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欣飞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低速增长,并通过以创新为驱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收入上升、政策扶持、市场庞大等多种因素的支撑下高速发展,但由于部分旅游景区过分依赖旅游资源、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给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为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转变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特征,探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从而合理应对经济新常态带给我国旅游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发布的旅游产业《经济影响力报告》中指出,2019年中国旅游产业创造了8000万个就业岗位,占据中国总劳动人口的10.3%。旅游产业年度总产值为109425亿元,占2019年GDP的11.3%,且相比上一年增长率为9.3%,已经连续五年超过了GDP的总增长率,且在全球旅游产业总产值增长率的三倍以上。可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COVID-19解禁的复苏阶段,旅游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早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趋势。2011至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9.3%、7.7%、7.8%、7.3%,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科学旅游观、旅游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政策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且将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具体任务、负责单位和时间安排进行了明确规划,为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在经济发展环境与政策制度的影响下,我国旅游经济发生了以下几点转变:其一,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拉动性较强,能够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改善民生环境,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以排浪式消费为主,即消费缺乏或者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以一种消费为主导。当前,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游客的消费模式也愈发个性化,在某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景区往往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青睐,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避免同质化的发展方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建立特色旅游景区,赋予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旅游消费与营销模式的转变。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衍生出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多种新兴的旅游模式。丰富的旅游模式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上在网络社交媒体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新媒体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营销的重要渠道,通过游客好评、景区营销、博主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旅游景区的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营销能力。其三,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对消费的总体信心,旅游已经成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娱乐方式。大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更倾向于新奇的旅游产品和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处于转型发展的摸索阶段,产业发展重心从旅游景区向旅游产品及服务倾斜,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旅游产业总产值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国民GDP增长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2.9%。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同比增长3.3%。可以见得,我国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从单纯的观光需求转变为涵盖观光、度假、运动、体验等多种要素在内的旅游需求。从旅游消费方式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市场兼顾大众和小众旅游,且自驾游、探险游等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旅游消费趋势,并逐步进入旅游发展新常态阶段。
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衍生出了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营销方式,在“互联网+旅游”背景下,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毕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业态的出现,推动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三种营销模式:其一,景区营销与渠道营销相结合。景区营销是指旅游景区与旅行社合作开展的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划分营销区域,并通过派驻负责人的方式开展区域内的旅游营销工作,开发并推广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共赢。在新常态下,景区营销渠道需要与渠道营销相结合。例如,可以采取联合营销的方式,建立旅游景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关系,从而共享游客资源和旅游路线,避免景区间的无意义竞争。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能力,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景区的旅游资源,采取低成本的营销方式激活潜在消费者,实现旅游景区与消费者间的双向互动。其二,景区营销与游客营销相结合。旅游景区需要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营销模式,构建景区游客信息化系统,通过对游客数据及景区数据的分析,开发符合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通过提升游客对景区的口碑实现高效旅游营销。其三,景区营销与员工营销相结合。旅游企业需要通过规范化的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服务技能,为游客带来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改善游客旅游环境,并通过构建游客评价机制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通过对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不断创新,提升旅游景区质量与核心竞争力。
虽然新常态下的旅游产业仍然以吃、住、行、游、娱、购为核心,但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衍生出了多中心的旅游业态,使得旅游产业呈现出了新思路与新格局。例如,全域旅游业态要求旅游产业与政策法规、公共资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相结合,优化配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智慧旅游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通过对游客信息、旅游资源、旅游路线等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旅游规划进行及时调整。乡村旅游侧重于展示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乡土风情,不仅能够有效发展旅游经济,还能够为扶贫脱贫工作提供支持,属于偏向于度假休闲的旅游模式。毕业旅游具有周期性、集体性的特征,且毕业旅游消费数量大多集中于300-5000元,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体育旅游以体育项目为核心,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业态。文化旅游重视让游客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要求旅游景区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开发。
传统旅游景区更重视通过旅游资源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对旅游环境的认知。但在新常态下,旅游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长期受城市的束缚使得人们愈发向往自然,这就使得原生态的旅游环境往往更易于被游客所接受。为此,旅游景区需要打造具有环境系统性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于原生态环境的追求,且要协调旅游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确保自然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体系是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如果脱离市场经济的指导,必然令旅游经济产生断层现象。通过对出入境旅游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旅游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发展国际旅游线路能够扩大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并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方式拓宽旅游产业的营收能力,有效提高对国外游客与旅游资源的引入力度,实现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
新常态下,为满足游客休闲、购物、运动、生活等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旅游景区需要通过对自身资源禀赋与旅游市场整体动态的分析整理出游客的目标人群,并结合旅游消费的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旅游资源开发。同时,旅游产业需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度合作,通过获取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支持,实现碎片化旅游市场的整合和特殊建设,构建旅游大市场以提升旅游景区资源开发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需要将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体育、医疗、文化、金融等多个产业进行深入融合,构造区域性的综合新产能。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从产业自身做起,发展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并扩大旅游营销及服务力度,推动旅游景区的品牌化建设,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提振效应,另一方面需要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紧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点,赋予旅游产业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新的服务模式,从而构建“旅游+”的经济生态。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生物学中的生态群落概念,充分考虑空气、水质等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生态群落因素,通过对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革新构造旅游产业生态圈,建立新型旅游体验目标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统筹管理,利用旅游景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取代资源与市场的争夺,营造契合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良性循环产业生态圈,通过旅游产业生态圈建设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视阈下,我国国民旅游需求显著上升,呈现出多元化的旅游消费趋势。旅游营销模式也呈现出景区营销与渠道营销、游客营销、员工营销紧密结合的格局,加上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业态的兴起,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业态类型。为此,我国旅游产业亟须打造具有环境系统性的旅游产品,积极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做到资源和游客共享,根植于地方资源禀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旅游产业的生态圈建设,实现旅游经济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