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英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通知,推动实施“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贯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事关高等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抓手,是落实职教20条,强化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切入点和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突破口,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本文以“三教”改革为切入点,对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价标准,阐述后疫情时代“船舶柴油机使用及维护”课程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具体措施。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高职教师应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这对教师的精力、教师自身的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
课程的教团队应该由立德树人,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带头,组成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效果好的 “四有”、“六要”新时代教师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教师每2~5年至少到企业生产一线或实训基地参加半年的下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抱着终生学习的境界,参加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三融合的研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技巧,借助智慧教学辅助工具,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交流、传授授课艺术,使他们成为新时代信息化“双师”素质教学[3]。
教材,是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事关职业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决定了学生“学什么”,同样处于核心地位[4]。教材编写的理念是以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将思政元素引领教材建设,将价值引领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树立精益造船理念,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修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与实施,与中国船舶柴油机集团合作编写了工学结合、行业特色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使用后,针对近几年船舶柴油机变革和发展,2020年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增加了船用柴油机的新部件、新技术、新规范,如电控单元、电子调速器、电子注油器、双燃料发动机、脱硫装置控制技术、船舶柴油机实施新的排放法规。
教材在组织编写过程中,面向社会和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满足了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轮机专业群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以下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对全国相关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反映国内外船舶柴油机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实现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突出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教材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供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时更新仿真动画、微课、在线测试等可视化教学资源,反映最新的发展前言动态,构建“一书一课一空间”的多元化立体教材,充分体现了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学习理念。
“教法”改革是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去实现,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加快智慧课堂建设,推进课堂革命。深入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驱动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情境式教学、任务驱动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形态。混合式教学提前将学习任务移至线上,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实操不足、课时有限的问题,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共享。同时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于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
教法改革促使“学法”、“考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肩负“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责任。鼓励教师开展多种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开展课堂内外结合的自主性学习,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实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过程化考核,拒绝“临时抱佛脚”,突击应试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学习。
为了营造企业真实情境,在智慧一体化教室,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通过发布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开展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工作岗位的责任意识;实施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综合职业能力;采用多维度、多环节考核评价,促进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以喷油泵单元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先理论讲授知识点、然后再实训,理论与实践脱离分开。现在实施“任务驱动”式的混合式教学,就是完成喷油泵检查与调整实际工作任务,为了营造企业真实情境,在智慧一体化教室,通过六步法序化成典型的学习型任务。课前老师通过发布学习任务:6135型柴油机喷油泵的检查与调整的任务;学生提前预习、识别喷油泵的相关零件和作用,熟悉喷油正时、喷油量的检查调整方法;课中老师分析重点、难点,小组讨论、制定喷油泵检查调整方法,分工合作按步骤进行喷油正时、喷油量检查与调整,并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小组互评、老师评价,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分析相结合,最后学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知行合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
“船舶柴油机使用及维护”始终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及推广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促使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将课程思政元素、专业发展前沿成果等引入课堂,反映时代性和前沿性。
“船舶柴油机使用及维护”课程,根据当前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对内燃机领域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广泛的调研,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课程教学目标做了适应性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基于柴油机制造、使用工作岗位,实施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由服务师生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色[6]。
如图1所示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分为项目一、小型高速机拆装与使用,以实训室现有的K4100、YC6105型为载体,40学时,安排在第2学期,按照柴油机拆装工作过程设计了3个学习任务;项目二、大型中、低速机使用及维护,以目前广泛使用MAN、Win GD型船用柴油机为载体,52学时,安排在第3学期,按照柴油机使用工作过程设计了5个学习任务。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涵盖了高、中和低速柴油机,代表了筒形活塞、十字头活塞两大类;项目之间讲究梯度和层次,学习任务难度、综合度、学生参与度递增。每个任务碎片化成知识点,再制作成教师讲解、实践操作、动画模拟和仿真设计等形式多样的微课。学生在掌握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智慧情境式教学训练活动,具备对柴油机进行日常的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职业素养,学以致用。
图1 课程的整体设计
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对课程信息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体现高阶性。《船舶柴油机使用及维护》课程必须开发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包含课件、微课、模拟仿真、学习任务书、试题库等,构建在线课程学习空间,确保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学习[7]。
微课是可视化教学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难啃的“硬骨头”,包括:课堂授课、实训实习、现场教学、专家解答等情境教学,涵盖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结构、各系统维护、安全操作等教学内容。课程一共制作了53个微课,总时长约500分钟,对文字和影像等内容反复审核,查遗补漏,保证可视化教学资源系统完整,确保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
此外,针对船舶柴油机系统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机电高度结合的特点,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标准和规范要求,制作了带音频的模拟仿真动画,模拟仿真柴油机工作原理、零部件装配过程、各系统工作路线、缸内变化状态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模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结合,现场教学与情境教学结合[6]。
如图所示,以柴油机工作原理知识点为例,列出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提高一体化混合式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混合式教学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小组竞赛、智慧抢答互动等教学活动,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活跃度。课中注重师生互动,回顾2020年的武汉新冠疫情,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述“最美逆行者”感人故事,学习抗疫志愿者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混合式教学颠覆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探究出“船舶柴油机使用及维护”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乐趣,有助于学生的专业交流、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2 一体化混合式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经过三轮的教学周期,除少数同学因信号通讯不畅以外,线上签到率为94%,参与互动、抢答的同学明显比课堂教学多,师生交流频繁、活跃,课堂测试率为96%,作业提交率为100%,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同学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课程考核评价是在线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多环节、多维度地考核评价体系,体现挑战性。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考核内容要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评价总成绩=课堂签到(10%)+教学活动(10%)+学习时长(10%)+平时作业(10%)+单元测验(10%)+线下期末考试(50%),利用在线课程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智慧平台签到、教学活动、学习时长、线上作业、单元测验等得到形成性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线上学习则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题为主,便于学习平台成绩认定,也可以减少教师的评定工作量。期末考试采用纸质线下评价,以实际应用为主,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需不断完善,精益求精,迫切需要当代教师与时俱进,以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能力和情怀,独具匠心,设计、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努力打造出高职“金课”。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是为了应用,终极目标是将在线课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校内主要通过开展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社会学习者通过在线课程学习获得课程证书,也为今后的职场生涯赋能,提升个人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