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2020 年的全国卷历史试题严格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本着“立德树人,科学选才,引导教学”的原则,突出考查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分析不难得出,所考查的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突出了试题对价值引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
高考题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正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到:“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其实“做题”就是“做人”,“解题”就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5 题阎立本《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全国卷Ⅰ第33 题和全国卷Ⅱ第33 题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主张的情景、全国卷Ⅱ第24 题角抵(摔跤)的社会影响、全国卷Ⅲ第26 题张旭书法艺术、全国卷Ⅲ第34 题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等。通过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悟到人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高考题注重与部编版教材的衔接。2019 年全国6 个省市率先使用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2020年增至20个。因而全国卷的考题也在不断向部编版教材倾斜。如2020 年全国卷I 第25 题阎立本《步辇图》体现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国卷Ⅲ第24 题货币的演变折射出商品交易的发展,体现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国卷I 第41 题中德外交和全国卷Ⅲ第41 题西周与古希腊对比,注重国家治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卷Ⅱ第26 题科举考试录取程序的完善和41 题清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河流治理,体现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大一统国家的治理等。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教材的使用。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教材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脱离了教材任何教学都很难获得成功。在高考复习中,师生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高考会考什么,会如何考。高考试题往往根植于教材中,因而像刘芃老师所言:“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因而回归教材便是高考复习中的“最速曲线”。“最速曲线”在高考复习中的体现是充分利用好教材,顺势而行让学生更快向前。那么,该如何回归教材呢?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途径。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复习的方式也不同,但复习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各种办法进一步夯实基础。既然明确了考试的重点在于主干知识,教师便要抓住关键的概念知识,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读,使得模糊的知识点逐渐清晰化;对于历史背景的分析,要注重教材的描述并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整合分散在不同版本教材及必修三册之间的相关知识点;研读教材一定要有目标导向,例如辛亥革命的知识点,要充分对比必修一中辛亥革命前后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必修二中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态势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三中辛亥革命前后的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进而明晰辛亥革命知识点的线索,即辛亥革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的历史动态事件,是由于时空交错下各方条件聚焦的一次革命化运动,其产生的结果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回归教材的目的是加深复习的深度,拓展复习的宽度,提升复习的高度,所以一定要防止重复做题的叠加复习形式。新授课时的复习是为巩固新知识,而高考复习课的内容要求教师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题目和教科书的内容,将二者有意识地进行有机融合和总结,没有总结和提炼,复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总结回归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大道至简,如使用改错本,学生可以将每次的错题和典型试题对照高考题进行修改,以厘清试题的脉络和考题的目的,如全国卷Ⅲ第41 题社会发展影响青壮年农民的择业意向,整理错题时绝不能仅照抄解析,最关键的是学会在表格中纵向、横向对比各方数据,从而学会整理表格、分析历史时代背景,研究数据背后所折射的观念变化,采取多角度进行论证,在逻辑论证基础上运用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深化,从而就题拓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解答高考试题时,经常会感觉试题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例如2020 年全国卷Ⅱ第34 题,德国皇帝权力极大的历史结论在本课小结中有所描述。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知识小结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举一反三。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小结可改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先后经历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9 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确立过程曲折反复,说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君主立宪政体的最终确立证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可以照此范式仿写法国、德国知识点小结,从而构建学生对于本专题内容的知识体系。变式回归,既创新性的回归教材,让学生带有方向性和探究性进行复习,又能有效巩固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是复习的根本,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高考题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其“根”在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要厘清专题,利用好教材的专题目录,逐级形成知识网络。例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二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者分布在三册教材当中,但是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可以依托教材目录,融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概况,概括通史体系下相关阶段的总特征,形成近代化探索与革命的线索,逐级巩固各项知识清单。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对“专题导语”“学习建议”,许多教师都已注意其价值,但往往只在专题引入或结语时使用。在复习课时,教师不妨将该内容有机整合入某一节课中,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导语中可梳理如下问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哪些阶段,具有什么特征;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各朝代有什么变化和调整,具体是什么措施;
(3)各朝代的调整各有不同的原因;
(4)结合2020 年全国卷Ⅲ,分析西周城邦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5)从专题导语、高考题以及部编版选修《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来谈谈,如何更好推进国家社会的治理。
学生可通过问题链形式层层推进,从知识本位层面逐步上升到必备能力层面,再升华到核心素养理念层面。
教材中的标题平时经常被忽略,只起到提纲挈领式的作用。但标题实则大有用处,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对比其他的抗击侵略,唯有抗日战争在教材中被冠名为“伟大”,那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和其他的反侵略有何不同?伟大在何处?这些问题如果在高考复习时一一进行探究,就会形成纵向和横向多方面的交叉对比,如从“伟大”一词可看出其意义,也可将其与其他反侵略战争的性质、领导、任务、结果等多方面权衡,还可由此切入抗日的处境、时局、阶段特征、抗日精神等。因而解读标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敲门砖,可以调动多方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从近些年高考命题的大方向上看,日常教学和高考复习都应该回归教材,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抓住复习的基本点,以夯实基础为开始,以总结知识体系为过程,以挖掘习题资源为功能,以贯彻核心素养为目标,使教材成为高考高效复习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