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3)
2020 年3 月,随着《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杭州市确定55 所公办初中作为提质强校的试点学校(以下简称“试点学校”),由此拉开了杭州市以项目规划和推进的方式开展校级层面提质强校行动的序幕。在对公办初中校长和教科研人员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如果说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改革举措对公办初中的提质强校能起到航向性作用,那么教师对学校变革意图的领会、理解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提质强校行动的成效。学校教学研究组织的运转机制和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能力、方法、途径的获得与深化,所以研究当前公办初中教学研究组织的建设情况颇具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对试点学校的教学研究组织建设情况和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等教学研究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教学研究组织建设是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学校教学研究组织的导向性,其开展的活动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反映了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也反映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明公办初中教学研究组织的常态化活动方式、有效教研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对学校教学研究组织的期待等,有助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杭州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行动方案。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试点学校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和社会教师共236人,各科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9.92%、15.25%、21.61%、27.12%和16.10%。
相对于追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结果,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作为提质强校行动的基本单位,各试点学校是否具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力,对影响提质的关键环节是否具有改进机制,提供给教师的学习机会是否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教师是否主动适应学校的提质强校行动等各项实质性内容。
学业成绩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师生关系等。教师们认为对学生学科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三大因素取决于师生这两个参与教学的主体。关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69.49%的教师认为是“上课听讲的效率”,64.83%的教师认为是“课堂生成的质量”,近50%的教师认为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师的备课质量”,近30%的教师认为是“班级学习氛围”,仅有10%左右的教师认为是“家长的重视程度”“作业的正确率”和“复习的针对性”。
教师们深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把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嵌入日常教学是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调查显示,教师们认可“认真备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生成师生认可的高质量课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这一逻辑程序。
关于“教师平时备课的主要方式”这一选项,调查显示,“根据备课组讨论的框架备课”的教师占48.31%,“根据教研组讨论的框架备课”的教师占11.02%,而有36.86%的教师选择“自主备课”。
在备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接受度”“教学重点的分析”是教师首要考虑的三大因素,选择这三项的教师分别占87.71%、77.54%和51.69%。超过20%的教师将“中考题型”“课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的分析”列为备课时考虑的因素。
分别有46.61%和47.88%的教师认为“备课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影响学生学科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教师从日常教学实践中观察得出,在强结构化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在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起到知识脚手架的作用。
当问到“上课效果与预期效果不符怎么处理”时,5.93%的教师选择“会再讲一遍”,有25.42%的教师选择“补充讲解”,而41.53%的教师选择“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再决定”,27.12%的教师选择“给学生布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承担课堂教学展示任务对教师而言,是对自身掌握的教学理论的梳理,是对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程度的检验,是对应变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的考验。因此,“自己承担课堂教学展示任务”和“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普遍认可的对自己专业成长帮助最大的方式,选择这两项的教师分别占61.02%和78.81%。
关于“所在教研组上学期课堂教学展示次数”这一选项,有38.14%的教师选择“4次及以上”,累计有77.12%的教师选择“2 次”“3 次”和“4 次及以上”。此外,有80.93%的教师“在学校中进行过课堂展示”。
教研方式是教师从学科组获得专业技术支持和成长的最便捷的方法,也是学校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集中反映。关于“教研组的主要教研方式”,累计85.6%的教师所在的教研组采用的是“定主题”的方式(每次教研活动“指定发言”和“自由发言”各占一半)。近一半(48.31%)的教师“根据备课组讨论的框架备课”,有21.19%的教师将“校内教研”作为学校为其提供的专业成长帮助较大的活动形式之一,有18.64%的教师认为“校内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对个人专业发展帮助较大的三大模式之一,有15.25%的教师认为“课题组专题研讨活动”是对个人专业发展帮助较大的三大模式之一,有36.44%的教师认为“区域内学科教研组活动”对个人专业发展帮助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区域层面的学科教研活动从内容设计和组织上来说要优于校内教研活动。
教师认可的“所在学校提供的对本人专业成长帮助较大的活动形式”有,“观摩名师课堂教学”(78.81%)、“担任课堂展示活动”(44.92%)、“听专家讲座”(44.92%)、“名师工作室”(34.75%)。当被问到“从教以来对专业发展帮助较大的三种活动方式”时,“观摩名师课堂教学”仍是教师最认可的方式(占72.88%,高出“师徒结对”30 多个百分点),以下依次为“区域内学科教研组活动”(36.44%)、“自我钻研”(33.47%)、“阅读专业书籍”(29.66%)、“名师工作室”(28.39%)。
值得注意的是,被众多教育教学专家所推崇的教学反思能力,却不被参与调查的教师认同,仅有12.71%的教师认为这是“对自我专业发展帮助最大的模式”。
教师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应围绕与教研有关的活动展开。52.12%的教师认为位于“学校应该着手抓的三项工作”之首的是“备课质量”,以下依次是“主题式教研活动”(45.34%)、“学生的学习习惯”(42.37%)。此外,“教研活动的质量”(38.98%)、“建立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机制”(25.42%)和“建立研讨和培训一体化机制”(31.36%)也得到较多教师的认可,而对“校本作业”“校本试卷的质量”及“分层走班”等内容,教师的关注度不高。
教师是影响提质强校行动成效的关键因素。聚焦如何提升公办初中的办学质量,丰富教师研究的组织样态,推进教师研究的深度,让教师参与到提质强校的行动中来,并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深对初中教育质量和学科教学质量的理解,是杭州市公办初中落实提质强校行动的意图和行为逻辑。为此,杭州市公办初中要进一步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教师学科核心技能开展提质强校行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编排逻辑是层层推进的,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生成和学科思维方式的研究。教学研究除了应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推进外,还应关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对课堂高阶思维形成是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怎样的表现样态;如何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通过学习方法的引领,构建学生个体的学科思维方式;等等。
从调研结果看,师徒结对、自我钻研、主题式教研、观摩名师课堂、承担课堂展示课是教师较为认可的有效教学研究方式。确实,学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呈现出非线性和混沌性,甚至教学研究的效果和预期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但从形式上而言,我们可以将此看作学校组织教学研究的有效行动路径。学校是师徒结对、主题式教研、观摩名师课堂和课堂展示等各种形式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学校要优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内容、方法,通过激发每个学科组的研究活力,使学校组织的研究活动不断提升层次,以吸引更多的教师钻研教学,不断突破教学能力的临界点。
从调研的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参与调研的教师认同名师工作室以及教学反思对专业发展带来的帮助,这显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的经典理论有偏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名师的经验未能提炼上升到规则性和普适性的程度,其价值和意义还不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反思和归纳总结尚未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偶尔反思所得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未能系统化地成为个人教育教学风格的一部分。所以,名师要对自己是如何成为名师的,对自身成长的路径、关键节点、驱动力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明确名师工作室的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校本作业、校本试卷等未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其实,它们可以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结构和教材重难点等的把握程度,承载着许多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校本作业和校本试卷的设计是教师反思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对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把握能力,在校本作业和校本试卷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打磨,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