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2021-12-28 23:05王艳红
辽宁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都江堰美的历史

王艳红

(大连市第六十六中学)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和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任务,还应根据历史学科内容,通过史实引发学生美好的情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挖掘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藏的美育元素,这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每个领域均能展现出不同的美。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元素具体包括:艺术作品之美,如工艺高超的四羊方尊、巧夺天工的精美丝绸、栩栩如生的瓷器等;诗词佳作之美,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英雄人物之美,如留居匈奴坚守十九年不屈服的苏武、身受宫刑仍坚持写完《史记》的司马迁、国难当头在甲午海战誓死抗击日军的邓世昌、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的顾炎武;荡气回肠的真实情节之美,如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和封锁的百团大战……

教师要将这些审美元素从历史课本中充分挖掘出来,加以合理利用,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开展教学活动,如组织历史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拓宽审美教育的渠道。

二、创设美的历史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境”是指教学环境,它既可以是一个用多媒体或实物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包括教与学双方的关系;“情”是指在“境”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情感交流。协调统一的情境,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要求出发而设定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在历史课堂中营造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美的环境和感受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如何创设和营造美的教学情境呢?

首先,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丰富历史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认真备课,努力驾驭教材和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研讨。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圆满地回答,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课堂教学氛围也会变得热烈。

其次,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心理有体验、情绪受感染的环境氛围,创设一种情绪场,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让学生在美的环境氛围中吸取历史的营养。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课堂情境美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也会更加努力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的“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题:

1.都江堰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为什么会惊叹都江堰的壮美景观?

2.都江堰是以无坝引水为特征,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李冰还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三字经。说一说都江堰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哪里?

3.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变害为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最伟大的“生态工程”,说一说都江堰的生态之美体现在哪里?

4.都江堰建成之后,历经2200多年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这如何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之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小组选择一道题目。上课前,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整理资料。课堂上,各小组可将整理好的信息以多种形式与同学分享,可以用PPT 幻灯片展示,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可以播放视频作品,可以讲述历史小故事,可以导游身份进行介绍。最后,教师和学生对小组展示活动进行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接触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氛围热烈,生成了历史课堂美的情感氛围。同时,学生在搜集整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美、科学设计结构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美,更加感悟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美。

三、提炼历史英雄人物的美好品格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构建认知体系,还要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历史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产生美好情感最好的教育素材。他们的事迹能够振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坚贞不屈的品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能够给学生带来感染和影响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中国历代以来舍生取义、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众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吉鸿昌。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抱负努力奋斗,有的为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带来了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无不催人奋进,他们的事迹,成为感染学生的力量和学习的榜样。通过挖掘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与优秀历史人物产生心灵交流,能够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赞先贤之爱国,敬英烈之崇高”等情感体验,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

四、借助其他学科内容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文学、美术等与历史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史实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等。

审美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起点。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亲身感受,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中“商业贸易的繁荣”时,可借助美术学科知识,选择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代替语言描述。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欣赏由郊野、汴河、街市段组成的统一画面,感受画作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几个有代表性的角度表现出的北宋经济繁荣的概况。通过欣赏这幅名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对北宋经济繁荣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审美想象是一种创设性的思维活动,学生借助想象可以追溯过去,丰富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例如,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引发学生想象唐朝盛世辉煌的情景。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 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时,教师可播放由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歌词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音乐作品使学生对敌后战场抗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有更理性、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身上所体现出的保家护国的民族精神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美、想象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基本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都江堰美的历史
拜水都江堰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李冰与都江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