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民族音乐的应用研究

2021-12-28 16:11黄倩芳
关键词:民族音乐声乐融合

黄倩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福建 龙岩364021)

声乐演唱课程作为艺术表演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国内外知名的歌曲为主,通过对歌曲特性及内涵的多维度解析,确保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进行深层次解读。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框架中,整体发展过于贴合主流趋势,课程内容同质性严重。为此,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而应积极探寻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文化性、传承性的特点,为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民族音乐特性解析

民族音乐是指产自民间、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受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民族音乐一般都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歌词多用方言,语气、音调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主流音乐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框架,我国具有传承性、文化性的民族音乐,则与主流音乐的时代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民族音乐中含有生活气息,与主流音乐相比,民族音乐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种,更加贴合于教育、生活层面,在独有的方言、曲调、演唱形式的衬托下,可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形式展现在音乐中。要想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层次解读,不应以传统的主流审美意识作为基准,而应站在民族角度看待音乐,以领会音乐中含有的本质意义。

民族音乐中含有一定的娱乐元素,音乐最初的创作是以娱乐、消遣为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号子音乐则是用来缓解压力、统一步伐的。民族音乐的创作较为随性,与时代融合发展,留存至今、脍炙人口的歌曲则彰显出有感而发的价值,同时也体现出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我国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现状

相比于高校独立的声乐专业体系,声乐教学贯穿于基础教育事业中,尽管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讲授的声乐演唱知识以基础性、理论性为主,其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音乐意识,为后续高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从高校教育层面来讲,尽管高校专业课程的设定较为完善,但后续驱动力不足,如教育指标、资金扶持等,令声乐专业课程难以发挥其应用的价值。

高校的办学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综合型高校来讲,声乐专业隶属于艺术类的一个分支,与其他主专业相比,声乐专业的地位明显落后,甚至部分课程的师资都配置不完整,难以达到最基本的教学需求。同时,声乐专业的艺术生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学习中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学习理念,以教师为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化讲授,对于充满机动性的声乐演唱教学来讲显然是无法适应的,长此以往,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声乐演唱教学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价值

声乐演唱教学是令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将音乐与自身的情感进行融合,并通过演唱的形式进行表达。多数高校课程教育偏向于理论教导,框架化的教育形式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与音乐所倡导的开放、自由的本质相悖。民族音乐与声乐演唱教学的融合,可为学生建设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民族音乐本身带有的民族性、文化性等,将极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民族音乐氛围的建构下,将有效地提高音乐文化的针对性,为学生提供一种宏观导向,深层激发出音乐所含有的魅力。

民族音乐的融合为传统的声乐演唱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课堂上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其内部含有的文化、生活态度等将令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极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讲,音乐文化的异源融合,为不同类别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对于民族音乐来讲,其与教学的融合极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此外,民族音乐中含有的语言、旋律、文化等可作为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拓展形式,民族音乐相对于传统固定的音乐框架来讲,属于异源形式,当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民族音乐作为载体,对传统音乐进行不同层面的解析,可令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以文化为例,当本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于长时间生活在本源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来讲,将极大提高自身的视野,为新知识、新文化的产生打下基础。在民族音乐的融合下,学生与教师可从更多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赏析,然后对原有的音乐进行深入理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将自身的情感与对音乐的理解更好地释放到演唱中,以提高声乐演唱质量。

四、声乐演唱教学中民族音乐的应用

(一)依托于民族音乐特色建立多形态的声乐演唱教学体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音乐文化体系,与新时代音乐特性相比较,民族音乐的特色性、文化性是尤为突出的。声乐演唱教学中,以民族音乐元素为载体,将不同的音乐文化进行整合,可令学生感受到音乐多元化的魅力。从声乐演唱角度来看,学生不仅应有扎实的表演功底,还应对音乐作品形成深层次的认知,这样才可将自身的情感更好地融合到音乐演唱中,令演唱成为自身情感表达的载体。为此,在声乐课程教授中,应将传统的音乐作品与民族音乐进行融合,确保民族音乐的文化元素彰显出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表演与演唱过程中,凸显出民族音乐文化的符号功能。如《新康定情歌》《新龙船调》等作品,其都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底进行创作的。教师可对该类歌曲进行讲解,令学生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机理,并令学生了解到文化传承以及民族风俗在音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对于学生来讲,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二)课堂上增添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民族音乐与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的融合,可有效提供教学质量,为探寻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不仅应从民族音乐元素入手,还应通过相应的乐器设备搭载音乐文化传播平台,令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民族音乐中代表性的乐器有很多,且大多数具有传承价值,在当代技术、材料的支持下,乐器获得了更为优质演奏效果。例如马头琴、葫芦丝、芦笙、箜篌等乐器,此类乐器不仅是一种演奏载体,更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可能并不了解民族乐器所代表的文化与价值,因为其相对于文化起源与传承只是一个客体,并不能对乐器形成感同身受的认知。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乐器的起源及发展形式进行讲解,为学生营造音乐认知环境,在主观情感的引领下,逐步接受民族乐器。此外,声乐教学中,应加大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人文与专业共生的教育格局,令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以挣脱出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束缚,对音乐及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可将其融合到音乐演唱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三)依托于现代化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见解

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具有多元性,音乐中承载的文化令其具备一定的移植能力。在本源文化的影响下,初期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将形成一种主观的认知意识。然而在国际化音乐发展态势下,外来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的应用效果,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及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对固有的声乐演唱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改革,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掌握民族音乐内涵式解析的技能。互联网现代技术的应用,为民族音乐的教学融合提供了载体,依托于庞大的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建立以民族文化、民族生活为主的教学体系,学生经由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的预读,可对民族音乐形成初期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剖析民族音乐,令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中词汇、曲调之间的配合与本质含义,这样学生在日后的表演过程中,可将自身的情感自然过渡到演唱中,形成以自身为主体的文化宣扬,提高整体表演效果。

(四)加强宏观调控,为声乐教学工作提供资源化支持

与现代乐、流行乐相比,民族音乐则呈现出一定的小众化,这就造成民族音乐与声乐教学工作的融合,是建立在自有文化传播视域之下进行的,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元素与声乐元素的融合特性,可从宏观与微观对音乐融入的本质进行探析,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属性,建构出具有民族性特点的音乐文化传播氛围。为此,高校在进行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文化导入作为宏观调控机制,分析出不同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然后结合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分析出不同音乐场景在现有音乐结构中的音乐属性,进一步建构出多维度的音乐体系,确保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可对地区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进行导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融合,令整个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与针对性。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设定,可对学生形成思维导向,令学生从主观层面形成一种认可,然后通过等位迁移的学习机制,增强学生对音乐魅力的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加传统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以某一类民族特色音乐为载体,依据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这样便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对某一类知识进行学习时,不再以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对音乐内容进行解读,而是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文化融合机制为载体,对音乐本体进行情感层面的解读,以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教学改革中,要想突破原有的教育格局,教师及高校应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依托于声乐演唱专业的特性拓展教学范畴。同时,应以民族音乐为着眼点,向学生灌输音乐文化理念,提高学生对声乐的认知度,并令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以充分彰显我国民族音乐的价值属性,为高校声乐演唱教学工作的开展构建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声乐融合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融合》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