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哲学探析

2021-12-28 14:54栗俊杰刘邦凡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2期
关键词:疾苦宁德逻辑

栗俊杰 刘邦凡

长期以来,解决贫困,让人们实现温饱,既是人类发展的重点问题,又是关系人类如何真正实现全体成长、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里从“逻辑哲学”的视角,探析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内涵。

一、新时代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结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一书,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概括为八个部分,不仅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博大精深的扶贫理论与方法,也系统解答了新时代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蕴含着严谨的结构逻辑。其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以行动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以实现人民全体脱贫作为扶贫工作的目标。

在第一部分,“决胜脱贫攻坚”是核心,“共享全面小康”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检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这个指标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也就没有真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几年时间,但还有3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实现脱贫,必须有攻坚魄力、决胜信心。

在第二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强化组织保证”是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经历深刻表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作用,是革命胜利与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在扶贫进入攻坚阶段,要取得绝对性的胜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强化党的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决胜脱贫攻坚。

在第三部分,“坚持精准方略”是核心,“提高脱贫实效”是关键。扶贫及其相关工作都有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4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对扶贫规律与扶贫逻辑有深刻的把握。针对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特点,他提出了精辟的理论与方法,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从概念、命题和推理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例如,他以脱贫有效、脱贫实效为关键点,不仅对“精准扶贫”内涵进行逻辑性的描述,而且对“精准扶贫”的外延进行逻辑性的界定。他对“精准扶贫”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可以直接作为具体方法来指导扶贫工作实践,科学有效指引我国扶贫工作。

在第四部分,“加大投入”是核心,“强化资金支持”是关键。中国的扶贫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政治问题。脱贫攻坚是国家政策,也是当下中国国家决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扶贫都要加大资金支持,都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在第五部分,“社会动员”是核心,“凝聚各方力量”是关键。贫穷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扶贫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不仅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而且要动员贫困群众积极脱贫。要调动各方力量,强化社会合力,把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对接和精准发力。

在第六部分,“从严要求”是核心,“真抓实干”是关键。这是因为扶贫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扶贫工作者必须对自己、对工作从严,必须以真抓实干为底线思维。否则,决胜脱贫攻坚就很难完全实现。

在第七部分,“群众主体”是核心,“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扶贫靠外力,脱贫靠内力。精准扶贫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精准脱贫,精准脱贫的主体就是贫困群众。只有把扶贫的主体引向群众,把脱贫的主体引向群众,才能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第八部分,“消除贫困”是核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键。扶贫和脱贫的本质就是消除贫困。人类都处在同一个星球,都有资格共享资源禀赋。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关键节点。

二、新时代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价值逻辑。扶贫工作既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实际行动。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系列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的初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继承与弘扬。近代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就是为了中华民族摆脱苦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与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孜孜以求、前赴后继,把人民的幸福和解决人民的温饱作为初心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早在瑞金时期,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和温饱。毛泽东同志在当时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刊《斗争》《红色中华》和红军总政治部的《红星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在延安时期,伍家婆姨事件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都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疾苦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温饱问题解决的价值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关心人民疾苦作为执政的重要工作,而且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扶贫的理论与政策,大力地推进了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都把解决我国人民温饱、实现全体人民脱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有效推动了我国7.5亿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了老一代共产党人高度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而且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扶贫工作进行了创新发展,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在知青时期,在7年的陕北“插队”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了我国人民的疾苦、农村的贫穷、农业的艰难,这使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了解国情、贴近人民、关心人民冷暖的共产党人。当时,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带领人民群众为摆脱贫困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尝试。为了有效而尽快改变梁家河村的贫穷面貌,他始终与人民干在一起,组织带领全村群众做了大量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工作。他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修建道路、打淤地坝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开办铁业社、建代销点等发展村社企业方面;在发展沼气、打大口井等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真抓实干、竭力苦干,初步让梁家河村村民们切身感受和体验到了生活的改善、生产的发展和环境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无数次访贫问苦,广泛开展调研,实事求是地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扶贫举措,使得正定在短期内实现了脱贫,推进了正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福建宁德任职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仅走遍了宁德所有县区,进行了全面的扶贫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而且将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出开创性的扶贫观点与实施方法,有力地推进了宁德的扶贫工作,扭转了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为宁德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工作期间,也一直把关心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作为他工作的基本原则。他每到一个地方考察工作、指导工作,首先就是访贫问苦,总是把扶贫工作、关心人民疾苦放在心上。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充分反映了他心系人民疾苦的价值追求。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系列重要论述的落脚点,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则。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的发言中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中心主题,也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关心人民疾苦的初心。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振兴梦,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也就没有中国梦的真正实现。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好证明。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三、新时代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4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总是千言万语话扶贫、千方百计谋脱贫、千山万水访贫困、千辛万苦挖贫根。以实干行动为中心,以创新方法为指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系列重要论述实践逻辑的鲜明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工作实践逻辑体现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多年来,他对农业发展、对农民疾苦、对农村贫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亲力亲为地开展扶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提出系统的扶贫理论和科学有效的扶贫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10月,他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他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以指导扶贫工作开展。1975年,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就把扶贫工作当作核心工作来抓,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对梁家河大队实际情况的研判,他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方法举措,让村民生活状况初步得到改善。1982年,他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后,高度重视全县的扶贫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摘掉了正定的“高产穷县”帽子,走上了新型发展的道路。

他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之后,不仅走遍了宁德地区所辖的县,对宁德地区的贫困实情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对宁德地区的扶贫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明确指出,扶贫工作要注意消除“贫困观念”、要大力提倡“先飞”意识。他还指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扶贫工作要注意和把握宁德地区特有的“山海经”;扶贫工作要主动实现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扶贫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作用,在扶贫工作中要把建立过硬的农村党支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他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一系列扶贫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疾苦宁德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