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洁滨,姚鸣鸣,朱晓威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平顶山467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又称自发性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偶尔伴呕吐、恶心、幻觉等,严重者可继发癫痫[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较多,包括肺部感染、脑积水、再出血等,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故需给予有效预防性护理。细节护理是指从生理到心理、从护理人员到患者的一项持续、长期、细致的护理模式。张磊等[2]研究表明,强化规范性细节干预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护理质量。行为干预是一种介入并人为中断某行为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力图消除或改变该行为的干预方式,可弥补常规护理难以满足的患者需求[3]。有研究证实,细节护理和行为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有效[4]。基于此,本研究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细节护理联合行为干预,旨在探讨对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实证;②患者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不超过12 h;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或家属知晓本研究目的及内容,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将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5~73(62.39±4.25)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I级17例,Ⅱ级23例,Ⅲ级20例。联合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44~75(63.04±4.76)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I级15例,Ⅱ级24例,Ⅲ级2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病情监护、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指导等。联合组实施细节护理联合行为干预,具体如下。
1.2.1 细节护理 ①环境护理:在医院资源和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安排患者入住单独病房并减少人员流动次数,保证病房内整洁、安静,保持室内光线、温度等均处于患者适宜状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②心理护理:强化护患沟通,护理人员亲切地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给予充分的支持、理解和包容,引导患者抒发内心情绪和需求,合理范围内给予满足并对症疏导其负性情绪。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知识手册发放给患者,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和护理依从性。定期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患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给予掌握程度较好的患者适当奖励,知识掌握欠缺的患者则进行查缺补漏,开展二次教育。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沟通,鼓励其通过家庭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应对疾病。③对症护理:适当调整患者病床高度,将床头抬高并指导其腹式呼吸,在患者床头摆放符合个人喜好的读物并在病房内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对轻微头痛的患者可采用放松训练、物理降温、冰敷等措施代替镇痛药物,严重者则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并辅助穴位按摩等手法进行干预。④排便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讲解,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排便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排便困难的患者可在其腹部右方至左方给予环形手法按摩,也可辅助使用开塞露、蓖麻油等。
1.2.2 行为干预 ①合理饮食干预:遵循易消化、清淡、高蛋白、高纤维原则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鼓励患者少量多餐。每日起床和餐前提醒其多饮温开水,以避免食物辛辣、刺激造成腹胀。督促患者戒烟、酒,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保持大便通畅。②咳嗽、咳痰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肺部感染风险较高,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训练其正确咳嗽、咳痰方式,帮助其将痰液排出。对于自主排痰能力较差的患者,可给予叩击、密闭式吸痰等干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排痰辅助方法,轻轻叩击患者背部、胸部使痰液发生移动,刺激患者咳嗽以排出,但注意力度以防剧烈咳嗽造成脑出血等不良后果。 ③日常活动恢复干预: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和身体状态为其量身制定活动康复计划,多开展散步、太极拳等轻松的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护理人员每次记录患者训练效果并加以指导。④按摩翻身干预:若患者长期卧床,护理人员应通过穴位按摩、定时辅助翻身等干预预防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⑤口腔干预:给予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每日例行口腔护理,每日对其衣物、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等按时消毒。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两组康复情况。使用NIHS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采用GO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意识情况,采用1~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提示患者意识状况越好[6]。②统计两组6个月随访过程中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③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0分为痊愈、1~4分为好转、5~6分为恶化,总好转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GO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GO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预后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预后情况比较[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头痛,容易出现情绪不安、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脑出血甚至死亡[7]。Wang等[8]研究指出,约有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合并脑血管痉挛,当其再次出血时病死率极高,且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易出现肺部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危险性高、发病急,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故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并发症对症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细节护理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消极处理转换为不良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性处理,即从处理疾病转变为如何控制疾病,以降低疾病的潜在风险,在临床多学科得以广泛应用[9]。细节护理要求经过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范化护理流程工作,执行并落实每一个步骤的细节操作,并给予患者全面的服务体验,从而提高其治疗、护理依从性,促进早期康复。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疾病认知较差,伴明显的恐惧、抵触,行为护理干预能够在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的同时使其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患者自护能力[10]。
本研究将细节护理和行为干预相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GO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细节护理联合行为干预通过指导家庭支持、注意力转移、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意识状况并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结果显示,联合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细节护理联合行为干预有助于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这与李雨琴等[11]研究结果类似。此外,结果还显示,联合组随访结束时病情总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规范的护理流程有关,表明通过行为干预和细节干预护理人员护理观念得以强化,深化各项护理措施细节,患者依从性较高,从而改善预后[12]。
综上所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联合行为干预效果满意,可有效促进患者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预后好转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