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与“物以名为贵”,谁更重要?

2021-12-28 15:14季涛
收藏·拍卖 2021年6期
关键词:知名度画家艺术家

季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稀缺度一直成为艺术投资收藏界判断市场的重要因素。比如,艺术家作品存世量的多少,作品的创新性、独特性都是稀缺性的表现形式。比较而言,存世量少,有独特创新特色的作品,比那些存世量大、内容和题材稀松平常的作品在市场上常会卖得更贵一些。古代艺术品卖得贵也是因为数百上千年流传下来不易,作品少而又少所致。

但不是所有的稀缺都会有好的价格。例如,一位刚出道的年轻画家没画过几张画,当他想卖自己的作品时会发现很难成交。其作品也具备稀缺性,但市场上不了解这位画家及其作品,不知道给其作品如何定价,当然作品就会难卖。由此可见,仅凭稀缺性未必就能卖出好价格,“物以稀为贵”会有例外。

究其原因,市场交易要有“品牌效应”,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要有“名”。收藏者买有名的藏品,对作品的价值判断会更为容易和准确,作品未来市场潜力也更有确定性,这会使藏家愿出更高的价格。拍卖场上,知名画家的作品总会卖出好价格。名气越大,作品越贵,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的画作,尺寸再小,哪怕是应酬之作,也比一些不知名画家的巨幅之作卖得贵,名气使然也。艺术家知名度的大小可能是很久以来业界对其艺术水准的肯定,也是多年来市场对其作品考验的结果。名气越大,投资收藏风险越小,未来增值空间可能越大,这就出现价格判定的另一个标准:“物以名为贵。”

在这里,“物以名为贵”的“名”不一定是美术史和艺术价值上的“名”,而仅仅是因广泛在大众中传播形成的知名度。1995年,嘉德秋拍将画家刘春华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拍出了605万元的天价,位列当场最高价,就是因为该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曾有9 亿件印刷品带来的广泛知名度。

长久以来,每当拍卖行遇到具有新闻点和故事性的拍品时,往往都会通过召开研讨会或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推广,由此增加藏品的知名度,其结果常常能将其拍出高价。这就是“物以名为贵”的拍卖操作手法。从藏家角度来看,为什么要花很多钱买一件广为传播尽人皆知的艺术品?因为妇孺皆知会带给买家更多的心理满足。

由此可见,在藝术收藏市场上,作品知名度比稀缺度更加处于先决条件的位置。先要有名才好卖,没名再稀缺也没人要;而在有名的前提下,作品稀缺度才会成为重要的判断条件。即用“物以名为贵”来初选,凭“物以稀为贵”来定论。尤其当作品市场稀缺性很难判断时,知名度的大小则相对更容易被评估。

从过往的艺术市场来看,采用“物以稀为贵”原则进行投资收藏也不都“放之四海”。比如,对于一些存世量“屈指可数”,“绝对稀缺”的“国宝级”文物,由于其价格已到“天花板”,未必是投资潜力的最佳选择。反而是一些不那么稀缺的作品,价格在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上的作品,买得起的人相对多。如选择得当,其投资回报率可能更高。笔者以为,在以投资回报为首选时,“绝对稀缺度”不如“相对稀缺度”更为重要。“相对稀缺度”概念是作品的“绝对稀缺度”与具备购买能力数量的比值,即具备广泛知名度和更多购买力的艺术品比那些存世没几件的国宝文物也许更具投资潜力。就像1980版猴票,发行量443万枚,并不“绝对稀缺”。如今市场上已8000元一枚,40年增值了10万倍!当然这里也有物价调整的因素。但猴票为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藏品已毋庸置疑。原因在于,猴票知名度高又便宜到人人可买,“相对稀缺度”更高。

若进行深究,“物以名为贵”也是一种稀缺度的表现。知名度的大小也有稀缺效应,也会遵循金字塔原则:塔顶的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与作品比较塔底较低知名度的人和作品少得多,高知名度体现为高稀缺性。因此,“名为贵”是艺术家无形资产上“稀为贵”的表现形式;而艺术作品存世稀缺性则是有形资产的表现形式。两者都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如今,在互联网年代,世界显得更加“扁平”。通过网络包装推广“事件”和“内容”使人迅速成名更为容易和便捷,吸睛效应、流量明星和粉丝经济广受人们推崇。近期,建立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NFT加密艺术渐渐火爆,对那些年轻和位于市场边缘的艺术家来说,作品有了进入艺术和收藏市场的机会。“物以名为贵”原理逐渐更被人所看重。 (编辑/ 余彩霞)

猜你喜欢
知名度画家艺术家
酷炫小画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众产品企业利用微博打造知名度的模式探析
桐梓方竹笋人文因素浅析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2007年中国管理软件评选-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