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应对

2021-12-28 18:28
关键词:一带印度一带一路

刘 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1]截至2021年6月,中国已经同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累计在沿线国家展开了2 000多个项目,直接投资超过1 300亿美元,贸易额累计超过9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和实践平台。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坚持开放包容、促进互联互通是应对全球大变局和实现全球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要大国和正在迅速发展的金砖国家,是“一带一路”在海陆两个方向推进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潜在的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各种看法,客观把握印度在“一带一路”上存在的消极态度及其成因,从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来降低“一带一路”倡议中印度因素的风险阻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次大陆走深走实,进而更好地发挥中印两个大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合力作用。

一、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认知

目前,印度各界对“一带一路”看法不一,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大国竞争等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研究,呈现了多方面的不同看法。

部分印度学者从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新需要。谢刚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2](P86)。拉吉夫·拉詹·查特维迪认为,“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一带一路”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助推中国经济的增长。第二,认为“一带一路”意在推动开放型的经济格局,加快地区经济互联互通。一些学者提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联系,不断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曼汉兰认为“一带一路”促进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联系。卡兰·普拉汉和德夫·利维斯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经济大战略,中国始终致力于推进区域联动,是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动力[3](P45-46)。不少学者将“一带一路”看作是“2.0版的邓小平运动”,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二次对外开放[4](P26)。

部分印度学者从政治视角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为“一带一路”是为破解“马六甲困境”。马六甲海峡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中国重要的运输生命线,确保航道的畅通,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舒·辛格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加强在印度洋的实力,从而有助于解决“马六甲困境”。特别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助于中国直接进入孟加拉湾,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性[5](P51)。第二,认为“一带一路”是为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印度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为了消解外界盛传的“珍珠链战略”,降低“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为中国推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法性辩护[6](P20)。格普雷特·库拉纳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降低其他国家对中国海上力量崛起的担忧[7](P87)。第三,认为“一带一路”是为进一步推动“珍珠链”战略,通过进入印度洋海域对印度进行包围和围堵[8](P20)。阿维纳什·戈德波尔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和外交,在印度洋海域沿岸港口修建战略基地,渐渐地将“珍珠链”战略变为现实[9](P104)。布拉马·切拉尼认为,“一带一路”只不过是换了包装的“珍珠链战略”[10](P56)。

部分印度学者从大国竞争视角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在国际竞争层面,认为“一带一路”是为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达丽特·辛格提出,中国不断进行道路、港口、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抵消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不断扩大自身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格普雷特·库拉纳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海上力量,从而打破西太平洋的限制,缓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冲击[7](P87)。其次,在区域竞争层面,认为“一带一路”是为了提升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尼米·库里安提出,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不断提升自身在亚洲的影响力,印度对此应加以警惕[11](P164)。帕蒂尔认为,中国与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区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区域竞争中优势明显[11](P102)。再次,在中国崛起层面,认为“一带一路”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崛起。特舒·辛格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通过这一倡议为其和平崛起创造条件。查特维迪认为,中国正通过“一路”创造一个有利于其不断发展的国家环境,通过“一带”重塑海洋历史进程,推动其海洋复兴[3](P48)。

二、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

印度各界对“一带一路”进行分析时,由于认识出发点和思想旨趣有所不同,因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就有所差异。总体上看,印度各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可以分为支持与赞成、抵制与反对、谨慎与犹豫三种类型。

(一)支持与赞成:印度应积极参与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印度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中印两国经济的互补性,突出强调印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将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认为应看到中印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补性,印度不能盲目拒绝“一带一路”。有学者提出,目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存在着过度解读的现象,太过于以印度为中心[12](P121),拒绝参与“一带一路”会降低印度在中亚和南亚的地区影响力,会导致印度在地区事务中被孤立,会错过一个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机遇[13](P93)。中印两国经济互补性十分明显,并且两国的合作框架是一直存在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将有助于促进两国发展,有利于减少世界不安定因素。希亚姆·萨兰认为,中印两国有着众多的利益重叠,“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合作的“交响乐”,印度不需要抵触中国的战略[7](P90)。狄伯杰认为,通过全方位合作可以促进两国经济互补性增长,印度“东向政策”与“一带一路”有共通之处,两者是可以对接的[14](P177)。

其次,认为“一带一路”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印度应积极参与。斯里纳特·拉加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一严重的经济问题将有利于推动印度的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能够帮助印度解决机器老旧、工厂过时以及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印度政府应该面向中国制定更加务实、更加具有活力的外交策略,要重点关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这一走廊对印度东北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P56)。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给印度提供了一个融入世界经济的突破口[15](P35)。他们呼吁政府重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重视“一带一路”给印度经济转型带来的促进作用,提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符合印度的利益,“一带一路”将会给印度带来大量的机遇[16](P3)。查图尔维迪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利于提高本国海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利于发展世界级港口,有利于推动印度与东盟的互联互通[11](P128)。

(二)反对与反制:印度应加大对冲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从政治视角和大国竞争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印度不应加入“一带一路”,而应积极采取反制措施对冲“一带一路”给印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安全内涵,给印度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萨杰哈尔提出,“一带一路”并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源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中国使用“丝绸之路”等熟悉且无害的词汇掩盖其地缘战略意图,中国正不断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对印度进行包围[5](P50)。有学者将中国与南亚诸国的互联互通看作是“珍珠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中国正在通过与南亚各国的合作不断推进“珍珠链”战略,中国提出的“海丝路”是对印度进行包围的重要工具,给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17](P74)。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在不断加强自身在印度洋的影响力,从而为建立地区霸权扫除障碍,为抗衡美国提供基础,这给印度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印度应该加以重视[18](P78)。

其次,从大国竞争的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正在削弱印度的地区影响力。肖利亚提出,“海丝路”是一项充满霸权主义色彩的倡议,通过这一倡议中国正逐步成为亚非欧的中心,印度在南亚以及印度洋的领导力将会受到影响,印度将沦为次要国家[19](P98)。印度三军研究所学者认为,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张,中国正在不断提升自身在印度洋海域的影响力,这给印度的地缘优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威胁[11](P60)。基于上述判断,印度学界认为应通过一系列反制措施,减小“一带一路”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持其地区影响力和主导地位。部分学者认为,反制“一带一路”的重点就是进一步推动由印度提出的“季风计划”等区域互联互通倡议。萨钦·帕拉沙在《印度时报》发文称,应针对“海丝路”实施“季风计划”,并不断加强与越南、斯里兰卡以及马尔代夫的合作来反制“一带一路”[9](P105)。基莱什·皮拉拉马里认为,“季风计划”是反制中国的最主要的倡议[20](P49)。此外,印度学界还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印美、印日的战略合作。梅农提出,为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美印应深化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6](P19)。拉贾·莫汉认为,为应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威胁,印度应加强与邻国日本的合作,并且积极推动以印度为中心的互联互通倡议[21]。

(三)谨慎与犹豫:印度应保持警惕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一带一路”本身的透明度和可行性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在对待“一带一路”时,不应笼统表示赞成或反对,而应保持警惕,谨慎对待。

首先,在透明度方面,部分学者提出,“一带一路”缺乏透明度,缺乏监管,采取的推进形式不够明确,参与国获得的具体利益不够明显,有关项目的实施机制不够清晰[4](P28)。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透明度不够,特别是细节方面较为缺乏,使得“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不够明晰,导致了印度对“一带一路”不够信任[22](P19)。有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在推进中与印度等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较为缺乏,导致其不够透明。萨米尔·帕蒂尔认为,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加强沟通,共同对“一带一路”进行设计,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23]。

其次,在可行性方面,部分学者提出,“一带一路”野心过大,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前景还不明确[4](P28)。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政权稳定性问题,中国有必要帮助相关国家解决政治问题,而如何提供具体帮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同时,“一带一路”规模过于庞大,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地区大国的关系也是不可回避的难题,而且这一难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15](P35)。此外,“一带一路”在具体合作领域还存在着众多挑战。苏杰生提出亚洲的互联互通需要协调处理好法律、机构、监管、数字化、经贸和金融等众多关系[24](P42)。

三、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消极的原因

目前,针对印度对“一带一路”还存在着犹豫、质疑、反对、反制等消极态度,需要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更好地推动中印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务实合作。总的来说,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担忧“一带一路”给自身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印度认为,“一带一路”给印度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冲击,所以在对待“一带一路”上态度较为消极。印度一直将南亚看作是印度的南亚,将南亚看作是印度的后院。1983年英迪拉·甘地提出了“英迪拉主义”,强调域外国家不得干涉南亚内部事务,南亚国家遇到问题应该从南亚内部寻求帮助。“一带一路”加强了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等国的联系,通过在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经济和政治上的往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学者认为,这导致印度安全感降低,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受到撼动,地区领导权正在被消解,战略空间正在被挤压,中国正在一步步“包围”印度[25](P35)。这使得印度对“一带一路”产生了忧虑,出现了阻止“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现象,并试图通过构建新的区域互联互通倡议,例如“季风之路”“香料之路”等来抵消中国的影响。

同时,印度十分看重自身战略地位,认为印度洋是印度唯一重要的海域,把主导印度洋视作其海上力量的发展目标,绝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印度洋海域。而“一带一路”正在不断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海上互联互通建设不断加强中国在该海域的影响力。对此,印度将“一带一路”看作是对国家安全的冲击,把中国与印度洋海域国家的紧密联系看作是中国的势力扩展和对印度的威胁[26](P54-55)。有学者提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珍珠链”战略变为现实,“海丝路”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印度在印度洋海域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除南亚主导权和印度洋问题外,印度对“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也存有大量疑虑。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一带一路”忽视印度对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诉求,一旦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印度收回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将会遥遥无期[27](P43)。有学者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印度的东北部,而这一地区分离主义严重,“一带一路”将会给印度东北部的领土安全带来冲击[28](P87)。可见,对国家安全的忧虑是影响印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因。

(二)印度的大国情结以及大国竞争格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印度都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为目标,在不断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印度势必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必定会不断维护自身的战略自主权,因而在政治外交上不会轻易听从别的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存在着较多消极态度[19](P101)。有学者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对印度的战略地位重视不够,在倡议制定过程中与印度的沟通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印度的大国自尊,引起印度的不满。同时,中国的崛起也给印度的大国情怀带来了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稳步提升。而印度从199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印度希望在地区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国进行比较,并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两国竞争日趋激烈。印度政府意识到自身与中国的差距,在引进外资、经济增长等方面始终以中国为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追赶者的印度,其大国情怀受到了中印两国发展差距的现实冲击,所以“一带一路”要想印度全心全意地支持也就难上加难了[29](P9-10)。

除中印两国的区域竞争之外,当前的大国竞争也给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带来了消极影响。美国针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在全球拉帮结伙同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将自身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印太地区,并且十分看重印度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印度来制衡中国。近年来,美印两国防务合作得到了大幅提升,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美国乐于见到印度在印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印度也积极向美国示好,积极融入美国“印太战略”中去,以此来制衡中国的崛起。日本也将印度看作是压制中国的盟友,把印日两国关系上升到了“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日本加大对印度的投入,大力支持印度各领域的发展,印度已取代中国成为日本企业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国家[30](P29)。印日两国共同提出了“亚非增长走廊”倡议以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可见,在当前大国竞争的国际格局之下,印度对“一带一路”产生消极态度不足为奇。

(三)中印结构性矛盾导致印度对中国缺乏战略信任

印度对“一带一路”缺乏信任是存在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战略信任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中印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历史冲突和现实冲突两个方面。历史冲突主要是指中印边界冲突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不理会中国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两国领土争端的合理倡议,尼赫鲁当局坚持认为中印两国不存在领土争端,并向争议地区派兵。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印度惨败,尼赫鲁在国内通过舆论宣传,大肆塑造中国背信弃义的形象,使得印度民众对华不信任感扎下根来。此后,中国与巴基斯坦持续交好,又深深刺痛了印度的敏感神经,导致中印两国不信任感不断加深。目前,印度国内仍有大批民众以敌视目光看待中国[31](P35)。

同时,中印两国间存在的大量现实矛盾也深深影响着印度对中国的战略信任。首先,中印两国间存在着边界争议,印度占领了中方宣示主权的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32](P84),印度于2017年挑起的洞朗事件和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就是边界矛盾的集中爆发,边界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印两国的战略互信。其次,西藏问题也严重影响着中印两国关系,印度政府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又或明或暗地支持分裂势力,企图利用西藏问题来牵制中国[33](P33)。第三,印度认为在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核供应国集团时遭到中国阻挠,因此怀恨在心,加深了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最后,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印度始终对中国抱有敌意。中巴经济走廊的快速推进,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印巴平衡外交,引起了印度的强烈不满[25](P35)。印度一直希望中国能减少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但“铁杆”的中巴友谊使中国对印度这一提议难以支持。同时,印度在联合国提出的一系列制裁巴基斯坦的提议,也经常性被中国否决,导致印度对中国的信任感持续降低。

四、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几点建议

印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地缘影响。尽管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并未予以明确的积极回应,仍应从增强中印政治互敬互信出发,进一步推进中印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战略沟通和务实合作,从而保持“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进而更好发挥中印两个大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以管控分歧为抓手,增强中印战略互信

习近平强调:“双方要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的基本判断,坚持深化互信、聚焦合作、妥处分歧,使中印关系成为促进两国发展的更大正资产、正能量。”[34]可以看到,当前中印两国之间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边界问题、藏南问题、巴基斯坦问题等始终影响着两国的互利合作,导致两国之间缺乏互信,印度学界对“一带一路”提出了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拓宽沟通渠道,进行全方位外交,促进两国间政府官员、学者专家以及企业、媒体、民众等民间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切实用好两国政治外交、边界特别代表、防务安全、经济贸易、人文交流等对话机制,加强沟通,增进互信。要深化务实合作,扩大双边贸易,加强投资、医药卫生、减贫、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35],不断推进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互信。同时,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围绕“一带一路”及时交换意见,及时释疑解惑,回应印方利益关切,尽量减少两国间的彼此猜疑。中方要正视中印在实际国情、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冲突面前保持克制和理智,主动对印进行坦诚对话,以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发送导致矛盾的政治信号,尽量减少容易引起误解的行动。从战略高度出发,落实已有共识,不断寻求利益交汇点,共同做大积极面,努力累积正能量,增强战略互敬互信,重塑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以共享共赢为目标,推动中印战略对接

当前,美、日等国对印度的影响较大,中印两国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涉及中、美、日、印四方的角逐。因此,要积极改善中印两国的关系,破解印美战略同盟,避免出现美印联手排挤中国的局面[36](P19-20)。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中印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地区与世界的发展,从而降低印日合作给“一带一路”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37](P101)。同时,更要积极推动中印两国的战略对接。一直以来,印度都在为追求大国地位而努力,并从自身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了带有印度特色的发展战略和区域互联互通倡议。由此,中印两国提出的发展战略,本质上并不矛盾且具有较多的利益重合点。两国要利用好对方的优势,发挥经济互补性较强的特点,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38](P73),实现中印“龙象共舞”。以“一带一路”和“季风计划”为例,两者并非相互抵触,而是可以通过对接和融合,实现两国的互惠互利,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积极影响。两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战略对接。第一,概念对接。通过概念层面的对接以及融合,来避免因概念的误读而造成的一系列概念冲突。第二,功能对接。以互联互通、制造业、海洋经济为重要突破口,通过优势互补,满足印度在发展基础设施、推进“印度制造”政策、振兴海洋经济等方面的愿景。第三,文化对接。通过人员往来,人心对接,增强信任,解疑释惑,消除隔阂,从而促进两国战略融合[39](P22-27)。

(三)以民心沟通为纽带,深化中印战略合作

当前,印度学界认为“一带一路”给印度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冲击和威胁,因而对“一带一路”态度冷淡。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不断夯实中印两国民意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共同倡导和促进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推动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40]。数千年来,中印两国人民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中印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41]。双方应拓展青年、文化、教育、旅游、宗教、媒体和广播影视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在印度的推进奠定民意基础。其次,要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国不一定非要印度明确表态是否加入“一带一路”,也不要向印度一味解释“一带一路”并不必然带来安全威胁[27](P57),而应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举动让印度从“一带一路”中受益,让印度认识到参与“一带一路”并不会给自身国家安全带来冲击。中印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都将经济发展看作是第一要务。而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正是给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带来了机遇。因此,要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为主要突破口,对印开展实质性的贸易投资,在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时改变经贸合作流于形式,说得多做得少的情况[42](P6)。

猜你喜欢
一带印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如果可以去印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山哈·印度摄影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