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 吴嘉颖
表演游戏是集表演性、游戏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游戏,对幼儿语言发展、领会作品、模仿和创造动作表情、满足表演欲、体会情感、展示和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很多班级都会创设表演区,给幼儿提供展示和表演的空间。然而在开展表演游戏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表演游戏质量不高、表演兴致不高、表演能力没有提升、对作品的再学习和体验、成长不足等。笔者以大班开展的《黑猩猩的面包店》表演故事为例,探索大班开展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支持策略。
在大班开展“美食天地”系列活动中,幼儿学习了《黑猩猩的面包店》绘本故事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时不时都会听到幼儿谈论里面的一些故事内容。
因此,教师将此绘本投放到了语言区;在手工区投放了制作面包用的工具、材料;在表演区投放了故事的头饰、面包师衣服、厨师帽等。接下来,在区域活动中,许多幼儿模仿黑猩猩做起了各种面包;表演区,孩子们在有兴趣地进行表演,模仿其中的一些情节。
但一周不到,教师发现幼儿都跑到了手工区里做面包,表演区反而没什么人了。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本来挺有趣的故事,为什么幼儿这么快就没有了表演的欲望?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孩子也有一百种想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表演游戏无法进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查找原因,我们先从幼儿了解着手。
教师:“你们喜欢《黑猩猩的面包店》这个故事吗?”
幼儿:“喜欢。”
教师:“那你们最喜欢什么角色?”
幼儿1:“最喜欢黑猩猩,他每次都说欢迎光临。”
幼儿2:“我也最喜欢黑猩猩,他演得时间最长,可以卖面包,还可以玩木偶。”
教师:“你们一开始有表演这个故事的,后来为什么不表演了?”
幼儿3:“俊俊老是要做黑猩猩,他说他力气大、个子高。”
幼儿4:“好多小动物都只有一句话,表演太少了。”
幼儿5:“黑猩猩可以穿厨师衣服、戴厨师帽。我做狗獾没什么可扮演的。”
幼儿6:“是的,母鸡也没有什么好装扮的,不好玩。”
幼儿7:“大家都不喜欢演小狐狸,它是坏蛋。”
幼儿8:“有时候有人不记得顺序,打乱了就会吵架。”
……
幼儿七嘴八舌,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梳理教师与幼儿的谈话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笔者总结了主要存在下面四个问题:
1.绘本不等于剧本,缺乏表演性
绘本中角色出场时间不均匀,主角黑猩猩表演多,其他小动物基本就一句话。同时,小狐狸在故事中是扮演的是坏蛋,因此幼儿不喜欢扮演小狐狸。另一个原因就是每个动物出场是有顺序的,但总是有小动物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容易发生争吵,导致表演进行不下去。
2.没有及时提供支持,延续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支持,幼儿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幼儿对这个故事是感兴趣的,课间都会谈论其中情节、故事里面的角色等,一开始也会自发地在表演区也进行表演,但是没有得到后续的材料道具支持、教师的观察引导和对故事的深挖,没有感受到表演的趣味性和观众的欣赏,没有得到成功和表演的体验,所以导致兴趣下降。
3.缺乏计划性,过于随意
在游戏中,要避免教师高控,但也要避免活动过于松散、随意。表演过程中,幼儿想表演哪一段就是哪一段,导致了游戏的随意性,不利于游戏的推进。另外幼儿的语言比较单一,对角色的掌握、模仿、表达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表演游戏的作用。
4.缺乏观察和挖掘,推进表演
教师对幼儿表演的观察和分析不够,对每个角色的挖掘不够,导致表演质量不高;对角色分配没有登记,幼儿没有轮换角色,缺乏比较和做主角的体验。
表演游戏具有创造性游戏的特点,它不是单纯地、刻板地再现故事内容,而是借助于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并合理地增减情节或替换词语。教师要注重剧本中主题、情节、对话、角色、环境等戏剧元素的综合运用,与幼儿共同建构剧本。
我们分析故事后发现黑猩猩的对白多、戏份重,教师提供给黑猩猩用的道具多,而其他配角对白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装扮和表演的道具,所以幼儿觉得乏味。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共同进行二次创作。
教师引导幼儿重新细读绘本、观察画面,挖掘每个角色的特点。
以第二幕的改编为例:
第二天,来的是狗獾。
这次黑猩猩下定决心,微笑着说:“欢迎光临!”
可是,狗獾看见黑猩猩的大牙,面包也没买就逃走了。
这是故事原文,对白只有一句话语,其他的是旁白。过多的旁白难以促进表演的延续性。没有对话、缺少互动,表演变得无趣。所以我们要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让其变得有对话性、表演性、趣味性,增强重要情节矛盾性。
1.对白方面
教师:“狗獾来买面包的时候,他是怎么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幼儿1:“他来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想走快一点,买到面包。”
幼儿2:“他拿着篮子,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走,‘啦啦啦,我就要买到面包啦’。”
幼儿3:“或者他说,现在肚子好饿哦,很快就可以买到香喷喷的面包了!”
幼儿4:“或者他有时候走得慢,有时候又走得快点。”
幼儿5:“一边走,一边还晃动着篮子,因为他很开心啊。”
教师:“嗯,很好。那到了面包店。狗獾会说些什么呢?”
幼儿6:“可以说老板您好啊!”
幼儿7:“或者一开始黑猩猩去厨房拿面包了,狗獾就在店里先看看面包,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幼儿8:“可以说一些赞美面包的话啊,比如说这个草莓蛋糕真漂亮,这个甜甜圈一定很好吃等。”
幼儿9:“狗獾被吓到,发出惊吓的叫声,跌倒在地上。”
幼儿10:“狗獾很怕黑猩猩的尖牙齿,他会惊叫‘你的牙齿那么尖,好可怕哦’!”
在组织幼儿进行充分谈论后,情节、对话都变丰富了,角色也变得生动形象许多,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打开了思路,为后面的游戏表演起到铺垫作用。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一起进行了剧本的二次创作。
黑猩猩:“母鸡怎么东西都没买就走了?我去厨房后面拿点面包。”
狗獾:“哇,今天天气真好!听说山那边开了家面包店,(舔舌头)想着都流口水了。”
狗獾晃动着篮子,“啦啦啦”地唱着歌走向山的另一边。
狗獾:“有人在吗?哦,老板走开了。”
狗獾开始欣赏不同的面包。
狗獾:“这个面包……我喜欢,这个是……面包。”
黑猩猩:“您好,欢迎光临!”
狗獾一抬头,看着黑猩猩。
狗獾:“啊,你的牙齿好吓人啊!”
于是狗獾拔腿逃跑,跑了几步还跌倒在地上,爬起来赶紧逃走了。
二次创作的剧本,狗獾从原来的没有对白,变得表情、动作、语言都丰富了,幼儿也爱扮演狗獾了。
2.道具方面
除了增加对白外,在道具上教师也引导幼儿积极挖掘:可以投放不同篮子、袋子让小动物拿着去买面包;同时观察每个角色的服装发现,不能只提供黑猩猩的厨师服装,应有三只穿着不同小马甲的母鸡,戴着围巾、围着围裙的绵羊,穿着棉袄的狗獾,三只小兔子一只穿短裙、一只穿背带裤、一只穿条纹衫等等服饰,丰富表演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杜威的“做中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做中学”,确保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自我建构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材料提供、道具制作、角色分配上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服饰道具的提供上,教师可以投放一些现成的道具,也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引导幼儿自己制作道具。比如:自己制作不同形状的面包,制作不同图案款式的围巾、围裙、马甲等。当孩子们穿上自己做的衣服表演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会提高表演的兴趣。
在角色分配上也应该充分体现幼儿的自由和选择权,不能高个子每次都扮演黑猩猩。在没有进行二次创作和挖掘的时候,幼儿都抢着做黑猩猩,在进行谈话,激发、引导认识不同角色的独特、重要性以及二次创作后,幼儿发现了不同角色的特征,在选择角色上就不再那么单一了——爱美的女孩子变得爱演母鸡和兔子,每次都沉醉于用不同的服装来装扮自己,在镜子前照来照去;憨厚的狗獾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喜欢;狐狸一开始没人扮演,教师主动扮演了起来,教师惟妙惟肖地倾情演出,从一开始的使坏到后来的转变,有点霸道但知错能改善良的小狐狸形象带动了表演的氛围,也转变了幼儿对小狐狸的刻板评价,开始愿意扮演小狐狸了。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预先做好计划、目标性加强,学习和探索会变得更加持续、有效。在表演中,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在表演初期,幼儿由于记不住故事的情节导致混乱,影响表演的推进,所以教师可借助图文、绘画等进行辅助提醒。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幼儿表演游戏来说,这个十年功不是基本功的练习,而是过程中的参与、投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以及在过程中对作品的领悟。大班幼儿有比较好的思维、绘图概括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故事进展画下来,还可以配以简单文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尝试以格子简笔画的形式将故事情节理了出来——从黑猩猩开面包店到不同的小动物来买面包被吓走,到高潮部分小狐狸的出现,直至最后黑猩猩赶走小狐狸,获得了大家的认识改观。
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动手画出故事情节,计划性的加强帮助幼儿顺利记住角色出现的顺序、故事梗概;同时,因为有了计划,所以幼儿可以统计出做了多少个面包、丝巾、围裙等,以此来确定是否满足不同小动物的装扮。
幼儿的统筹能力比较弱,所以在表演游戏中游戏的推进是活动的瓶颈。为什么之前的表演游戏进行不下去呢?除了对白、道具等的欠缺无法激发兴趣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师的观察指导——教师的作用是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需要肯定的时候给予肯定。
另外由于表演游戏的特殊性,演员需要观众,所以教师让幼儿设计戏票,观众要排队验票、对号入座才可以看戏,增强了仪式感,也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收获了语言、数学、交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用心观察,甚至参与其中,可以有效推进游戏,提高游戏的质量。
最后,在表演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有新的内容产生。比如:小动物和黑猩猩的对话内容、去的路上小动物是怎么表现的、服装是怎么搭配的,这些都可以交由幼儿自己决定,当然游戏中可以有变化,只要照着主要情节表演下来就可以。在表演后期,幼儿对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在对语言运用、角色把握都比较到位情况下,还可以对原有故事进行再次创编。
为了支持幼儿持续的兴趣,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表演能力,追随他们的兴趣点。同时通过材料添加、环境创设和有效提问等及时提供鹰架支持,让表演游戏更加有序、有效、有活力,实现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最优化,促进幼儿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提问能力、想象力、符号表征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