情的图片,为这些喜欢的人物制作一套面部表情的幻灯片、各种动作的幻灯片等,以满足不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事先为学生演示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对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技巧进行搜索、学习。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使之明确如何提高制作效果。此时,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其学习兴趣、制作兴趣也十分高涨。但在幻灯片制作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设计。教师仅仅作为一名指导者,去帮助个别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学生。另外,笔者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幻灯片”制作之余,还以同桌为单位,鼓励学生对彼此的幻灯片制作效果进行同桌之间的互评。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与同桌进行制作过程的分享。学生会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强化了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巧的交流,使彼此均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这也有效激发、调动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奠定了基础。
四、借助开放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能力,以满足小学生现代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但是,一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尚不能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导致其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低。因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去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自主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其自主探究、网络学习资源利用能力的目的。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游戏性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进行Excel图表制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带有“趣味”的学习任务,指导、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如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近12个月的降水量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制作成表格或柱形图,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数量、汽车数量、玩具商量等进行统计等。
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统计内容,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统计数据制作成柱状图、曲线图等。类似于这样带着自主创新意识的“趣味”学习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同时,小学生在完成各种“趣味”任务时,还会进一步提高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不断地将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源运用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这也为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开外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继承现代教学模式,还要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充分利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并引导、鼓励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进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唯,董双威.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
[2]陈菁,王忠,范青刚.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A2).
[3]庞洪赢,林敬敬.活动体验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开放式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
[4]刘斌婷,梁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