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笔者参加了2020年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在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并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命题人或许是基于对潜在立意范围限制的考虑,还提供了一则鲍叔举荐管仲,让其助力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拓展材料。应该说命题人是有体恤、有讲究的:体恤在于学生即使对鲍叔等人不太熟悉,看完材料也会有所感悟;讲究在于命题人设置了至少5个任务(班内读书会情境设置,分享人角色定位,作文内容和作文形式限制,其他一般性要求),考生必须完成这些任务要求。
下面笔者先从三篇优秀作文谈起,分别是《鲍叔,国士无双》《大者风范,大国气度》《以宽容胸怀,持识人慧眼,展宏伟之业》。
第一篇作文的开篇是“我发言的题目是《鲍叔,国士无双》。我欣赏管仲不费车卒使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才华和能力,也欣赏小白不计旧怨重用管仲的知人善任,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的国士风范”。接着,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鲍叔拥有容人的襟怀;鲍叔具有赏识的眼光;鲍叔忠君爱国。文章开篇明题,分点阐述,层次清晰。
第二篇作文《大者风范,大国气度》,考生在入题之后,从这几个方面谈对齐桓公的感受和思考:智慧是齐桓公的本色;听人言、可入谏是齐桓公的格局;不计前嫌是齐桓公的大者风范。在结尾处,作者结合生活实际对观点进行深化:“我欣赏齐桓公的智慧、格局与心性,这正是中国的风范。在新冠病毒肆虐伤害人类之际,我国不计代价帮助疫情中水深火热的国家,致力于关怀人类共同命运,这是中国的传承,大国的风范。”结尾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与国际社会,文章大气磅礴。
第三篇作文《以宽容胸怀,持识人慧眼,展宏伟之业》中写到,“最令我感动的是临危智逃的公子小白,是知人善任的齐桓公。宽容胸怀是兼容并蓄的豪迈,是有容乃大的伟岸,是不计私利以国家为重的无私。知人善任是慧眼识才的智慧,是胸怀天下的气度,是善用贤士的精明”。其语言丰满,句式灵活,考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这三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贴合题目要求,贴近主旨立意,分论点的设置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专家组认为这三位考生对鲍叔、齐桓公的思考深刻、认识全面、评论准确,因此定为54分起评。
进入“正评”不久,笔者又转入“三评”,阅卷难度增大不少,但收获也不少。笔者综观自己批阅的3 000多份作文,发现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套作现象严重,脱离作文材料
作文要求很明确,选择一个人物谈感受,但一些考生通篇写的都是疫情,都是钟南山、李兰娟,却没有鲍叔、管仲和齐桓公。姑且认为考生将他们的精神品质深嵌于文内,比如:如果提到奉献担当,可以认为是跟鲍叔有关,不算跑题;如果提到才华能力,可以认为是跟管仲有关,不算跑题。但如此一来,考生也与高分无缘了。细思原因,考生写作出现套作现象跟平时的备考训练不无关系,极致的刻板训练让考生忘却了任务驱动,失去了辩证思考的能力。
考生的套作行为还表现在:写的不是发言稿,角色定位不准确,文章未体现“读书会”这一情境,扩写故事时缺少感受思考,评论人物时只从单一人物出发等。
2.思考能力不足,没有全面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
选择从管仲入手写作的考生不多,即使有也乏善可陈。选择从鲍叔入手写作的考生偏多,知己识人,慧眼识才,主动让贤,甘居人下,舍己为国,无私奉献,鲍叔之德千古传颂。选择从齐桓公入手写作的考生数量占中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作文,齐桓公胸怀宽广,行稳致远,胸有沟壑,海纳百川,知人善任,开创霸业,等等。该作文材料立意广泛,稍作思考便可找到立意点。但仍有考生不愿思考,或抄袭命题材料或用“诚信”“合作”“友谊”“机遇”“选择”等话题牵强附会。还有很多考生择其一点广而论之,虽深刻却不够全面,与优秀作文还是有差距。
如何解决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关键。对此,笔者提出三个建议。
面对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310个字的材料和要求,有的考生不得要领,连最基本的任务都没有完成。可见,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欠缺的,不明就里就草率作文,结果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在语文实践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和材料,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以本次高考作文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全面观照。以鲍叔为例,从他对待管仲的方式可以看出其其知人识人的一面,从他对待齐桓公可以看出其忠诚无私的一面,从对待自己可以看出其知己(了解自己)淡泊的一面。如此分析,让学生在面对一些议题、材料时,试着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索。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语文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好课文。语文教学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情境、创设活动,调动学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比如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准备发言稿,让学生为一次大型活动写主持词,代表某部门给抗疫或抗洪英雄写一封感谢信等,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充分思考,尽情表达。如果学生有过这样的语文学习,那面对如2020年全国卷Ⅰ这样的作文题目,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如果学生在思考中得不到愉悦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疲于思考。教师可以从学生懒于思考入手,解决学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读书会上多鼓励不愿表达的学生参与,即使效果不完美也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期待他们下一次的分享展示。适时给学生登台亮相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当他们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和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时,他们就会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培养和提升,那就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让学生从浅层判断进入深度思考,从片面认识走向全面思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范文】
天下至德,唯谦唯忠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本次读书会上,我们谈到了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化干戈为玉帛,最终齐桓公在二人精诚合作、倾力扶持下九合诸侯的故事,他们的才华和德行,无不令我心生敬佩。(首句概括材料,明确情境)但比起不计前嫌的齐桓公和足智多谋的管仲,我更仰慕退位让贤、不求功名的鲍叔,深知天下至德,唯谦唯忠。(首段结合材料精准抓住了三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一个转折句简明扼要,明确论点)
(接下来的三段都在段首句提出分论点,句式整齐,一目了然,且思考深刻,认识全面)谦让之礼,立人之根本也。鲍叔在齐桓公重用管仲后甘居其下,不可不谓谦逊至极,如此气度、胸襟,当真令人自叹“弗如远甚”。中华文明发展至今,谦虚已刻进我们的心田,谦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古有鲍叔退位让贤,今有张富清深埋功名,不事张扬。事实证明,谦逊之礼流传千年,从未断绝,只是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些浮华声名蒙了双眼。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谦虚美德,值得世代传承,世代歌颂。(提出论点之后结合材料又联系当下,古今例证简短恰当,思维转换流畅自如)
知人勇荐,立业之关键也。鲍叔知晓管仲的雄才大略,急向齐桓公推荐,这才让齐桓公重用管仲进而成就霸业。面对此举,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我想说,“知人勇荐为立业之关键也”。正如当下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关卡,只有将敢为有为的脱贫攻坚干部放到最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决胜小康。爱惜人才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方能成就千秋大业。(事例紧贴当下热点,从“知人”视角把握时代脉搏)
为国为公,立国之大计也。鲍叔面对齐桓公一统天下后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无上权力与无尽财富,选择了放弃,只因他一心为国,不求私利。忆昔,诸葛亮心怀社稷、字字泣血的《出师表》仍在眼前;视今,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选择归国的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宣告尤回响在耳边。中国总是被这些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没错,中国便是有这些勇于抛弃私利之人的托举,才能屹立不倒。这是人民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古今例证,有理有据,点到为止,议论抒情兼备,情感真挚)
岁月如流,时节不居。同学们,如何在时代坐标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而鲍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天下至德,唯谦唯忠。(结尾再次点题,干脆利落,简洁有力)
谢谢大家!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胜在立意精准、结构清晰、语言简洁、论证有力、认识全面而深刻,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优秀作文。具体而言,首先,考生完成了题目要求的所有驱动任务;其次,无论在语言、结构还是内容方面都体现了高中生写作中特有的思维。也许有人会说此文章语言表达一般,结构上也有套模板之嫌,但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考场上华而不实的文章并不少见,但语言表达贵在于朴素之中体现思想,于自然之中流露真情,做到了朴素自然文章才会有文采。另外,考场议论文本就有“法式”可循,精准立意下灵活调动语言和素材来充实结构,也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