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要】将主题班会课和团体心理活动课进行系统汇总,如此延伸出的小学心理班会是当前心理班会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小学心理班会课程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将二者的工作理念有机整合,推动其实现“心心相印,生生不息”的创设目标。小学心理班会课应该深刻把握学生的成才发展定律,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础设计教育活动,丰富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使班会课成为心理教育的承载课程,使学生从班会课活动中定位自身。基于上述要素,本文旨在拓展小学心理班会课的实践思维,提供适宜的创新型意见,从而为小学心理健康获取长效动力做足准备。
【关键词】小学;心理班会课;创新设计;实践路径
一、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划了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准,认为应该将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基础,以推动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推动中小学生始终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断优化,推动素质教育全面覆盖于中小学群体。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班会课充分彰显了德育工作的教育宗旨与追求目标,同时也是对多种管理理念的综合应用,承载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
就当前阶段主题班会课的开展状况来看,学校过多地将发展目光向“德育”倾斜,明确为学生行动的“对”与“错”设置了划分标准,且过分注重学生行动层面的“对”,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感方面的“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认识和接纳事物的自觉,推动学生对新兴事物产生情感共振,如此才能够与学生真正进行心灵互动,助推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小学心理班会课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点,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进行了综合考量与把握,如此才能够为学生设计出有效的健康成长规划。
综上所述,提升心育与班会课的融合程度,传统班会课所惯用的教学模式为说教、讲理、指令,教學内容极为枯燥,学生的参与兴趣极易流失,而应心理主题班会的实践要求,需要突破传统的固式思维,分析德育工作的不同实践阶段,以及潜在的发展难题,并随时提供专门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的积极响应,更是素质教育逐步覆盖中小学的必经之路。
二、小学班会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涵蕴
1.心心相印,助力学生认识“本心”
推动心理辅导方式有机融入班会课,可推动小学生对自身形成清晰认知,养成接纳自己的良好习惯,助推学生客观评价自身的素质、兴趣、性格、优劣所在等,带动学生从客观事实的角度为人处世;随后真正认可自身的优劣之处,保持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喜欢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学习规划和人生目标,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拒绝妄自菲薄的人生态度,使自身的发展潜能不断显现;在实施过程中全力以赴,而对结果保持坦然自若的心态。小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形成正确认知,若实际远远低于认知状况,则会导致小学生将自身作为与他人相处的基点;若自身认知远远不足于实际状况,则会导致小学生深受自卑心理的困扰,这两种状况都会导致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应该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正确在班会课中引入心理辅导手段,带动学生率先对自身进行肯定与接受,推动学生为实现良性发展提供意识层面的支持。
2.生生不息,引导学生融入“团体”
班会课是团体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合理形式引入心理辅导手段,可助推学生打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帮助学生及早适应社会发展。发现他人的长处所在,接纳真实的他人,形成宽容待人的为人准则,可推动自身早日融入群体之中。具备较强的沟通素质的学生往往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处事状态,能够用坦然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挑战,能够接纳这些压力。造成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其它因素,在于个体被集体孤立,由此会诱使学生形成猜忌、畏惧、妒忌等不良情绪,其孤独情绪极为浓厚,常常处于压抑的状态,易被压力所打倒。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可推动学生掌握人际相处的知识与原则,实现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顺畅沟通,使学生形成适应环境的基本素养。
3.身心升华,辅助学生坚定“信念”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悲、愁、忧、怒等消极情绪必不可少,但在面临这些不良情绪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手段。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可引导小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正确展现自身的情感,帮助学生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可帮助小学生形成自身的人格特色,坚持社会化发展。因此,教师要设置心理辅导的不同周期,加强班会课与心理辅导的融合程度,鼓励小学生勇敢克服挫折,提升对困难的应变能力,形成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理想任信念与价值追求,从容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与磨难,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小学心理班会课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路径
1.打造“生生辅导团体”,创设课前心理微剧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团辅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极具挑战价值,而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团辅活动的意愿与能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在班会课开展之前,班主任应该深度探寻班会课的主题内容,逐步细化团辅游戏的细节,使学生保持极为高昂的参与兴趣,带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调整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会课的关联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在心理班会课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设计部分有趣的团队辅助小游戏,或者创新团体辅导的开展形式,如,采取心理微剧等形式,保留学生的参与兴致。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学会说不”的心理微剧剧本,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前扮演不同角色(分别负责邀约、拒绝说“不”、邀约人继续邀约等角色),从不同维度感受说“不”的体验,如,“明天有事,不出去玩”“路口没人,不闯红灯”等,引导受众观察剧中角色的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等外在信号,进而对表演者的心理历程进行模拟与推演。通过参与扮演以及亲身观察,学生会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微剧剧本进行关联,不断强化对日常生活拒绝他人的认识,随后与剧本为媒介,进入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将自身的亲身经历大胆讲出来,为心理班会课创设活跃的课堂环境。
2.组建“生生朋辈小组”,强化课中心理体验
在过去,教师会率先引入一系列的理论内容,如此会导致学生对班会课的参与兴趣不断流失,无法正确定位班会内容的价值所在。因此,无法对教师所教知识进行认同,并不会自觉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全体学生,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朋辈小组。学生在自愿原则下自主组组成小组,一般所根据的标准为彼此的性格、气质类型等,若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类型较为相似,则会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较高的团队意识,其共同话题也往往偏多。心理班会上可采取小组讨论、智慧碰撞等形式,推动不同朋辈小组的团队智慧实现大幅提升。
例如,说“不”的难度一般不会过高,历史可有效论证这一观点。美国的罗斯福在当选之前,任职于美国海军。当罗斯福的好友向其询问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了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回答:“当然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在此状况下,罗斯福采取了极为幽默的方式表示拒绝,而这便是罗斯福说“不”的巧妙之处。除此之外,可以引导不同朋辈小组积极探讨,寻求日常生活中说“不”的可行方法,随后向班级同学进行展示。
通过上述案例,学生们可以对委婉说“不”形成充分的认知,发掘其价值。如此可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个性特质,动员学生自主组建朋辈小组,积极开展问题讨论,推动心理班会的教学成果高效对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可遵循自愿原则,自主选择朋辈小组,寻找支持自身观点的同伴。与此同时,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积极分享,思考其他小组方法的优劣势所在。深刻分析学生处事态度的差异所在,把握学生的情绪表征,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迥然不同的活动体验,推动课堂氛围逐步轻松化。如此,也可助力于学生积极体验与思考。
3.构建“心心寄语平台”,完善课后心理咨询
若单纯依赖于一节心理班会课,则学生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全面解决。基于上述因素,教师可开设班级“心语驿站”、师生心语箱、心语留言墙等。师生心语箱可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心理咨询,向学生提供倾诉和求助的平台。若学生对在教室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意愿较低,而更倾向于选择心语箱,则教师可以适当赠送学生“小锦囊”,推动后续沟通的有效进展。
除此之外,心语留言墙可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双方的情感联系。所以,教师可围绕班会内容,為学生提供教师寄语。学生也可通过匿名留言的渠道,及时向教师反馈自身状况。例如,教师根据“学会说不”的主题班会,提供以下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仅需要获取别人的支持与赞同,更需要认识到接受与拒绝具备同等的价值,如此才能够推动友谊实现长久。随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程度不断提升,无法为周遭人提供帮助也是情有可原的,并不需要因此陷入过分自责的情绪之中。勇敢将自身的“不”表达出来,既是放弃,也是选择,是对自我意志的充分尊重,更是自身沉稳态度与阔达情怀的展现。所有人均具备说“不”的权利,我们应该形成行使该权利的自觉,推动自身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所有同学均应该学会说“不”,使自身收获快乐。
借助心语墙,学生可以反馈信息给教师,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预定的回复,并将其粘贴于心语墙,带动学生对其进行回复。例如,教师可以模仿学生编写:“我从本节班会课中收获了较多的内容,对突破自身障碍、勇敢迎接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能够将说‘不’的权利充分应用。”“我与朋友相处时,偶尔会因过于直率而深受困扰,不同人对问题的认识均不相同,必须坚持设身处地的原则。”“说‘不’是我们应该学会的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说‘不’的大有人在。”
“心心平台”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化分为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参与状况、热爱情况、感悟层级,可推动双方实现良性的心理互动,优化心理班会课的实际质量,推动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心理班会课应该以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基础,设计内容更应该聚焦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旨在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教师关注为方式,推动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助推班会课与德育实现深度交融。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正确定位心理班会课的教育价值,设计出科学的教学内容,并遵从设计方案积极实施,提升心理班会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邱泽瀚.心理情景剧式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 2019(7):26-27.
[2]梁红.德育与心育深度融合的心理主题班会创新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18).
[3]李艳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会课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38):32.
[4]张新宏.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会课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111.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