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9期
天津石化 子昔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举国上下喜迎祖国72华诞之时,打开第19期《中国石油石化》杂志,欣喜地阅读封面故事《岸电入“海”启动绿色发展新引擎》,精神振奋、备受鼓舞。岸电入海改变了中国海上油田用电方式,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是石化人献给国家母亲的生日礼物。
众所周知,原油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很大。以往海上平台主要通过自建发电机组发电,以油田产出的原油、天然气或者柴油为燃料。一个平台配备4台原油发电机,每天每台的发电量在10万千瓦时左右,消耗巨大。生产和用电矛盾相搏的同时,渤海的生态压力日益增大。中海油勇立潮头,打破固有思维,借势赋能,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清洁能源保障之路上勇往直前。
岸电入海,意义重大。通过关停海上平台自发电的机组,高峰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75万吨,节约99.5万吨标准煤;岸电工程为渤海湾油气开发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大大降低海上油气田开发门槛,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岸电工程还对中国海油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解决了海陆通讯信带宽瓶颈,使得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实时数据可以传到陆地集控中心,减少一线工作人员,使海上少人化、无人化成为可能。
岸电入海,迈出一小步,前进一大步,开启了海油发展绿色新时代。
2021年第20期
仪征化纤 翟瑞龙
贵刊2021年第20期刊发的《“看得见”的碳排放》,从三个方面报道了金陵石化自主研发碳排放监控信息系统,能让企业70多套装置的碳排放量“看得见”,让碳排放管理更加科学的经验做法,该系统是中国石化投用行业首套碳排放监控系统,是炼化企业探索推进智慧化管控和节能降碳的先行者、示范者。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出“双碳”目标的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擘画了“绿色中国”新蓝图。石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双碳”的各项工作是石化产业的重大课题,面临减排减碳、绿色发展的压力加大,但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投身“双碳”战略研究、加快制定和实施 “双碳”行动方案,打造面向“双碳”的绿色能源产业链。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双碳”目标新要求和能源转型大趋势推动下,迫切需要石化企业通过数字经济等抢抓机遇“窗口”、破解发展难题、驱动引领高质量。要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加快发展趋势,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各类设施的智能化,推动能源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智慧化管控和节能降碳,实现互融互促。引导广大干部员工通过实时监控“看得见”的 “云端算账”, 对标纵比、横比找差距,勤算账、算细账,深挖潜力,全力开发“第五种能源”,抓好节能降碳,减少工作、生活的“碳足迹”、“碳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本栏目信箱:zgsysh@21cn.com(请注明投稿)
《哈特能源要闻》
东南亚清洁能源转型前途未卜2021年11月4日刊
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燃煤供能的排放问题可能会阻碍东南亚地区的能源转型进程。国际能源署表示,东南亚地区的能源转型面临挑战,因为该地区的能源需求预计将继续上升,而充足的新燃煤发电能力仍在开发中。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是东南亚问题的源头之一。国际能源署表示:“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电网全覆盖。届时,家电和制冷设备的电力需求将进一步上升,这必须与脱碳需求相平衡。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这一挑战尤为严峻。”
(于 洋)
《亚洲油气》
沙特承诺2060年实现“净零”2021年11月1日刊
在近日举行的“绿色沙特倡议”论坛上,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公布了“绿色沙特倡议”的行动路线图:一是到2030年实现每年减少2.78亿吨碳排放,到206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二是到2030年种植4.5亿棵树木,恢复800万公顷退化土地,减少2亿吨碳排放,并在未来几年宣布更多举措;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陆地、海洋和沿海环境的保护,计划加入全球海洋联盟,建立海洋探索基金会等。
(于 洋)
《E+P》
美军追击伊朗邮轮失败2021年11月4日刊
据伊朗多家媒体11月4日消息,美国在阿曼湾拦截了一艘载有伊朗出口石油的油轮,并把石油货物转移至另一艘油轮,还试图将这艘油轮引导驶入不明目的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称,伊朗海军随后对该油轮果断采取行动并将其引向伊朗领海。美军随即出动多架直升机和军舰进行追击,但最终行动失败。据路透社报道,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John Kirby)受访时称伊朗的说法“不真实”,还称唯一控制油轮的是伊朗方面。柯比还辩称,伊朗军方10月曾扣押一艘悬挂越南国旗的油轮,美军只是在监视局势。
(于 洋)
World Oil
OPEC+增产上决定“按兵不动”2021年11月4日
OPEC+在11月4日的简短会议上宣布维持既定增产计划不变,即继续执行从12月起将石油产量再提高40万桶/日的计划,未理会主要能源消费国要求加大增产幅度的呼声。OPEC+拒绝大幅增产可能导致其与一些主要石油消费国关系不睦。但OPEC+部长们强调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称石油需求仍然受到新冠疫情的阻碍。OPEC+宣布维持既定增产计划后,油价反转大幅下挫至一个月新低,这是一个“买谣言,卖事实”的经典案例。
(于 洋)
油气投资
石油巨头三季度财报发布2021年11月4日
近日,各大石油巨头纷纷发布三季度财报。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需求的回升以及高油价,各大石油公司基本上都实现了业绩增长。其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继续保持“领涨”,第三季度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158%。目前沙特阿美是世界上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公司,仅次于苹果,排名在Alphabet之前。除了沙特阿美外,其他各大石油巨头也纷纷交出了不错的季度成绩单。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业绩的同时,各家也纷纷对未来发展的侧重点进行了表态。
(于 洋)
胜利油田页岩油获重大突破
摄影/朱克民
近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部署在东部探区的4口页岩油专探井获高产油流。其中,樊页平1井峰值日产油达171吨,创国内页岩油单井日产最高纪录,展示了该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目前,胜利油田已上报首批预测页岩油地质储量4.58亿吨。据初步测算,该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40亿吨以上,将成为我国东部增储建产的现实接替新领域。
2022 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公布
商务部近日发布公告,公布2022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商务部表示,2022 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24300万吨。公告称,2022 年第一批允许量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下达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其后将视情分批下达剩余允许量。此外,根据企业实际进口情况、经营需求和新增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申请,适时追加和调整下达允许量。
144家化工上市公司前三季净利翻倍
Wind数据显示,在434家化工上市公司中,296家公司前三季度盈利,占比68.2%。其中,144家公司净利翻倍,只有28家公司净利亏损。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省市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导致高能耗化工品供应减量,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度化工品价格指数整体有望继续呈上涨趋势。
“三桶油”进博会签大单
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石化主题论坛暨采购签约仪式在上海举办。当日,中国石化与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34家供应商签订了415亿美元的采购合同。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所属公司与13家全球供应商现场签订了采购合同和协议,签约金额创四年来新高,四年累积签约金额突破400亿美元。11月5日,中国石油分别与沙特阿美、贝克休斯等来自全球33家等合作伙伴签署33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近155亿美元。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此次石油石化行业共11个项目获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主要完成人(单位)为“三桶油”及石油院校。
俄罗斯发布2050年前低碳发展战略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11月1日批准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战略》指出,俄罗斯将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并计划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依据《战略》计划,俄罗斯将在实现经济增长同时达到温室气体低排放目标,即到2050年前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2019年该排放水平上减少60%,同时比1990年的这一排放水平减少80%,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推动石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国内大循环
10月28日,以“畅通内外双循环 拥抱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体大会开幕。与会国内外行业人士向参会代表及全行业分享了众多精彩的演讲,线下嘉宾超1600人,线上参与人数超400万人次,创历届之最。
全体大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主持。赵俊贵表示,在本届大会召开之际,《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相继发布,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全球最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幅,充分体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彰显中国主动承担大国国际责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也为中国和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合作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中国动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对于我国来说,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国内大循环,产业应着力围绕加快石化产品供给侧高端化、强化创新补链强链、深化合作等方面,一定要切实利用好国内市场的潜力,这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底气,只有做好了国内大循环,才能妥善面对并处理好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进而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局面,推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傅向升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更加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形成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全球石化领袖论坛”上,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钟韧在线演讲中表示,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深层次的紧迫危机,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中国也明确提出了减碳目标。其次,全球能源结构在加快调整,能源企业转型也在加速。一些欧美能源公司也在执行着不同的发展策略,其中欧洲公司在低碳领域进行多样化投资,加快向多元化能源企业转型;美国公司则将石油天然气仍定位为主营业务,平衡发展、盈利及转型的目标。更多的欧美公司通过“碳中和宣誓”来塑造公司绿色发展的形象。
外企方面,有三位世界级巨头发表在线演讲。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表示,国际社会欢迎中国的“双碳”目标,同时,欧盟和德国也正在努力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科思创将致力于在供应链中实现低碳替代,并推动化学回收技术发展。在欧洲,科思创已实现聚碳酸酯、聚氨酯等产品供应链的大幅减碳,这些技术也会向亚洲市场转移。科思创也正在运营化学回收废塑料生产聚氨酯的生产线,希望中国石化行业也能通过推动化学回收的发展。
LG化学首席执行官辛学喆表示,LG化学采取了系列减碳举措,包括在全球工厂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推进碳捕获技术发展,直接减少碳排放。该公司同时加紧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技术,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表示,巴斯夫全力支持中国“双碳”目标,他坚信巴斯夫的产品、技术和专长将对此有所帮助,巴斯夫也将通过加速零碳化学系列技术开发,加速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本刊记者/周志霞)
6.8%
受国内政策的限制以及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能源产品进口量涨跌不一。其中,原油进口量同比减少6.8%,煤及褐煤进口量同比减少3.6%,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22.2%。
1200万人
《2021年可再生能源就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达到1200万,较2019年的1150万人微增。其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为468万,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的39%,领跑世界。
222.3万台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设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