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许鸿艳,2
(1.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2.渤海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闻舆论是我国党媒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的核心手段。“新闻舆论是借助于新闻传媒的力量而形成的舆论,”[1](P211)“是通过或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意见。”[2](P14)“新闻舆论是新闻媒介组织通过新闻媒介对最新事态的意见反映和表达。”[3](P27)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新闻舆论的主体是广义的,包括媒介组织和社会公众中积极表达意见的人群。但在职业新闻活动中,新闻舆论的主体集中体现为新闻媒介组织。因而,在职业新闻活动视角下,新闻舆论的主体是新闻媒介组织,客体对象是新闻事态,载体以新闻媒介为主,本体为媒介组织意见。这种媒介组织意见,不仅反映表层、动态的社会公众意见,还要体现更深层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整体舆论活动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
这种特殊价值就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价值,即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组织,通过新闻舆论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上,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方向上,有利于社会整体良性运行和人民利益实现的方向上。社会舆论关系到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和政权的稳定,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舆论调控。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指导的西方媒体,偏重以呈现事实、反映社会舆论的方式调控舆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特别重视媒体的政治属性,强调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偏重于用新闻方式直接引导社会舆论。也就是说,在新闻舆论的诸多价值类型——诸如认知价值、秩序价值、引导价值、教化价值中(1)新闻舆论的价值分类标准是多样的。依据新闻舆论的主要功能——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功能,辅助供给社会秩序的功能,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向的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新闻舆论的价值主要包括认知价值、秩序价值、引导价值和教化价值。,我国强调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特殊性,引导价值居于核心地位、根本地位。因而,从价值层面深入探讨新闻舆论的特殊价值——“引导价值”的构成与实现,既有助于夯实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取得理想效果。
“真正的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4](P36),也就是价值客体作用于价值主体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新闻舆论是新闻媒介组织主体,以新闻手段形成的舆论,实质上是以反映、呈现社会舆论的方式,以事实信息和人民意愿为基础的媒介组织意见,是媒介组织主体对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评价。新闻舆论的价值是指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精神客体,对新闻舆论的价值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新闻舆论价值深层次反映的是新闻媒介组织在反映、呈现民心民意的基础上,以报道新闻事实、发表组织意见为主要方式,对社会产生的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次新闻舆论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诉求的满足。在我国的新闻舆论实践中,新闻舆论活动的行动主体具有层次性,包括参与主体——通过媒介反映自身状况和意愿的个体、群体和人民群众;核心行为主体——表达媒体意见和态度的媒介组织;调控管理主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2)新闻舆论的价值主体是指主动发起新闻舆论活动,旨在通过新闻舆论意见这一价值客体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诉求,实现特定目标的行动主体。。本文以通过新闻手段形成新闻舆论的新闻媒介组织为主要对象,讨论新闻舆论的价值构成。
新闻舆论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类型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讨论。如基于不同社会领域中新闻舆论意见所产生的价值效应,其价值可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根据价值效应的性质,新闻舆论的价值包括正向价值、零价值、负向价值。本文关注的是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的价值。依据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作用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价值效应,可以将新闻舆论的价值类型从宏观层面分为反映价值和引导价值。
所谓新闻舆论的反映价值,是指新闻舆论以反映、呈现社会舆论所蕴含的情绪、情感、态度、意见、价值观念的方式作用于社会,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舆论价值主体产生的效应。也就是参与主体、核心行为主体、调控管理主体通过媒体设置公共议题,表达意愿和倾向,经过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在反映社会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价值效应。具体表现为,实现人民群众借助新闻舆论表达自身意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在尊重其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的基础上满足其社会生存、交往、发展需要;满足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组织传通信息、沟通情况,为社会运行提供良好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公信力、影响力,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要;满足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掌握民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夯实群众基础、进行治国理政的需要。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的目的——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谓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是指以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塑造意见环境的效应。即新闻舆论价值活动的调控管理主体和核心行为主体,借助新闻手段设置议题,表达意见,引导人民群众的看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整合社会共识,增加社会共同体的向心力,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价值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其价值效应表现为:借助新闻舆论的引导行为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利益诉求;实现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组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党和政府各级组织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满足其更好地领导思想宣传、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愿望。
作为新闻舆论的两类价值,反映价值和引导价值在客观实践和内在逻辑上都是相互联系的。新闻舆论的反映价值处于基础地位,是引导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引导价值则处于核心地位,是反映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处。
反映价值作为引导价值的基础,是由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特点、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决定的。新闻舆论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而形成的舆论。而新闻实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客观、全面地把握社会环境,真实、准确地呈现客观环境,报道事实、揭示真相,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源泉。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以真实性为生命的职业要求和实践特点。这种真实,包括事实信息的真实呈现,也包括意见信息的充分反映,以此为基础才能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趋向合理化,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舆论的反映价值构成了其引导价值的逻辑基础。对客观事实的呈现程度、对民心民意的反映程度,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影响新闻舆论引导的效果及其对新闻舆论价值主体的效应。概言之,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以反映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实现是引导价值实现的必备条件。
引导价值处于核心地位,是反映价值的出发点、归宿。新闻舆论的反映价值与引导价值,体现了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新闻媒体要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变动情况,客观、公正地呈现民心民意,要合规律性;另一方面,以党媒体系为核心主体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社会大局的价值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分散的意见表达,纠正不全面、不科学的群体认知,将人们的态度、行为引导到真正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向上来。此外,以党媒为核心的新闻媒介组织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其“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媒介组织以正确的媒介意见影响社会,营造有利于我国社会安定、有序、良性发展的舆论环境。因此,新闻舆论活动始终以媒体的组织意见引导、整合社会舆论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媒介组织对于社会舆论的反映也始终以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为核心。
总之,新闻舆论的反映价值是引导价值的基础,引导价值是反映价值的核心。二者之间相互关系体现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指导原则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统一;在具体的新闻舆论活动实践中,体现为强调正面报道为主的工作方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舆论传播要求,以及注重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结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传统,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深层的价值理念层面,还是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层面,强调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始终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典型特征。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现代化道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欧美等现代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国家性质、执政党性质、主导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自身的底色和特征。我国的近现代历史,是在民族解放、社会转型等多个复杂的时代难题中展开的,并在历史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所有这些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是我党、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事关“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引导价值在我国以党媒体系为核心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具有根本地位、首要地位,构成了我国新闻舆论的特殊价值。具体而言,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特殊社会意义主要是由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和基本任务决定的。
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意识形态阵地作用。基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经验,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5](P19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要求“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6](P255)。江泽民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7](P564)。胡锦涛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8](P2)。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将新闻舆论工作定位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9](P1)。这一定位,规定了新闻舆论致力于凝聚社会共识、影响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行为的旨归,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组织对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追求,从而决定了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特殊重要性。
实践中,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式主要包括反映民意、宣传教育、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和国际舆论传播等。在诸多具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舆论引导始终居于核心位置:反映民意是提高舆论引导力、公信力的前提;以人为本开展宣传工作,有效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社会共识是舆论引导的基础;舆论监督有助于提高媒体公信力,是舆论引导健康运行的保障;营造健康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是舆论引导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项新闻舆论工作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营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环境,从根本上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引导价值是新闻舆论的最终落脚点。
舆论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反映,这种认识有时是正确的、合理的,有时则是片面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认识论基础。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是在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反映民意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甚至分裂的意见表达,纠正不全面、不科学的群体认知,将人们的态度、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富有建设性的方向上来。可以说,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是贯彻我国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方法,更深层的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根本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方法。
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规定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事业,以党媒为核心的整个新闻媒体系统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的思想中心、宣传中心和意识形态阵地。以党媒系统为核心的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必须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凝心聚力,维护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新闻舆论或宣传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始终围绕着特定历史背景下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建设大局,致力于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9](P5-6)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0](P337)。
可以看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着眼于新闻舆论的旗帜导向、实践使命、凝聚共识、社会教化、文化建设、是非判断、联接沟通和国家形象塑造几个方面,以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为主要目标。集中表现为:在意识形态层面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导方向;规定新闻舆论的实践引导指向,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注重新闻舆论的鼓舞人心和社会凝聚功能,明确引导目标;强调在共同思想的基础上引导教化,立德树人,重视新闻舆论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规定新闻舆论要在文化引导中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强调新闻舆论在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的引导责任,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11]。明确了新闻舆论联通内外、塑造国家形象的任务,以获得引导国际舆论的主动权。总之,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任务,决定了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特殊地位。
以上论述表明,引导价值是我国新闻舆论的核心价值、根本价值、首要价值,正是新闻舆论价值的核心性或根本性、首要性,说明了它是我国新闻舆论的特殊价值。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关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媒介组织社会效益的实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水平的提高。因而,如何充分实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价值的实现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的效应,即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产生的一定的实际效应,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和影响。通常指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的积极效应。”[12](P352)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也就是新闻舆论这一精神价值客体,通过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式作用于社会,由此对不同层次新闻舆论价值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产生的积极效应。价值的实现,体现的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主体客体化,即主体基于主观的需要、目的和意志改造客体,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的属性、规律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主体的机体能力,转变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使主体得到改造、充实、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3](P125),即客体力量的主体化。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其一,主体客体化——新闻舆论的价值主体生成新闻舆论这一价值客体;其二,客体主体化——通过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使价值主体内化新闻舆论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规范,推动其生存、发展和自身的完善。新闻舆论自身的质量、人民群众的智识水平、群众意愿的表达充分程度、媒体组织自身的综合能力、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调控管理素养、新闻舆论与社会主体的互动情况等因素,都会对新闻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质量、实现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新闻舆论引导价值是在新闻舆论引导活动的实践中实现的。在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中,引导主体要将党治国理政的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的规范与文化融入新闻舆论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获得人民的认同,从而将这些精神力量内化为人民的本质力量,实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面对关涉每个人根本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党媒组织借助新闻手段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所实现的价值效应,取决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所获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对人民群众权益诉求的回应程度。其中,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是基本条件。基于这一思路,新闻舆论引导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涉及新闻事实的报道、人民意见的反映、建设媒介治理平台角色几个主要方面。
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组织是新闻舆论引导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新闻舆论价值活动中,一端连接人民群众价值主体,一端连接党和政府这一价值主体,媒介组织自身的属性和功能,直接影响新闻舆论引导价值效应的实现。媒介组织的信息载体性质、政治工具性质和经济实体性质及其内在的关联,决定了媒介组织兼具公共服务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这些属性外化为媒介组织的信息传播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多种功能。其中,信息传播功能是媒介组织的基本功能,也是媒介组织发挥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前提。要实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媒介组织就要在监测环境、守望社会两个方面实现“充分”报道。
一是做好社会环境的监测者。社会舆论的生成以事实信息为基础。全面、客观、平衡的信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中的最新变动,正确揭示变动背后的关系互动和利益诉求,是人们判断情况、做出决策的前提。当下在新闻信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面对事关社会公共利益,关涉自身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时,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了解更为充分的事实信息和事件真相。然而,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社会化媒体,由于采访权的局限、偏重市场价值忽视公共价值、信息呈现的碎片化与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很难满足人们的深层次新闻需求。这就要求党媒组织应发挥专业新闻生产主体的特长,以“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平衡”为把关标准,严格秉持新闻职业的伦理操守和法治精神,兼顾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充分呈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实信息与意见信息,及时反映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新闻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虚假信息快速、大量传播的环境下,党媒组织应高度重视新闻事实核查,运用大数据、智能检测程序等技术手段与人工核实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信息进行核实,过滤虚假信息,并及时核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中的事实信息。
二是做好社会的守护者。新闻媒体监测环境、捕捉外界的最新变动,目的是在守望中保护人民利益,剖析、判断、解释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发布预警,指明方向。近年来,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个体、党政机构、社会组织都拥有了独立的发声渠道,释放出海量的自主声音,这自然有利于人们获知社会的整体变动情况。但多元声音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媒体声音的权威性,不同立场与利益的众声喧哗,使人们在面对不少事实时,往往处于信息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而党媒机构在调查采访、深入分析、整合利益分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面对新兴的媒介环境,党媒组织要想做好社会的守护者,就要进行高质量的深度调查,“从信息模式转向解读模式,不仅提供信息,更提供思想”[14](P31-34),集中力量提升调查性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跳脱出各方发声主体的局部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全面地呈现事实,守望社会公共环境;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社会公序良俗的价值标准透视、解读繁杂的表象,为人们提供有力的判断标准和规范指南。
在我国,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系统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反映民情民意、下情上达的责任,在落实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保障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权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党媒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对特定问题和事务的态度、倾向和看法,对新闻舆论价值主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一,对于人民群众这一参与主体而言,媒体保障个体的表达权,能使个体获得情感的满足感、利益的获得感和群体的归属感,从而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整合个体意愿,形成相对一致的人民意愿,并通过媒体的传播,发挥民意的社会力量,推动公权力机构解决社会问题,以公共利益为取向进行合理的利益资源分配,使得社会成员在行使自身义务的同时,充分享受权利和共同体福利。这就要求媒介机构组织敏锐捕捉民情民意,呈现不同的心声,让社会成员拥有在权威专业媒体上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这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因为公共利益以实现、保护个体利益为基础,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也需要个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在面对情绪化的舆情表达时,党媒组织应该积极回应表达者的情绪与情感,在社会共情中为情绪化的舆情表达降温,敏锐捕捉情感强烈的舆情背后人们的现实焦虑与关切;从纷繁杂芜的意见流中辨别不同诉求所产生的日常生活背景,提炼其指向的现实社会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矛盾方面发挥专业媒体机构的内在优势,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二,媒体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见,也就是在沟通、凝聚和倡导行动几个方面实现媒介价值主体的社会传通效应。媒介组织既能反映社会系统运行的状态,进行风险预警,也能沟通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维系交往规范。在沟通社会的基础上,媒介系统得以进一步发挥社会凝聚功能,生成公共价值,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共存、共在,并发挥组织、引导社会集体行动,推进社会公权力部门的执政行为,最终发挥媒体传通社会的价值效应(3)刘小燕,李泓江在《风险社会与中国舆论治理观念的调适》一文中写道:“作为言说汇聚地的舆论空间对于风险的防范、化解存在重要作用:识别并预警风险,勾连共同行动,提供价值与重建信心。”参见刘小燕,李泓江.《风险社会与中国舆论治理观念的调适》[J].〈现代传播〉,2020年第3期.。因此,党媒组织要沟通、凝聚和倡导行动几个方面发挥好社会传通功能。具体包括:通过多种渠道,捕捉社会风险信号,尽可能提前揭示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发挥对公权力部门的预警作用;寻找不同个体、群体之间意愿的接合点和分歧点,将那些分散的特别是分歧、冲突的观点引导到相同的立场、相近的方向上来,将社会舆论中那些偏离社会发展大局、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不合理观点引导到正确、合理的方向上来,着力于共同体的认同,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思想基础和利益基础。党媒组织不仅要在信息、意愿上进行社会传通,更要在社会行动层面发挥建设性的引导作用,摆事实,讲道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在理性的判断中找到有利于真正解决矛盾与问题的道路,付诸实践,推动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其三,关于反映民意与党的执政行为之间的关系,列宁的阐述是准确的:“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15](P695)充分调查、反映人民意见,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获得群众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同时可以及时掌握那些不合理的群体观点和倾向,确定教育和思想引导的发力方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党媒组织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探索如何反映民心民意,呈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辨别真假民意,在复杂的意见流中去伪存真。一方面发现社会舆论意见中偏离社会发展大局,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不合理观点,分析这种倾向的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展开社会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真实民意,辨别真实民意中的合理之处、利益诉求,为党和政府展开科学决策、改进自身工作提供民意基础和反馈意见;提供便于人民群众进行问政督政的媒体平台,在官与民的对话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当下,在以互联网媒介为基础设施的社会结构中,多元参与主体的赋权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逻辑远远溢出媒介自身的边界,高度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在我国,与社会转型带来的群体利益分化相伴相生的,还有因技术赋权而多元化的社会交往渠道和海量释放的各种意见。利益分化与冲突,以及扁平化的网络传播网络,使得我国具备了复杂社会和风险社会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追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社会治理,强调包括媒介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力量的协同作用,“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正义、开放的社会,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和比较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4](P31-34)。
以技术为发展动力的媒介系统对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的作用显著,媒介作为一种“形塑行动的力量”对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更加凸显(4)赫普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只有在与实践相结合时,媒介才能变得强有力。因此,媒介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因果关系或作为行动的自身,而是一种形塑行动的‘力量’——这也就是其形塑力”,见Hepp A.Mediatization and the ‘Moulding Force’of the Media[J].Communications,2012,37(1):1-28.转引自(丹麦)施蒂格·夏瓦(Stig Hjarvard).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李鑫,漆俊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在社会治理中媒介组织也得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和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关系提供交往平台。面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竞争,党媒组织有能力也有责任判断、呈现不同社会需求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在交往对话中发挥整合作用,为分散的个体意见、群体意见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调整不同认识和观念,整合人们的社会需求与利益期待,发挥媒介平台对社会需求的治理作用,提高社会舆论意见的质量。
落实到实践层面,在追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舆论工作时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思想政治宣传工具和社会治理手段,转向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媒介治理平台,下沉到日常生活世界中,深度链接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中的行动者;关注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认真研究不同媒介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舆论活动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议题内容、传播主体和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媒介手段和方式;在党政部门与群众之间搭建对话平台,以及党政部门施政、督政的媒介治理平台;通过媒体平台呈现社会治理事务相关各方的意愿与利益诉求,引导各方在追问与回应,对话与协商中自觉检视自身和他人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培养公共理性和对话意识,在建设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黏合共同体成员、整合群众意见的作用。
党报是“党的集体的组织者”[16](P93),以党媒为核心的媒介组织体系所构建的新闻舆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意愿表达系统,成为连接社会有机体的神经网络。它的触角向下延伸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成员的心声与意愿;向上连接国家执政主体的治国理政行为,传递党和政府部门的意志与愿景。党媒体系通过沟通社会、整合共同体的方式驻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党媒体系在反映事实、呈现社会舆论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舆论,以此对人民群众、媒介组织、党和政府产生积极的价值效应,这正是党媒体系新闻舆论的特殊价值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人类社会在现代化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化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交往关系、文化环境,传播领域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变。党媒组织由垄断化的权威传播渠道转变为社会传播网络中的强节点,必须根据新情况、新挑战不断探索新闻舆论引导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