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敏
【摘要】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是语文教学一个打基础的时期,是学生真正接受系统化启蒙教育的阶段,主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标,为他们进入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遵循一定的原则,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创新和总结,创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入提高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模式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而受性格、思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喜欢探究新奇的事物,敢于挑战自我。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甚至有些天马行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磨灭了他们的这些特质,形成了死读书的局面。而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多样化丰富的教学活动,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遵循主体性原则,注重学法的引导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他们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他们从自主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其潜在的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具有民主性质的课堂氛围。低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较低,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一切以教师教的为标准答案,不懂得自我思考和變通,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的学习变得灵活、高效。例如,小学二年级《找春天》的识字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独立完成正确掌握生字读法、结构的任务,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将所有的生字圈出来,一手遮盖拼音,直接认读生字,把认识的生字画斜线,不认识的生字划横线,最后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将所有的生字认全并达到熟读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独立认读生字的方法,教师则结合学生自主认字的情况,结合课文讲解及其它的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巩固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分析难写字的结构,辨析形近字,给学生自由练习写字的时间。这一过程中给予他们针对性地辅导,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会认、会写这一课中的生字。这种模式下构建了互动式的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转变了只传输知识的课堂氛围。
二、遵循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应当是轻松、开放的,从内容上来讲,教学不局限于教材,也不限于教师的自身经验,而是使学生能够从现有知识中联想到其它的内容,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从氛围上讲,学生的心态是紧张但不受压抑的,能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展现出他们比较有个性的一面。但传统的教学氛围枯燥、单调,限定了学生的发展,要提高低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比如,《枫树上的喜鹊》中,教师从课题入手设置问题:枫树上的喜鹊发生了什么?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这只喜鹊有什么特别之处?”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说出对喜鹊的印象,再结合文中描述喜鹊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探索,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阅读文中的对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喜鹊还会说什么,让他们进行童话故事的再创作,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特点:小喜鹊有着童真有趣的特点,热爱自然,享受生活。向学生推荐其它有趣的童话:《沙滩上的童话》《纸船和风筝》等,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使得他们进一步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为他们自主创编童话提供素材和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营造出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课堂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且有内涵。
三、遵循过程性原则,加强思维的训练
传统的教学是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讲述某些问题中所隐藏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形成懒惰的学习心理,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低年段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如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磨灭了他们的这种特点,将会形成读死书的局面。所以,要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还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譬如,《青蛙卖泥塘》的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先讲述几个有关青蛙的谜语,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请几位学生合作完成读课文的任务,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要求:声音要洪亮、不能读错、漏读等,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评议谁读得好,总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它是怎么卖的?最后有没有卖出去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精细化阅读文章,共同找出相应的答案。教师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重点解决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挖掘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难点部分,恰当地给予他们正确的点拨和提示,使得学生懂得变换思维,能够快速解决学生比较困惑的部分,降低他们的挫败感,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遵循差异化原则,满足学生的需求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效率、理解速度、个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是要看全体学生的收获情况。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中优生,还要考虑到学困生,遵照着差异化的原则,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不能仅限于教学任务,还要看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比如,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句的练习,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一些练习的时间,提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消除他们学不会的自卑心理,使他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进而逐步地改善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再比如朗读教学中,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朗读任务,让那些读得不够好的学生多加练习,教师教授给他们正确朗读的方法,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进步,再让他们在其他学生面前大声地朗读,使他们受到所有学生的鼓励,这样不仅改善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坚定了他们深入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各项能力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地提高要求,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他们带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中。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除了要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外,教师还可以让中优生进行讲解,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解释,给学困生一些启发,既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和谐融洽的课堂交流氛围。这样就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五、遵循挑战性原则,接受学生的质疑
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他们应是不畏挑战的,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他们变得惧怕教师,一切以教材为准,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而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要给学生质疑一切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挑战中收获知识与技能,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要肯定和接受学生的质疑,提升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一项互动游戏:假设教师迷了路,请学生充当太阳,用手势指明方向。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些好奇:“太阳中午的时候为什么在南边?为什么把太阳称作忠实的向导?”教师则趁机解释旭日东升的含义,再引导他们思考:早上的太阳在什么方向?傍晚的太阳又在什么方向?向学生科普一些自然现象,接着解释向导和忠实的含义,并仿照着文中的段落进行造句,请学生自由想象自主举例。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的奇妙,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增强了他们质疑的勇气,后面的教学中他们主动提问的频率较高,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六、遵循多元化原则,构建智慧的课堂
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容易被分散的,他们很难全程认真地学习,但若是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注意力会非常地集中,并且会意犹未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应包含学生的情感、技能、意志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善,营造出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比如,教学《画杨桃》中,笔者首先以阅读为主,通过学生的自读、思考、表达解决课文的疑难之处,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其次组织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我”是如何画杨桃的?其他学生是什么样的态度,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文中描述教师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以此来深入研读课文,最后请学生自由表达从这一课的学习中收获了什么,笔者引出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通过灵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提升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创新教学策略,遵循开放、多元的准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空间,挖掘他们的智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使得教学充满生机、智慧,不断地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克玲.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9).
[2]汪錦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20(2).
[3]郑宏.探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35).
[4]谢小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