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探索①

2021-12-28 10:02庄智群苏汉美范声斌
关键词:以文化人隐性育人

庄智群 苏汉美 范声斌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通用航空产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高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渗透,部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三观”开始偏离,这些都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新时代,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级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应通过“以文化人”增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质量提升,促进人才培养意义深远〔1〕。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浸润、熏陶,“以文化人”,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高职学生德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隐性思政“以文化人”的理论内涵及特征

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载体、方法三者有效融合,通过文化熏陶,“以文化人”,提升隐性思政教育的粘性〔2〕。在思政教育全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引与思想引导,促进思政教育与“以文化人”融合共生。文化作为一种隐形载体,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达到育人的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以文化人”融合共生,教育主体针对性更强,有效地回答了高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以文化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了其文化属性,是其本质与实际应用的表现形式,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其具有如下四个特征: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将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思政教育的目的性,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系统性原则保障了思政教育连续性、逻辑性、整体性,在思政教育的前、中、后都融入思政文化元素,便于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活用知识,将思政文化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创新性原则指的是将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注重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的创新。主体性原则指的是“以文化人”效果是由学生主体决定,而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

二、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现状

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流于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不够特色鲜明,盲目模仿,质量不高〔4〕。外加上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缺乏相关的专业教师指导,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低,在文化活动过程中受到的启发性不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以文化人”示范意识弱、能力不足,外加上高职院校逐年扩招,高质量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匹配度不高,众多高职教师直接从研究生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缺乏一定的教书育人培训,就直接上岗,教学经验不足,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政治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进行潜移默化的育人意识不强,无法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促进化人、育人。高职院校教师“以文化人”示范意识弱、能力不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厚,学校将教学重心都转移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文化教育、德育教育方面容易被忽视。因高职院校将重心投入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容易忽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厚,无法通过“以文化人”促进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育人这个软实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文化育人元素融入不够,育人、化人效果弱化。

三、“以文化人”在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困境

(一)“以文化人”的化人内容数量有余、质量不高

“文”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以文化人”效果,决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选好高质量的“文”,才能更好地用“文”“化人”,达到育人效果。但是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活动质量并不是很高,存在部分文化活动娱乐化、低俗化,无法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主流价值,影响力与引导力弱。部分高职院校单纯地认为只要将文化知识融入校园活动中,就能够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忽视了文化活动本身形式的创新,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价值引导不足,育人、化人效果弱化。

(二)高职院校“以文化人”的化人主体上各行其政、无法形成合力

“以文化人”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思政教育属性,在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的今天,高职院校所有职能部门、教师、院系等都是“以文化人”的主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实施主体应是多元。由于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具体职责与其相关的业务也存在差异,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这些化人主体他们各行其政,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存在直接与间接之分,无法形成合力,发挥最优育人效果。

(三)高职院校缺乏文化底蕴深厚的师资,“以文化人”效果不佳

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幅扩招,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数量的扩大不相匹配,人才引进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普遍较为单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政教师、辅导员多是马列理论专业的毕业生,缺乏文化研究的背景。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对文化育人、化人作用认识并不是很到位,重视程度也不足,课堂上传播文化知识极其有限,“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不佳。学生实践技能在高职院校被更加重视,而忽视文化育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较少,而且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代替传统文化教育课,“化”人的方式不科学,缺乏反思及其内化,育人、化人效果被弱化。

(四)多元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质量提升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更加的频繁,多元化、复杂化的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质量提升。西方一些国家以文化交流为突破口,在逐渐渗透到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种思潮之间的交锋碰撞,使得学生正确三观形成受到影响。特别是“00后”大学生,其思想更容易陷入困惑,这些因素影响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四、“以文化人”助力高职院校隐性思政教育供给质量提升的意义

“以文化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育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目的就是化人、育人,其出发点就是落在“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以文化人”重点在于通过“文”来“化”人,育人工作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是一脉相承。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通过显、隐性方式,渗透到人生活的一切领域。当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人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以文化人”提升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内生力。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以文化人”依托特定的文化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感染人、转化人,起到铸“魂”固“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思政教育供给质量提升,达到铸魂育人的功效。通过“以文化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消除学生抵触上思政课的情绪,爱上思政课,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内生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思、外化于行。“以文化人”是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主要动力,思政教育主体思政教师、辅导员,通过课堂把思政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形式缺乏创新,载体单一,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适应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政治文化元素融合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创新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革新的主动力。

五、搭建“以文化人”平台,创新高职院校隐性思政教育供给质量提升举措

(一)完善以思政课堂为阵地的“以文化人”传播体系

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好其主阵地作用,构建“以文化人”传播体系,能够促进育人、化人的质量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用好主阵地、主渠道,激发其化人、育人的内生动力,有效地将政治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思政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主持、演讲技巧,使得教学语言更加升降起伏,更加有亲和力,松弛有度,教学内容深浅有度,便于学生的吸收与转化。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宽松有序,让高职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高职院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化人、育人效果显著,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化人、育人质量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抓手,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既能增长自己特长,又能够思想受到启迪与洗礼。通过校园软文化活动,发挥化人、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推动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三)创新“以文化人”手段,构建师生文化共同体

“以文化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关键在于“化”的方法选择以及“化”的载体运用,才能达到化人、育人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创新“以文化人”手段,构建师生文化共同体,增强其育人效果。在教师自我领会如何“以文化人”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精神与思政课课堂讲授有效融合,师生同频共振,共同感悟文化的魅力,才能以“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四)以四个维度建设为抓手,增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高职院校通过“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校园的花、草、树木、建筑等作为物质文化氛围营造的载体,都凝聚着“以文化人”的精神,将化人之文融入其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文化”通过校园文化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使得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活泼,达到知行合一,促进人的思想与行为有效融合,增强其教育效果,促进供给质量提升。

五、结语

在隐性思政教育前、中、后,都融入政治文化元素,增强育人导向性,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文化人”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推动思政教育“文”的内涵转化为“化”的艺术,做到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行为督促三者有效融合,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提供智慧方案。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隐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