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实验小学 贾焕芳 常晓鹏
兴和县实验小学,坐落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关镇马桥街。1903年,在“废八股、停科举、办洋务、建学堂”的维新思想影响下,古老的塞外古镇兴和县二道河,诞生了兴和县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二道河大学堂,此即兴和县实验小学前身。后于1981年成为自治区首批办得好的重点小学之一,并改名为兴和县实验小学。
在丰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的实验学子,紧紧围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办学理念,秉承“自强、文明、卓越”的校训,以“点燃读书激情,构建书香校园”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引导学生从“多读书”向“读好书”的需求层次推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003年,学校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并举行了百年校庆活动。之后,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年名校,中小学德育研究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学校等。
● 20世纪70年代初,实验小学举办全校运动会场景
● 1998年6月,实验小学承办乌兰察布盟目标教学现场会
百年文化生长的沃土,在改革中凝聚价值共识,形成了实验小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
说起学校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据《兴和县志》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在此地设立二道河巡检所,境内私塾日益发展起来,时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官府于二道河倡议兴办学堂,本厅举人地方绅士傅耀祖将自己坐落在官井对门的一处院子(即今马桥街官井巷76号处)献出办学,校名为大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兴和废厅建县,校名改为男子小学校;1921年,又改为兴和县立第一男子小学校,直到兴和解放。
学校初创时期,共招收两个班(一个初级班,一个高级班),有6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思想比较开明的富裕家庭。1936年10月,刘澜涛同志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任《兴和周报》社社长。并于在职期间,利用周报社社长的身份,积极兴办教育,特别是组织了教师冬训班,使当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受到了很大鼓舞。
据《兴和县志》记载:截至1937年,该校全年经费达2400元,教职工8人,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 215 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闭。兴和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推行奴化教育,于1937年10月即恢复本校。学制采取“四二分段”,初小四年,高小二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兴和第一次解放,在秘书马耀华的具体负责下,办起了第一个教师学习班,这时,学校共有教师9名,教学班5个,学生200名左右。
1948年9月,兴和县彻底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根据绥蒙政府的有关指示,积极领导和发展教育事业,10月即办起了教师训练班,原任教师和社会青年120多人参加,由县政委姚玉光和李积祥、黎典等同志亲自主持。而后配备了学校领导(校长袁肇邦,教导段弘光),并充实了新教师。经过积极筹备,于1949年3月1日开学,并将校名改为兴和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这时,教学班已增到10个,有教师十二三名,学生400多名。学制仍为 “四二分段”,课程设置有语文、珠算、政治、体操、音乐、图 画、自然、地理、写字、劳作等。
到1953年,学校发展到14个班,有教职工25人,学生556 人。并开办民校班1个,速成识字班2个,成人班1个,共招收女学员100名,为扫盲和社教工作做出了贡献。同年,校名也改为兴和县马桥街完全小学校。
1958年以后,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虽社会活动和劳动较多,但由于师生热情高,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并没受太大影响。这时期,学校发展较快,到1959年7月,已有教学班17个,学生894名。1961年,学校与中学联合进行“十年一贯制”的教改实验,到1966年,全部实行了五年制。1963年3月,县教育局下文,确定为试行新学制学校,并将校名改为兴和县实验学校。1970年以后,学校情况有所好转。
1972年,学校认真执行县文教科《有关中小学规章制度的意见》,并制定了学校制度、教职工请假暂行办法、奖惩办法和成绩考核制度,学校教学秩序开始恢复正常。1975年,县教育局拨款,新建砖木结构房子86间,库房8间。1983年,又平整出一个长70米、宽60米的运动场。至此,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1981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教育厅《关于办好首批重点小学的报告》的通知,将我校列为重点小学,从此,校名改为兴和县实验小学。
多年来,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成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思路。包括传承百年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创新管理模式、打造课程文化、培育核心素养、激发教师活力、助推教学改革等内容,以此来实施高效课堂,打造书香校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各科教研组以“以研促教、以评促教、以帮促教”为宗旨,为教师们搭建起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扎实推进集体备课,精心构建适合儿童个性化成长的课堂模式,以培养素质全面、个性发展的学生群体。
在教研活动中,学校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让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大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主体得以落实,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时至今日,学校现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988.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5个,在校生413人,教职工68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中级教师30人,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承诺践行着“教育是一种服务”。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学校走出了一条“优质+特色”的办学之路。
进入新时代,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精心布置校园读书廊道,发挥文化育人、润心教育聚合作用;以“世界读书日”为载体,确定校园读书节,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活动,“我与好书同行”朗读比赛、班级读书会、手抄报展评、“书香班级”评比等,给孩子们搭建起了一个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平台。
同时,在图书管理中,加大图书购置,大胆改革,各班主任、语文老师亲自挑选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图书,充实班级图书角,改变了过去学生图书借阅难的窘境。
此外,读书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级利用晨诵、午读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或摘抄好词佳句,或写读书笔记,抑或和同伴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形式不拘一格。学校不仅要求学生阅读,而且要求教师每学期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使整个校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阅读成为了师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收获,学习变成了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努力创建“书香个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校园”,旨在全面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以此丰富师生精神生活,促进教师健康诗意的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全体师生通过阅读,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多年以来,我校素质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现有阅读、英语口语、写作、合唱、剪纸、乒乓球等18个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建设中,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团活动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崇尚文明,追求卓越,大气者,方能成就大器。一直以来,兴和县实验小学坚持将教育理念变为教育行为,把蕴藏的潜能化为现实的能量,让现实的教育点滴变为影响学生未来的元素。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实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办成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家长满意的人才摇篮,只为让每个孩子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