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王少飞
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学习发展入手,利用整本书阅读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读书方法,能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专门设置了学习任务群板块,“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串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因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为高中阶段不可回避的学习任务,然而《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的要求只是停留在总体的布局上,没有具体的实施策略,也没有完整的课程安排,更没有对某一本书进行具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本文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了简要探析,希望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1.着眼《课程标准》,制定阅读计划
《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有相关的要求。整本书阅读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完成整本书阅读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便于学生在阅读计划的指导下阅读。教师还应该设置每周阅读任务,并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好笔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把长期计划分解,指导学生按照进度完成任务,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此外,制作阅读反馈表可以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推行。阅读反馈表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二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悟,三是阅读中所记的笔记等。阅读反馈表是对阅读计划完成情况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老师请教,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2.结合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根据文本确定,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整本书阅读中格外重要,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一文将书目划分为三种类型:整体型、选集型和著述型。其中,小说属于整体型的阅读书目。这篇文章还将教学环节划分为读书知貌、深入研读、总体讨论和阅读表达四个部分,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书籍,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受文章的语句,还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细节,将自己阅读的感悟以及积累的知识记录下来。
3.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整本书的阅读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找出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学情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基础,还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了解,综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力求有效,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考查可以采取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与学生合作,建立阅读档案袋,按照整本书的阅读计划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并进行整理,教师对阅读过程中开展的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记录,装入档案袋。档案袋的建立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作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促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主体应当多样化,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是阅读主体,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具体来讲,一是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就是教师,教师的评价能够准确指出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点也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二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通过交流能够对文本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激发动机,寻找合适读物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很少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能通过阅读来掌握技巧、理解知识,是自主阅读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握阅读的特点:一是读物的类型丰富多样,二是读物的内容新鲜有趣,三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能够沟通和交流。
2.批注阅读,存疑思考
现在的阅读多是快餐式、碎片化的,这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只注重阅读的数量而忽视了阅读的质量,很少去思考阅读的内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会有疑问,在阅读后勤于思考才能够有所收获。阅读不仅是让我们能够看见书上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去思考这些内容的深层含义。
首先,学生的阅读不仅是学生单方面了解作品的过程,还是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作品中,与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与作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标记疑惑,并在之后的阅读中寻找答案。如果阅读全书之后仍然没有找到答案,那就需要学生翻阅与作者相关的其他作品或是师生间进行交流,以此来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和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解答自己的疑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除了解答自己的疑惑之外,还要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解决的基本问题。正常情况下,学生在完成阅读活动后基本都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书中的内容时,就能够深刻总结自己的阅读收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阅读时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其收获和感受也就千差万别。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这在阅读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3.展示成果,交流分享
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彼此的阅读成果,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前演讲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合理安排演讲顺序,在完成规定阅读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分为文章的主题内容、文段中的精彩句子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受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写出阅读体会。
另外,学生上台演讲之前准备的PPT和演讲稿先由教师进行审阅,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学生按照教师的建议修改完成后,在全班面前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由演讲者负责回答。通过这种问答形式,可以让全班学生对指定阅读的书籍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整体上还能形成热爱读书的良性氛围。根据不同的阅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社会读书活动阅读、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几大类。
1.社会举办读书活动,营造读书环境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2006年以来,全国各级单位纷纷开启“全民阅读”行动,使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在“全民阅读”活动结束后,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读书日”“读书节”活动中,人们将自己选中的优秀作品集中起来,开设专题报告会,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拓宽了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参与读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师生阅读的积极性。实际上,举办一系列读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鼓励人们在读书活动中读书,更是通过举办读书节等活动,营造一个爱读书的氛围,促使人们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2.开展同步阅读,构建读书家庭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阅读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认为读书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只有题海战术才能快速提高成绩。如果家长不能转变这种态度,将会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反作用。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态度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教师需要向家长明确阅读对成绩的积极影响以及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阅读能力也是学习文化课程的必备能力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有助于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其次,家长也要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分享,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提升孩子的认知境界,丰富其精神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凭借自身经验,可以很好地为孩子解释书本中复杂难懂的地方,使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最后,家长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3.创造读书条件,建设书香校园
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在大力推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尽力为师生争取优越的阅读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图书馆的阅读环境。
首先,学校要完成的任务是更新硬件配置,即图书馆的规模与藏书量应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同时,图书馆的配套设施,如夜间自习室、休息区、活动室等,都应按比例增加。在选择图书方面,应广泛采纳学校各年级师生的建议,详细列出所需的图书清单。学校阅览室也应适当增加书目的类别,及时更新图书。
其次,学校在招募管理人员时,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岗前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图书管理员的分类整理能力,注意将各类书籍分区域放置并标清序号,方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最后,学校有必要建立几个阅览室,为师生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举行读书研讨交流会、阅读报告会等。更新学校的基础服务设施,及时更新相关的硬件配置,有利于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