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鹤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浙江宁波315100)
作业是巩固习得知识、内化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宁波市鄞州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重要作用,把作业改革作为区域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通过以下一系列措施,推进了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宁波市鄞州区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控制作业总量,实施分层作业,“晚十点不作业”。其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分段定量”,以班级学习中等生为参照,明确各年级段学生的作业时长。比如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3~5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一般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6~7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一般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允许学生在超过晚上10点还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经过父母同意可以不做,第二天再补上;二是“分类定性”,提倡精选作业,布置科学综合、富有探索、强调自主的作业,一般把作业分为练习巩固型(包括书面、阅读等)、综合实践型、实验操作型、小组合作型等;三是“分层定标”,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学生做适合、适量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做有价值、有兴趣的作业,一般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基础层和拓展提高层两类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四是“分人定责”,把研究作业、批改作业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做到作业量适中、科学有效、针对性强。同时,实行学生作业总量调控责任制:班主任负责调控班级的作业总量,年级组和教务处分别负责全年级和全校学生作业总量的调控;家长作为配合者,监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推进作业改革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2014年2月,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对作业布置、批改、讲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9月,区教育局印发《关于义务段学校作息时间调整的通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2017年10月,区教育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在省内率先提出“晚十点不作业”的做法,并在实施1年后,于2018年12月召开了全区中小学作业改革推进会,组织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教研员,以及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交流,听取基层、社会的意见,总结作业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明确由区教育局基教科统筹,教研室牵头,教科、教装等部门配合实施作业改革的研究、指导、调查和评估等工作,通过组织作业改革的课题研究、研讨交流、案例评选、问卷调查,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各学科教研员发动骨干教师,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为依据,结合本区实际,精心设计编写了《学科能力达标丛书》,将作业评价分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思维拓展三个层级,较好地体现了分层作业的要求,供学校教师有选择性地使用。
区教育局积极引导基层学校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并对各校的特色有效做法进行表彰并推行。如宋诏桥中学、鄞州实验中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使用“自助餐式”作业,即教师集体编写、及时修订,效果明显,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肯定与表扬,并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网上做了专门介绍。邱隘实验中学、鄞州外国语中学等学校编写的校本作业,充分体现了分层要求,并在分层班级中有针对性地使用,深受学生欢迎。春晓中学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拓展性作业的改革,创编了《学习导航》和专题作业,注重生活体验和社会调查。钟公庙实验小学的《语文作业本升值策略》、江东外国语小学的《单元复习作业研究》、蓝青小学的《小任务式教学回家作业新尝试》、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作业角色转换研究》四篇文章,以“作业改革 鄞州行动”为专题,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实践,发表在《浙江教育与研究》2018年第8期上。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作业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教育局紧紧抓住作业管理这一“牛鼻子”,大力推进作业改革,撬动了区域课堂、课程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其主要体现在:
课堂教学是作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区教育局的具体做法包括: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引导式,变简单地把学生“教会”为教学生自己“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将一堂课大致分为教师提炼、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巩固提升等环节,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思考者和体验者,让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将教师的“一言堂”灌输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自学辅导式、小组合作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供理念指导和基本思路,但不规定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情校情,探索各自课堂教学的模式、方式;全区每年组织开展1次“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与作业一样,教学也必须实施分层改革。为此,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学校,区教育局积极实施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在育人工作上一视同仁,在课程实施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切的教学。在均衡分班和公平管理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意愿与学习能力,通过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开展分层教学,拓宽“培优、补差、促中”的途径与策略。
区教育局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手段,促使教育教学和作业改革发挥更大作用。具体包括:通过改进阅卷形式,推广自动阅卷系统,减轻教师负担,以促进教学改革和作业改革;应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学情监控分析,加强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改变以前主要依靠考试分数的判断方式,提高学情分析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服务精准教学、高效作业;利用互联网优势,辐射优质教学资源,在2018年开始试点浙江省“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教学,2019年,鄞州区成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实验区,开始利用同步课堂和教师网络研修开展校际结对。目前,结对学校总数已达到42所,农村学校达到全覆盖,正力争2021年全区义务段学校全覆盖。区教育局大力推进初中“空中课堂”建设,实行“区级搭台、公司运营、学生自愿”的模式,让全区名优教师资源能够城乡共享,让学生在寒暑假“离校不离师”,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在抗疫居家学习期间,鄞州的“空中课堂”得到了追捧,日收视率最多达10万+。
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区教育局除依靠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外,还深化课程改革,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和各类“进校园”活动,积极构建生命、生活、生存的“三生”课程体系,结合《鄞州区中小学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明确、寓教于乐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三生”课程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会学生懂得生存,学会各种生存技能,学会与人交往;教会学生守纪律、守规则、自我发展,具备强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并对生命存有敬畏,学会自我保护,能处理突发事件。
区教育局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轻负高质”的鄞州品质教育管理体系,打造“初中强校、小学领跑、幼教双高、特教融合”的鄞州品质教育发展体系,实现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区域办学综合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各校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研究各自的校情学情,推进教学改革、作业改革等。如鄞州实验中学创设了德育导师制下的分层作业管理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探索。教学改革促进了鄞州区中、小学校的迭代升级,使办学质量越来越好,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并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同。近三年,鄞州区每年的学生数都会比上一年增加5000多名。在初中教育方面,出现了蓝青学校、鄞州实验中学、宁波七中、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鄞州外国语中学、钟公庙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在小学教育方面,绝大多数小学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好学校。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区域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教师们刻苦钻研,交流协作,得到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十三五”期间,全区自主培养了正高级教师12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名校(园)长11人、市名师26人、市名优班主任5人、市学科骨干教师31人、省教坛新秀12人、市教坛新秀168人(其中一等奖28人)。
在教学改革中,学生收获了自信、乐趣和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在2018年省小学五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监测的25个指标中,24个指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有7个指标处于全省各县(市、区)前10%。在2019年省初中八年级的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监测的25个指标中,23个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有7个指标处于全省各县(市、区)前10%。2020年中考,鄞州初中普高上线率达56.9%,前5%学生的比例居全市前列。在效实中学、鄞州中学、宁波中学三所重点高中强基招生的132名录取学生中,有61人来自鄞州区的13所学校,占比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