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袁亚兵
在新闻报道中,不时会有一些在学业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于情绪、情感被忽视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在儿童的成长方面,当前社会更加重视外在的、可量化的目标,强化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情感能力培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儿童接受情感教育天然的场所。我从家长的角度来谈一谈,父母在家庭中如何给儿童情感“培优”。
《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有时候难免会失态,会崩溃大哭,会认为自己做不好父母,陷入深深的内疚。失态展现的就是父母儿童态的一面。我们内心有一个情绪按钮,一旦有类似事件出现,就会触动情绪按钮,让人表现出异于平常的状态。比如,在我女儿1岁2个月的时候,因为要断奶,孩子很适应,没有强烈哭闹,我却在黑夜中哭泣不已。
沿着这个情绪追溯到童年,上小学时我寄宿在大姨家,每个月需要从自己家返回大姨家,这让我的分离焦虑一直刻骨铭心。这样的事件反映在自己孩子断奶上,就是重演类似的分离焦虑。对我而言,我应觉知我内在的小孩,那是年幼的我的投射——“她”的分离焦虑没有被看到、被理解。做了母亲后,我应做到自我觉察,将未完成的事件完成——理解孩子,看见孩子的焦虑,懂孩子的委屈,用成熟的心态保护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内在小孩就如同我们人生木桶的最短板,它不长大,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成长。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只有父母的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疗愈,才能在自己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不被他们的情绪裹挟,引导儿童走出情绪迷雾。
心理学家霍尼曾说过:“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在洞悉现状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为人父母,无形中带有原生父母的痕迹。我们作为自己孩子的父母,就是在给她提供原生家庭环境。父母要真正成长,必须透视原生父母符号,坦然接受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并对自身的父母符号获得新的认知,乐于成为儿童的情绪容器。
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说,课间时一个小男生把她午睡的小抱枕踩在地上,她很不开心。我抱着她说:“妈妈理解你,小抱枕对你来说很重要,因为你把它当作你的温暖小伙伴。”这样和女儿沟通后,她的情绪情感得到有效回应,并全然接纳,我没有一丝责怪她,也没有责怪她小题大做。以后,她反而没有那么在意同学之间的小摩擦,还经常给予同学情绪呵护。育儿和育己可以共存,并能在互相成就中,让儿童体会到情感生长的积极力量。
什么是好情绪?难道是压抑住负面情绪,不让负面情绪爆发?我想不是的。家庭中是允许有情绪的,前提是流动的情绪。作为爸爸妈妈,拥有好的沟通,就是给情绪流动搭建平台。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完全能体察到成年人是如何处理情绪事件的。父母管理好情绪,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和入学后的成绩呈正相关。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还是儿童执行功能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执行功能是一个人处理各类信息的高级认知能力。我们可能更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好不好、认知灵活不灵活、控制力强不强。因为这些都是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认知能力。对于学龄阶段儿童来说,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非认知能力中不容忽视的方面。社会情感学习,最初就是由家庭环境提供。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父母要给儿童营造学习社会情感的家庭氛围。稳定的情绪流动,健康的亲密关系,都是儿童的学习素材。家庭成员在亲密关系中得到相互滋养,儿童情感自然也会得到好的心理养育。
总之,家庭教育的高级段位,不仅是教会儿童认识和控制外在世界,更是教会儿童回应和关照内在心灵。作为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将整个人生参与到儿童情感“培优”中来,勇于成为牵引儿童漫溯求知时光、深潜情感隐渊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