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生思维训练

2021-12-28 19:12黄朝晖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象法治道德

◎ 黄朝晖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必修课程,要求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达成“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其关键在于有效实现课程相关内容的“内化”。

从这一意义上讲,紧密结合初中学生在相关生活领域中的体验、认知和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判断、推断、推论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条件。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思维,努力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训练的内涵

通俗地讲,思维即思考、思想。它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或是推论等,即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基于具体现象和问题,并进行判断、推理、综合等而获得新知的活动过程。从上述内容来看,培养思维能力也应重在训练学生形成分析现象、问题的步骤、路径。诚如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所讲的,“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悉,其间都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训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突出了“形成和发展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就必须合理运用课程知识内容,具体分析初中学生在相关生活领域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判断、推理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就必然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经历具体分析现象、问题的过程,并不断进行训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能力目标进行具体分析,以澄清学科思维内涵,并厘清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学生思维训练问题。课程的能力目标内容包括“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通过分析以上能力目标内容,我们不难获得其中蕴含的学科思维。一是“理解与阐释”,具体地讲,即能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辨认、说明现象”“进行推断、预测,形成结论,并进行说明”“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进行论证”“揭示现象所反映的实质”等;二是“评价、解决问题”,具体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评析、评论现象,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针对具体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设计相应方案并实施”等。

其中,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对现象、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应是培养学生理解、解释、说明、推断、预测、评析和提出解决措施、方案等学科思维的关键点。鉴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生思维训练的基本形式,应是聚焦于现象、问题并做具体分析的师生互动方式,即教师围绕学科知识内容,设计并给出具体的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多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获取相关信息,并形成信息内容的事实逻辑。同时,结合所学内容,相应地构建理论知识逻辑,形成认识和观点。

二、初中学生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

诚如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所提及,学习和思维不是独立无关的两件事,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同时也学习思维本身,两个过程相辅相成。

(一)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

从有效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是基于对知识内容理解之上的结构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经验体系之中,并建构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唯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分析现象、问题,经历判断、推断、评价等思维活动,才能使之获得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进而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应当说,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们的学习提出的要求,即强调将所学知识内容运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之中,进行分析、判断、推断等,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本质上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是一门德育课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现实的问题、现象,选择、设计有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进行分析、判断、推断等思维活动,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乃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学习、理解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课程知识内容,并促进学生认同及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立场和行为选择,形成和树立法治意识等。

(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从教材内容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教材。学科教材内容所呈现出来的诸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栏目设计特点、要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课程中加强思维训练,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以形成学科核心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应是当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合理使用教材开展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也应是进一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式和要求。

三、学生思维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思维训练,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直观地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习,凸显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形成学科学习方法,培育学科核心能力。

(一)选择、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思维训练中的教学内容,应包含具体的情境(现象)及问题的选择、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是真实性原则。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生活体验,选择、设计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认识上的难点、问题等情境,并以一定的现象、问题呈现。

二是复杂性原则。教师必须选择、设计较为复杂的现象、问题。从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简单的事实判断、情境与知识要点的一一对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需要思维训练的(学生只需要熟练记忆教材知识要点,或是进行大量的“刷题”,即可解决问题),当然也无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以九年级下空中课堂第一单元第四课时“谋求互利共赢”为例,在处理教学重点“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过程中,做了以下设计。

情境材料某校举行模拟联合国活动,围绕“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议题进行讨论。九(1)班的学生抽到“发达国家代表”这一议题。他们讨论时,出现了以下三个不同观点。

A 同学:世界各国应该彼此合作,才能推动共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B 同学:全球贸易会让我们失去工作。我们要减少进口,把就业机会留在国内。

C 同学:国与国之间有竞争,是你输我赢的关系;发达国家本身发展就比较好,参与推进经济全球化肯定会吃亏。因此,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

问题设计(1)阅读材料,说说你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并阐述理由。

(2)如果你有幸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作为中国代表,发表关于“面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发言,你会提出哪些倡议和建议?

(3)要准备好这次发言,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学生首先要对三个不同观点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其真实的意图,并比较不同的立场、主张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次,针对问题(2),学生必须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中,作为中国代表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从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合乎逻辑地阐述中国立场、主张。最后,针对问题(3),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经历“现象分析—解释、判断、比较—形成观点及说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即进行准备)”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实施,在引导学生在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问题过程中,同时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内容,厘清分析路径、过程环节,形成基本共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形成。

三是有意义的原则。教师必须选择、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内容体系,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认同知识、观点,培育积极的态度、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归纳、提炼分析学习内容的方法、路径

分析情境内容(现象、问题)的方法、路径,应着重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学科核心能力培育,进行一定阶段的重点训练,直观地呈现清晰的分析、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掌握方法、路径,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习。

以九年级下空中课堂第五单元“时政专题复习②”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2019 年10 月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则重大时政新闻”。教师要求:一是全面了解该条时政新闻内容,二是引领学生经历综合分析该条时政新闻内容过程,提炼、归纳、总结分析重大时政新闻、社会现象、问题的基本路径和结构。

基于以上思考,教师设计了“完整呈现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庆祝大会内容及其相关背景材料”“多视角分析内容及其背景”“多视角寻找学科相关内容主旨”“呈现‘理论’分析,形成理论依据”“提出、形成观点、看法”等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此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事实分析—拟定多个视角—理论分析—提出并形成观点、看法。

(三)直观地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

从以上课例分析可知,这一分析过程确切地反映了人们看待、分析、评论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基本思维路径,完整了解内容信息—选取一定的视角或立场—选择适当的知识分析内容信息—提出或推论出观点、结论,形成逻辑判断,也符合学科学习思维,契合“加强学生知识理解、运用”的学科课堂教学主张。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关注现实生活,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高度统一。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定的一些栏目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拆解、分析,形成“问题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即现象)、问题方法、路径。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有针对性地在一定阶段中对学生某一核心能力进行重点训练。当然,这样的思维训练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引领,也应有相应的学生作业练习。

猜你喜欢
现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