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罗敏娟,胡 艳
(浙江省荣军医院 浙江嘉兴314000)
脊柱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部位骨折发生率的5%,且脊柱骨折患者通常合并不同程度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损伤等,导致患者运动功能等方面出现障碍[1-2]。因此,如何促进患者脊柱、神经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是临床护理重点。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多采用内固定术,但手术创伤、治疗效果、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为患者心理造成压力并影响其术后恢复进程,因此需采用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调整患者心理状态[3-4]。导向性心理干预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积极面对问题。本研究探讨导向性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为脊柱骨折;②患者首次发生脊柱骨折;③患者因外力作用发生脊柱骨折;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②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③合并凝血障碍等疾病者;④存在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随机分为常规组29例和研究组31例。常规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20~65(42.63±10.77)岁;骨折原因:车祸受伤11例,重物砸伤7例,坠落伤11例;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19例,压缩性骨折10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2~63(41.98±10.73)岁;骨折原因:车祸受伤10例,重物砸伤9例,坠落伤12例;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17例,压缩性骨折14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常规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术前关注脊柱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当患者出现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时,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其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脊柱骨折病情情况,脊柱骨折影响,本次手术的方法、目的和意义,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康复训练安排,预期恢复情况等内容。术后根据患者疼痛、心理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疼痛和负性情绪。
1.2.2 研究组 采用导向性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根据以往脊柱骨折患者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导向性心理疏导,提前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①评估:首先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基础资料、病情情况等对患者身体情况、心理情况、性格特点、耐受能力、脊柱骨折相关知识认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心理身体承受能力和对疼痛耐受度等,预估患者在术前、术后、康复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导向性心理疏导干预。②导向性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a.术前恐惧。护理人员术前可向脊柱骨折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对患者患处的作用等,健康教育方式除口头、书籍、手册外,可邀请术后恢复良好的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经验交流。术前护士一对一为脊柱骨折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有效应对措施,以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b.术后疼痛。根据不同患者对疼痛耐受度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疼痛耐受度较差的患者,除使用药物镇痛外,还需联合脊柱骨折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疼痛情况、持续时间、对身体恢复的影响等,鼓励其向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学习,积极勇敢地面对疼痛,以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对疼痛耐受度较高患者,同样进行健康教育,其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疼痛情况、正常疼痛度等,给予患者适当关注,鼓励其表达自身对疼痛的真实感受,不要过度忽视疼痛,当疼痛剧烈时不要强行忍耐,可积极向护理人员表达,护理人员将给予帮助,当患者勇敢面对正常范围内疼痛时,也需给予鼓励和肯定。c.术后康复消极。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对其脊柱情况存在担忧和焦虑情绪,害怕术后康复效果不佳。在术后康复训练中,患者由于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见效缓慢、疼痛明显等原因易产生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开始前,需对脊柱骨折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包括康复训练内容、各项训练项目分别对应训练脊柱功能等,可邀请康复训练效果良好的患者交流经验,鼓励脊柱骨折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当康复训练效果一般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康复训练是长期训练,为避免过度训练造成脊柱负担较大,训练内容和效果均为循序渐进,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但长期坚持可改善患者脊柱功能等,并且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因此,应鼓励患者坚持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恢复时间:包括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恢复时间、出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情况:采用依从性量表评估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两组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排斥。③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WHO情绪状态问卷(POMS)评估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两组心理状态,包括紧张、抑郁、愤怒、精力、疲劳、困惑共7个方面,40项,每项均采用0~4分评分法,总分0~16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④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两组疼痛程度。采用标有0~10刻度的线段表示疼痛度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感,10分表示疼痛感极剧烈,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⑤比较两组脊柱功能:采用脊柱功能指数量表(SFI)评估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两组脊柱功能,包括脊柱功能对身体活动的影响等25项条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脊柱功能越好。⑥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压力性损伤、血栓形成。
2.1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POM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OM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VAS、SFI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VAS、SFI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但过程痛苦且康复时间较长,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提高其疼痛耐受度[5]。
常规护理干预中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多为传统、统一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人员通常在脊柱骨折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后再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导致负性情绪疏导不及时,仍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6]。导向性心理疏导预估脊柱骨折患者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提前进行针对性干预,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使其在遇到术后疼痛等问题时,可积极应对[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下床活动、切口恢复、出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感染、压力性损伤、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依从性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导向性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护理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究其原因可能为:导向性心理疏导分析以往脊柱骨折治疗过程中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因素,根据患者基础资料、病情情况、疼痛耐受度等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如术前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原因多为对脊柱骨折治疗过程、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康复情况不了解。护理人员可先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以提高脊柱骨折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且护理人员可邀请恢复良好的脊柱骨折患者交流经验,以缓解患者恐惧情绪。术后疼痛无法避免,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不同,对疼痛耐受度较差的患者除给予药物镇痛外,还需关注患者状态,鼓励患者积极勇敢面对疼痛,且联合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脊柱骨折手术疼痛持续时间等;对疼痛耐受度较高的患者也需让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鼓励其表达真实感受,避免过度忍耐疼痛而影响治疗。康复见效慢、训练难度大等是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目的和见效情况,以缓解患者不安、焦虑情绪,提高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8-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纳入样本量较少有关。
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较剧烈,易导致患者对治疗康复产生恐惧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而影响治疗康复效果和患者脊柱功能恢复[10]。常规护理干预中的心理疏导较被动,患者在承受强疼痛时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不理想,因此需提前进行心理疏导[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两组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2个月,两组VA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导向性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脊柱功能恢复。导向性心理疏导在患者术后疼痛产生前对患者进行关于脊柱骨折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提前建立心理准备。在术后疼痛产生时,对疼痛耐受较差患者给予鼓励安抚,疼痛耐受度较高患者给予适当关心和肯定,从而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其消极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脊柱功能恢复[12-13]。
综上所述,导向性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促进其脊柱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