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九场“潜心品文 深情育人——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究”开讲。本次活动邀请语文教育知名专家、省市语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代表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于国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上海师大博士生导师郑桂华教授进行线上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冯善亮,韶关市韶州中学副校长孔维波,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向浩、初中语文教研员王俊珍,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副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陈辉霞,广州市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夏峥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副校长游云云,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教师朱焘,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教师张雅博参加了现场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由冯善亮组织主持,活动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又有深度思考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教育Plus)、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教研网、中国移动和教育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截至活动结束,累计收看65.08万人次。
一、专家视点:宏观把握
本次活动第一环节就是教材编者谈教学。作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朱于国教授立足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从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角度,详解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编写意图,并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
朱教授首先从语文素养角度阐释七年级下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七年级下册落实精读和略读,须明确二者的区别:精读要求逐字逐句,务求精熟,而略读只需要粗知大意,不求甚解;精读综合效能突出,略读培养实用性阅读技能;精读速度较慢,但理解深透,略读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前三个单元为精读,分别指向字斟句酌、涵泳品味、熟读精思,后三个单元略读,分别指向观其大略、比较赏析和快速浏览。第二单元涵泳品味,要求沉浸在文章的情境或氛围中,反复阅读,体会微妙之处,发现匠心独运之处,体味上下文关联,领会文本意蕴。
从人文主题来看,本单元主题为家国情怀。朱教授以“涵泳品味,感受爱国情怀”作为第二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并对家国情怀进行界定:这是一组爱国题材的诗文。歌颂壮丽山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颂扬古今英雄,彰显勇于担当、坚毅勇敢、视死如归、不计名利的民族精神品格;眷恋故土家园,魂牵梦绕,抱定收复故土、为国抗争的理想信念。对于精读之涵泳品味的学习,朱教授给出的三条教学建议:一是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情境与氛围中,调动生活体验,发挥联想想象,深入语言肌理,反复揣摩体会;二是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其中融汇的爱国情怀;三是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心得。
朱教授的讲座立足于编者的视角,从教材宏观建构角度审视单元教学,又结合具体篇目进行微观解读,明确了单元重点,指引了教学方向。
二、教学展示:多样探索
活动第二环节展示课题团队在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成果,依次介绍本单元教学的整体设想和4个教学设计,其中孔维波、向浩两位老师介绍的是同一教学内容、面向不同学生的两种教学方案。
冯善亮老师介绍单元整体教学设想,他根据本单元的三个关键词(家国情怀、涵泳品味、抒情方式),提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是深情诵读课文,感受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二是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疑问;三是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把握作品的抒情方式,学习在写作中恰当抒情。基于单元学习目标,他提出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坚持素养导向,进行内容整合,分为三个篇章:家国咏叹,整合《黄河颂》《土地的誓言》,2-3课时;英雄礼赞,整合《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4-5课时;综合实践,整合《学习抒情》《天下国家》,2-3课时。三个篇章不仅在主题内容上逐层深入,更体现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运用”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迁移的完整过程。
“家国咏叹”篇章,由孔维波老师和向浩老师分别展示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两种教学方案。
孔维波老师以理解题旨、朗读悟情、批注入情三个环节贯穿教学过程,但基于两篇文章不同的内容要素、言语特点进行了单篇设计,既有整体性,又凸显文本特性。比如,都通过题目把握抒情对象,但前者重在把握抒情基调,后者还兼顾抒情强度。都运用朗读和批注两种方式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情感中,学习作者直接抒情的方法,但两篇文章情感不同,《黄河颂》重在理解作者向黄河直接抒情以激发中华儿女血脉中共有的家国之情,《土地的誓言》理解作者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孔老师注重“学的活动”设计,如从独、合,男、女等角度设计朗读形式,以学定教,如“朗读指导:总领句、重复句、结句”。
向浩老师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个角度对本单元进行审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深入探索,提出了“情—图—意”的教学路径,并以“朗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抓住人称转换的语句,对偶、呼告等修辞的语句,宏大意象的语句,乐景写哀情的语句等,在多重朗读中感受直接抒情的真切与震动人心的效果,体会紧张情绪和节奏频率。他用“情真意切”“声临其境”“豪情壮志”形成三个逐层深入的学习活动,分别组织了班級诗文朗诵会、朗读者和朗诵比赛,学习过程丰厚,学生活动充分,朗读指导到位,评价维度多样,成效明显。
“英雄礼赞”篇章,王俊珍老师展示了她与游云云老师共同研制的《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整体教学构想。课例从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战士导入,提出“精神密码从何而来”的问题。设计了助读入情境、跳读理文脉、品读感军魂、朗读悟深情四个自读环节,并通过作业实现联读育情怀。整个自读活动注重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安排巧妙的学习任务,关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学生通过批注、朗读等多种方式出入文本,涵泳品味,体悟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丰富情感,感受军魂,礼赞英雄,更传承英雄精神。
“实践育人”篇章,朱焘老师和张雅博老师展示了《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设置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节目初选这一情境,组织“用00后的方式说爱国”的年级选拔赛,要求学生从三个项目任选其一,用项目化学习方式,通过入项、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与形成成果、评论与修订、公开成果五个阶段,实现从任务理解到完成的全过程。整个活动强调以终为始,突出评价层次,以评价引领学习。
三、教研沙龙:深度思考
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有机融入革命传统教育?冯善亮老师指出,这一问题实际上讲的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如何落实。孔维波老师认为,藉由语言和语言构成的事件、人物形象、細节的分析,彰显蕴含在其中的革命传统文化,即以文化人。陈辉霞老师认为,虽然本次的教学设计都注重内涵和形式上的古今转换,但家国情怀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化理解”的层面,更要关注传承与发扬。向浩老师表示,情感教育不能标签化,不能口号化,不能教条化,语文课渗透情感教育,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文本,是文本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王俊珍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破冰—入境—化境”谈革命传统教育走进学生的路径,冯善亮老师指出,这一经验和有关专家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有相通的地方。语文要以文化人,归根到底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这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逐步内化的过程。
那么,在运用学教评一体化策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我们该注意什么事项?孔维波老师表示,学教评三者中,学应该是第一位的,学习目标及其达成是学教评一体化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学教评三者的互动关系中,以学定教、以学定评是第一层面。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首先要进行学的分析,首先要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夏峥嵘老师从过程维度来谈学教评一体化,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评促学,以评优教,关注课程实施中学教评全过程的整体性、完整性。王俊珍老师就“学的活动”设计谈自己的认识,认为学的活动要充分,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关注活动的明晰化、操作性、序列性、丰富性,并以多样多元评价来引导学的活动。向浩老师表示,学的活动应该导向高阶思维,可利用SOLO理论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评价的契机和方式须依据学习活动的不同予以变化。陈辉霞老师提出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单元学习评价——对标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反馈促进功能。冯善亮老师在总结中强调,长期以来,单元学习评价一方面是泛化了——成为变相的模拟考试,另一方面是窄化了——评价的功能似乎只是给学生的表现打个分数,陈老师对单元学习评价的思考还原了评价的本质——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内在要求。
四、专家点评:突破关键
郑桂华教授结合案例点评,做了《实现学教评一体化,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她高度肯定了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究这一课题,尤其是选取革命文化传承教育来探索非常有意义。她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情感体验一定非常充沛,在完成学习任务、开展过程性评价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到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在潜心品文中体会理想信念带给人的力量,强化责任担当的意识,树立自己的理想追求。
郑桂华教授强调,第一,改进学习评价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就学习评价而言,近年来,从国家、教育部到教师课堂,都在探索如何改进学习评价。学教评一体化既是理念,也是中观策略,需要进一步探索持续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如何改进?要从几个方面探索:预期学习结果是有意义的;评价主体是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等方法合宜;评估量表、反思日志等;学习档案袋、网络学习平台等工具开发有效。她以“礼赞英雄”篇章为例,肯定了评价设置的全面性、可操作性,认知的层级性。同时,对孔维波老师具体、系统化思考落实语文知识的探索,向浩老师三个环节、五个层级的认知标准,张雅博老师以三级水平来评价综合性学习效果,都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学教评一体化实施的难点突破。在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过程监控)中,“确定恰当评估办法”和“过程监控”是难点。以孔维波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如何“理解题意”?孔老师聚焦于“把握抒情对象和情感强度”,为学生提供了进阶的落点。持续性评价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培养的长期性等,这些特点对评估时间的投入、多种评估方式的平衡、具体学习内容的评估工具开发等方面都有比较高要求。从具体学习内容到预期学习结果,郑桂华教授提出学科知识图谱作为基础,聚焦关键能力、指向深度学习,整合不同目标等方法。而从学习任务走向持续性评价,可以建立真实情境中的复杂任务,学生自主制定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
最后,冯善亮老师在活动总结中表示,铸魂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语文教育的内在含义,语文学习是和学生的精神成长同步的。学教评一体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是优化学习、教学、评价全过程的基本策略。语文课程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品文,以达成深情育人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