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2021年的最后两个月,无疑是文化艺术界的“金九银十”,接连不断的艺术、文博盛会让人目不暇给,编辑部为躬逢其盛都快排不开班了。其中,北京、上海是全国文艺爱好者们争相奔赴的朝圣地,最为吸睛。
先是北京首次汇集近百家来自全球15 个国家及地区的古玩商户,召开了北京国际文物博览会,并宣告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贸易平台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整个中国地区最便捷的文化自贸区。这一信息让整个文博界为之一振,并满怀期待:海外文物大批回流的日子不远了。紧接着是全国艺术爱好者都赶去打卡的11 月上海各大博览会、艺术展,抛开艺术圈爆棚的人气、购买力不说,这规模的消费群简直可以带动整个城市GDP。
本期《观点》栏目中,学者王中明确指出,艺术可以定义一个城市的性格,未来“文化优势将成为一个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
而同在一线城市之列的广州此时则显得有点寂寥。曾与业内人士探讨过,为何广州的艺术、文化活力如此堪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没有聚集足够优质的艺术资源,以至于一些本土有实力也有眼力的藏家宁可远赴他省进行消费。当然这也与官方扶持力度有一定的关系,有了相应的补贴才能吸引到国内外最优质的艺术家、机构来参与;同时也因为对文化、艺术展会活动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价值不够重视,导致本土生长起来的一些优质的博览会品牌旁落他家,造成“墙内播种墙外香”的局面。二是对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忽视。也许一直以来广东人低调、务实的作风使然,让很多艺术机构、主办方对推广、宣传、品牌塑造不是很重视,总觉得自己把内功练好、用品质说话就够了。殊不知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商业逻辑,再好的东西都要吆喝出来,唯恐不够吸引眼球。如果还是抱守当年的理念,低调行事,被市场所抛弃也就在所难免的了。三是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经营者,都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不妨看向深圳——这个艺术市场的后起之秀,那里的很多画廊、机构,每一家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或聚焦海外,或关注本土……短短几年经营下来,也都積累了不少藏家资源。将今年“艺术深圳”的首日客流量拿来对比一下,便可立分伯仲。
其实老生常谈地说这么多,并不是为“唱衰”广州的艺术市场,而是想借由我们的发声引起业内各环节从业人员的重视。岭南文化向来有领风气之先的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近现代以来更是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贸易、文化交流……如今,在国家、社会如此重视文化、发展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天时地利、借风扬帆,让广州的文化、艺术事业再次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