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卫
(大连市旅顺口区伯阳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基础,遵循知、情、意、行统一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和法治观念的树立,单靠教师按照书本的教授是不够的。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的教学情境,采取观察、调查、访谈、生活实践等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认知。
例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中的“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要让学生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自觉节约用水,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后调查学校和社区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通过调查,学生发现了不少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教师顺势开展“我为节约用水出金点子”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很多点子,如学校厕所的手动水龙头经常是开着的,严重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等。学生还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
上述小学生对浪费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是他们通过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关注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生活去分析、反思,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生活的感悟阅历浅,对他们来说,生活中的快乐大都是兴趣使然。教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学有所得。
例如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在“怎样交朋友”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小伙伴喜欢自己?学生争先恐后把在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从中悟出了同学之间要谦让有礼貌,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小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待人接物礼节、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常识、交通安全标志、交通规则、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了解得较少,缺乏对这些方面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教师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道德情感结合起来。
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主题。如“安全记心上”一课,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展示学校寒暑假的安全公约,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每次放假都要制定安全公约?同时,结合《儿童暑假游泳溺水身亡父母痛哭》《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等视频材料,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又如“心中的‘110’”一课,教师可播放动画片《被骗的小学生》,让学生开展“如何提高防骗警惕性”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和实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例如,为了上好种子发芽的常识课,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各种豆粒,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实验,观察豆粒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缺少耐心,教师就应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实验。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把剩余的黄豆种在学校的空地上,并让学生坚持观察。几个星期过去了,有一天,学生一到学校就拉着老师的手去那块空地,黄豆竟然发芽了,师生心里别提多高兴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从中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四十分钟,还体现在课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在学生网课之余,我们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坚持与父母一起读一本书、做一次家务劳动、和父母一起办一次抗击疫情的手抄报等。教师不仅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和氛围,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养成的。道德与法治课要让学生按照道德与法治的规范,做到知行统一。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爸爸妈妈辛苦了”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辛勤工作、关爱孩子、照顾老人、做好家务等的具体事情,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理解父母的辛苦。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父母的小帮手”活动,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疫情期间,由于学生在家的时间较长,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习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拓展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违法可耻、守法光荣的道理。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是什么”一课时,教师可采取“明理践行”的教学策略,针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父母在暑期期间是否应该把孩子反锁在家里、父母是否应该偷看我的日记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由辩论的同时,还应为学生介绍《儿童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拓展和补充。在学生获得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权利。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且通过日常行为自我检测的方式督促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习惯。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他们点点滴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道德与法治课应把培养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让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