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侠,邓晨曦
(1.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2.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2012年教育部出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要求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为重点,以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为基本目标,给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和优质的教学资源。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成一批满足辽宁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具有辽宁特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幸福密码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感为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悦纳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对自身的幸福需求有敏锐的内省和觉察能力,并能快速地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幸福误区,找到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创造适应自身的幸福生活,从而提升终身的幸福感。该课程对于指导学生理解、识别、内省、体验、创造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线索1:整个课程问卷调查成为了一个线索,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做到了以生为本,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问卷调查前测:课前进行“幸福感现状”调查,分析学生幸福现状及对课程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设计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问卷调查中测:在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之间,课中委托学生推送“幸福现状调查(家长版)”,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情感联接,实时与学生分享调查数据,让学生了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对幸福理解的异同之处,促进学生内省。
问卷调查后测:课程结束后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感,同时评估课程效果[2]。(见图1)
线索2:以幸福不简单——幸福其实很简单为线索,从第一模块项目一开始埋下“幸福不简单”的伏笔,接续幸福陷阱、相关因素到如何创造幸福,直到第三模块最后一个项目内容回归到“幸福其实很简单”结束课程。内容设计前后呼应,引发学生思索、体验与行动。
一是立足学生学情设计课程。本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彼此独立又层层递进的知识点,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与转化。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知识点1:1合理配比,结合手机APP的使用,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从教学效果上看,与以往的理论讲授相比,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好、注意力集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效率上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化了听与练的时间分配,解决了学生听课注意力无法持续高度集中的问题,课堂教学节奏张驰适度,增加了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从吸引力上看,学生课前就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好奇心被激发,完成课后作业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提高,幸福感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提升[3]。
二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目标上,我们不单要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提升幸福感,更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未来的人生幸福感与获得感,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造力奠定基础。另外,所有课堂案例均为教师在大量的个体心理咨询案例中根据学生实际筛选而出,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因此更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有效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和处理各类心理危机。
全部课程均全程融入了课程思政化的教育理念。在整个课程中贯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内容。通过讲解和讨论,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以及压力与动力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保持身心健康合一、利己利他、奉献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解稳定幸福的婚姻等不只是自己的幸福,更关乎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振兴,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积跬步而达千里。此外,在课程最后的总结阶段,对全部内容进行升华,明确关于爱与被爱的范畴,鼓励学生奋斗拼搏、积极面对挫折与危机等,激励学生做心胸开阔的大爱之人,实现了在心理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4]。
课程结构上,课程从“识别影响幸福感的误区”“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创造自己的幸福”三个模块出发进行开发建设,每个模块对应设计5~6个紧贴学生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再将每个项目拆解为3~4个知识点。按照省级精品课建设要求,每个知识点的设计讲解时间为8~15分钟,共设计60个左右知识点。设计编制课程问卷——调查前测、中测、后测各1次。前测用于评估大学生幸福现状及对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从而为课程内容设计奠定基础;中测设计幸福调查问卷(长辈篇),通过调查数据使学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为学生打开理解幸福的更多视角;后测用于对课程效果的评估,为课程的总结改进提供数据帮助。每个项目对应布置作业题作为知识点巩固和考核依据,并设计相应的关于幸福的互动讨论话题,促进学生和师生间的互动与分享,并且作为考核依据[5]。
以学生为中心,按需定制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幸福现状的调研数据和需求,设计讲授内容,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在知识点的讲授中,引入来自于学生的经典案例并进行解读,辅以心理学理论,使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与代入感,探索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立德树人。
在第一模块“识别影响幸福感的误区”中,重点开发设计对应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实际中常见的困惑,如幸福不简单、付出与回报不对等、金钱、纠结、拖延、嫉妒、逞强、抑郁情绪等影响幸福感的陷阱,使学生能够迅速识别自我,觉察自我,跳出幸福陷阱[6]。
在第二模块“影响幸福的因素”中,重点对应开发设计关于知足与奋斗、幸福递减规律、积极心理、和谐关系、感恩奉献、生命价值意义等因素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发现影响自身幸福感的因素、思维和行为,促进学生内省与转变[7]。
在第三模块“创造自己的幸福”中,重点对应设计开发悦纳自我、正确处理压力、爱与被爱、活在当下、幸福很简单等内容,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积极的行为模式,具备创造幸福的能力[8]。
该课程通过课程的前测、中测、后测实现了以生为本,学生参与性强。通过问卷调查,测查课程前后学生幸福感评价的分值变化,幸福感评价分值偏低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见图2)。
第一,幸福密码课程的建设与运行每年要保持更新,未来五年将持续更新课程的内容及相关题目、作业等。计划每年更新20%的内容,并建立一支主讲教师参与、教学助教协助、人工智能助教、平台运行服务的教学运行保障教学团队,确保教学正常运行,确保五年后内容全部更新。
第二,幸福密码课程教学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向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开放课程,尤其是面向高职扩招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同时免费向社会如养老院、继续教育机构等开放,让各年龄段的学习群体学会理解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同时可以根据平台的需要开展“有偿”的混合式教学与学分共享课程,为相关院校及培训机构提供课程认证及学分认证的服务[9]。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多学科共融的教学工程,通过幸福密码在线课程建设,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合网络传播和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学过程。要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