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陈光斌
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阅读量大,分值高,耗时长,得分不易。笔者认为,在复习中要强化文体意识,从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上对论述类文本进行点拨训练。
从选材看,高考所选论述类文本多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历史、伦理、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以文艺理论、历史科学、社会伦理为主。选文体例较其他文本相比虽相对单调枯燥,但逻辑性强,说理清晰,便于考查逻辑思辨能力。
从结构看,选文多由引论、本论、结论三段论形式组成。段落多为3—5段,字数在1 200字左右。
从行文看,选文往往在开篇就某一现象提出问题或论点,继而多角度展开论证,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重申论点或总结,得出结论。论证结构多为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总分式,论证方法多采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
以2020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为例,试题均为客观题。第一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第二题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三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命题切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
(一)各小题选项设置有规律
第一题侧重概括和筛选文中信息,第三题侧重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这两道题的选项设置主要有以下特点:
1.依段设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设置。
2.依篇设选项:四个选项立足全文,分散在各段中,无规律可循。
第二题侧重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命题往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选项设置主要有以下特点:
1.依段设选项:四个选项按照顺序与文章各段对应,符合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
2.依关系设选项:论据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论证过程与论证方法的关系等。
(二)选项设误有规律
选项设误时,一般会对原句进行加工改造:有的与原句意思一致,有的与原句意思有出入。常见的有“删减或增加修饰成分造成句意曲解”“更换词语或改变说法造成句意曲解”“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造成逻辑错误”“有意遗漏或拼凑信息造成信息不全”等几种情况,具体表现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主客颠倒、混淆时态等方面。在日常训练中要注意归纳易错点,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总共”“基本”“大致”“最”等概括性词语以及体现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提分技巧】
1.阅读时强化文本的标题意识、整体意识、段落意识、设题区间的前后意识。
2.三画一析一借助,快速了解文本内容。
一画标题,选文标题往往在文本右下角,会被部分学生忽视,画标题可以迅速了解论述中心或论述的主要对象。
二画观点,勾画各段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尤其注意各段的首句和末句),概括段意,在勾画过程中让观点在大脑中连成整体,以此了解行文脉络。
三画区间,将选项内容在原文中出现的地方勾画出来,最好前后各多画一句。
析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借助选项,选项一般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的一项,选项的干扰信息会多一些,三错一对;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干扰信息少,选项中有三个是正确的。作答时借助选项信息可以对文章内容或是论证思路有更直观的把握。
【真题回放】
2020年全国卷Ⅰ(原文略,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试题分析】
1.一画标题明中心
选文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一文,标题直接揭示了论述主体,有三个关键词:“孝”“家庭伦理”“意义”。诚然,全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二画观点知内容
第一段关键句“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强调要使家庭伦理成为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第二段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强调“孝”在中国古代的意义: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段关键句“‘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强调“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哲理根据。
第四段关键句“‘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强调“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第五段关键句是“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强调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
3.三画区间比对错
第一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两道题的作答思路和方法基本相同。答题时要对文本有整体和局部的关照意识,找准答题区间,养成前后多看一句的习惯,注意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
下面,笔者以第一题为例:
A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第一句话,“‘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比对后发现,文中并未提到“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伦理制度”哪个更重要,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B项对应信息在最后一段,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的是“为了较好地维护……顺利延续”,且“特有”于文无据。在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选项犯了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的错误。
C项正确,对应信息在第四段,“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对应信息在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选项犯了扩大范围、以偏概全的错误。
4.析手法明思路
第二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应结合在“画观点知内容”时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印象进行梳理,同时借助选项把握论点、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以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按选项逐一排查。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说明孝道是天地间的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由此可知本题应选A项。
5.巧借选项作判断
此法适合第二题、第三题,题干均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读选项可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时间安排也有小技巧,学生对待高考的态度与日常模拟考的心态有区别。高考时,每位考生对待每一道题都较平时认真,所用时间可能会略大于平时训练所用的时间,故可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放到考试结束前10—15分钟作答。综合以上方法既可避免耗时过多,又可做到集中精力阅读比对。
总之,答题时原则上应该基于理解全文内容之上逐题作答,但学无定法,在了解命题特点后亦可根据日常训练中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常见答题方式有:
先看选项,并在选项上勾画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找到答题区间;边读文本边对比各小题选项内容;在综合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