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对18个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进行阐释,由此引发了学界对“学习任务群”概念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热烈讨论。然而,学界目前的讨论绝大多数是在教学实践层面,至于在学习任务群指导下的高考语文试题会出现哪些变化,这方面的讨论仍不够深入。
在陆志平先生主编的《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指南》一书的附录中,有两套《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这两套试卷得到了新课标研制和修订组的各位专家、教改前沿的同行的高度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称赞这本书“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和语文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待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引领语文教学的变革”,方智范先生评价这本书“对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目标贡献甚大”。书中对高考语文试题的变革提出了很多大胆且有建设意义的构想,然而对试题编制的启示总结得尚不全面。笔者拟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1.重视考查课内小说
长久以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不考课内小说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在考试仍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并不注重课内小说教学。然而,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更加强调对课内小说知识的理解。
【例1】《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下列人物行为与之最相似的一项是
( )
A.征辽国、讨方腊之后,梁山好汉十去六七,宋江也被毒死。
B.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但自己却感染了肺炎死去。
C.鲁侍萍第二次来到周家,周朴园害怕事情暴露,决定给鲁侍萍一张支票。
D.玛蒂尔德用了十年的时间,还清了所有的债务,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项链是假的。
本题通过俗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将《水浒传》《最后的常春藤叶》《雷雨》《项链》这四部作品中人物的结局勾连起来,既考查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又和俗语相应,上升到文化共性认识的层面。
2.重视时代语境下知识的迁移运用
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小说、戏剧、散文、文言文,其中都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体现得却并不明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编制时应注重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
【例2】如果《品质》中的格斯拉弟弟遇到马云,马云给其以下建议,他最有可能接受的一项是
( )
A.与其他人合作,在淘宝上开网店扩大经营,分得自己想要的利润。
B.顺应消费者的需求,改变做鞋的理念,让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
C.两兄弟各自分工,格斯拉负责做好鞋,让哥哥负责做好服务。
D.给店铺打广告,更多的做好产品推销。
【例3】如果我们今天把下列古人请来担任某些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大众,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 )
A.请烛之武担任中美贸易摩擦谈判代表。
B.请施耐庵担任刑法修订专家组组长。
C.请庄子担任自然生态保护顾问。
D.请孟子担任农民养老保险设计与论证小组首席专家。
例2将《品质》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升华到经营理念的层面,引入现代企业家马云,使试题既具有时代性,又考查了学生的迁移能力,颇为新颖。例3更是视野开阔,将《左传》《水浒传》《庄子》《孟子》的人物形象或作者形象化为今用,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作者和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3.重视古今文学观念的会通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长期割裂。除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外,其他板块几乎不出现古代文学内容。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这种情况或将发生改变,在试题编制方面或许会出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会通的局面。
【例4】余光中在《青青边愁》中说:“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假设我们要写一段话表达对余光中这句话的认可,下列不适合作为论证辅助材料的一项是
(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B.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高行健《文学的理由》)
C.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D.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文学不朽的观念和文学价值的崇高,是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经典共同高举的旗帜。岁月流逝,但文学是永恒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一环就是“拓展文化视野”。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强调的都是培养贯通古今视野的必要性。
4.重视名著阅读
把名著纳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范畴,历来为《课程标准》所提倡,但是除了部分省市之外,大部分省市的语文课堂对名著教学都没有足够重视,这就造成了高中生名著阅读的匮乏。《课程标准》将“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放在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充分说明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例5】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借助沟通的技巧让对方对自己有个好印象,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的表现:
(王熙凤)携着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下列情形中,说话者采用了与例句类似说话技巧的一项是
( )
A.黛玉初到贾府,老太君第一次问黛玉读了何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于是等宝玉来见时,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红楼梦》)
B.贾母设宴大观园,刘姥姥要“哄老太太开个心”,就听凭凤姐、鸳鸯的作弄,在开宴之初,高声唱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这是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意思是吃起东西来像母猪贪食那样头也不抬。(《红楼梦》)
C.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D.红拂投奔李靖时对李靖说:“妾侍杨司空已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虬髯客传》)
【例6】《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中国四大名著,我们今天谈论小说,往往认为小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虚构性文体,因此,就题材来源来说,文学史家一直把《红楼梦》当作真正的小说,认为其他三部还不算真正的文人小说。你能从鲁迅的文段中获得这样说的依据吗?
笔者认为,新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同以往对情节的记忆和复述有所不同,或将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增加更多开放性试题。既符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又符合《课程标准》提倡的“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5.重视对社会热点的评论
写作是语文试卷中的重点板块,但是现在高考语文写作试题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当下的社会问题,缺少“接地气”的写作导向,这就与《课程标准》“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要求有背离之处。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写作,在自主性上就略有不足,也无法体现《课程标准》“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高考语文写作试题或将更加重视考生自主地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这样的变革也更符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例7】2018年高考结束后,一位录取到北京大学的女生王心怡,写了一篇《感谢贫穷》,文中写道……
观察各种评论,对于是否该感谢贫穷,分歧非常大,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议论的对象不同最终造成了这样的分歧。请在下列情境中任选一个,以书信的格式和口吻,用不低于800字的篇幅对此事发表评论或看法。
……
北大女孩感谢贫穷,引来网络的热议,网友对此持不同看法。这样的考题需要学生对各个观点进行甄别评价之后,再进行判断,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很大考验,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形成观点的能力,也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要求。
6.重视试题的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
高考语文试题的开放性比较小,绝大多数试题答案都比较单一,但是从陆志平先生主编的这两套《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的题型来看,开放性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例8】《怨旷思惟歌》中的昭君与《汉宫秋》里的昭君,你更喜欢哪一个,表明你的观点并作阐述,100字左右。
【例9】假设王昭君出塞时匆忙,未及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告别,到达匈奴生活安定后,她写了一封家书给父母或兄弟姐妹,想想她会写什么,试还原这封信,不少于400字。
【例10】据说大青山一带有很多昭君墓,都称为青冢,徒有其石而无碑文,请你撰写一则墓志铭,不超过100字。作为撰写者,在墓志铭的最后要加一落款用来表明身份,你可以假设自己是任何人,如:元帝、李白、匈奴民众、昭君儿孙、今之浏览者、当今某文化名人……
《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语文试题也应该增加开放性,鼓励学生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来编制试题
学习任务群要求“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核心素养侧重“思维发展与提升”,贯串《课程标准》始终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试题编制或将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
《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二)》就是由“测试情境与任务”“测试材料”“测试试题”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别对应的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整套试卷都是以“昭君出塞”这一故事为中心。
测试情境与任务
某校阅览室的墙壁需要悬挂两组女性文学人物形象,依据一定标准的讨论,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但在两组方案中都出现了王昭君,同学间产生了分歧,似乎各自都有理由。这两组人物形象是:
A.祥林嫂(《祝福》),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琵琶女(《琵琶行》),王昭君(?)
B.玛蒂尔德(《项链》),“氓”的妻子“卫女”(《氓》),崔莺莺(《西厢记》),王昭君(?)
如果请你拿主意,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说出你自己的结论依据。
测试材料
【甲】《汉书·匈奴列传》中的王昭君故事
【乙】马致远《汉宫秋》
【丙】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
测试试题
(1)依据目前A组和B组的人物构成,请你推测之前分组的标准是什么。
(2)研读杜甫王安石的诗,两诗中的昭君形象有何共同点?诗人刻画昭君形象的着笔点有何区别?
(3)以下文本都有把王昭君嫁于匈奴看作昭君个人命运悲剧的倾向,除了作为起因的匈奴求亲之外,这些文本分别把责任推在了谁的身上?
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②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③《怨旷思惟歌》
(4)请自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旦”“外”“云”“科”等杂剧知识,然后完成下列任务。
(5)研读《怨旷思惟歌》,完成下列任务。
(6)研讨《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完成下列任务。
(7)回到最初的“任务”,你的意见是把王昭君归入A组还是B组,在人物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作品的名称,并阐述这样归类的理由。
试题的编制有一个中心任务,即“如果请你拿主意,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说出你自己的结论依据”。围绕这个中心任务,针对具体的测试材料,又有各种类型的小任务,比如“请自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旦’‘外’‘云’‘科’等杂剧知识,然后完成下列任务”“研读《怨旷思惟歌》,完成下列任务”“研讨《王昭君高歌欢乐颂》完成下列任务”。解决这些小任务之后,又回归到中心任务:“回到最初的‘任务’,你的意见是把王昭君归入A组还是B组,在人物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作品名称,并阐述这样归类的理由。”以这种形式来编制试题,就会形成“提出中心任务—解决小任务—回到中心任务”的任务群,所有试题都围绕“昭君出塞”来展开,以任务群为导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注重古诗文默写的情境性、时代性、关联性、趣味性
名篇名句默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板块,也是和课内知识联系最为紧密的板块。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默写题的形式比较陈旧,一是给出上(下)句,写出下(上)句;二是结合简易的语境进行理解性默写,难度都不高。《课程标准》提倡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任务群指导下,古诗文默写题的难度将会大大提升,更加侧重情境性、时代性;试题之间相对独立的格局可能会被打破,增加内在关联性,更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同时提升趣味性。
【例11】假设陶渊明、杜甫、王维、李白、屈原、白居易等都是微信好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当天,发一个朋友圈,其他人应和或跟评,试就以下情境,猜测他们各自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表达。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雨了……
王维:这时节,来点雨,那就是天然氧吧,“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________,________”,这是上天赐予我等的无穷宝藏,好好享受吧。
杜甫@王维:唉,一样的秋,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这夔州地界却是“________,________”。
李白@杜甫:老弟,你又想长安了吧,何苦跟那些人混,“________,________”。
屈原:“________,________”,我理解小杜的愁眉苦脸不只是为他自己,百姓生活艰难啊。
白居易@屈原@杜甫:你俩没见过面吧,倒是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类型的古诗文默写,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增强思维性。这种形式的试题有别于机械式的记忆默写,而是需要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才能作答,这体现了《课程标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二是增强关联性。打破了以往默写题各句之间相对独立的情况,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
三是增强情境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古代诗文内容的理解。
四是增强时代性。将古代人物现代化,以交友对话的形式,用“微信朋友圈”“聊天”的方式,拉近考生与古代人物之间的距离。
3.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的现代文阅读
以往的高考语文试题的文本阅读很少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课程标准》要求“跨文本阅读”“跨媒介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的阅读特点,紧跟时代发展,意在拓宽学生阅读范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学习任务群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强调必须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例12】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5,16题。
【甲】(节选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乙】(节选自百度百科《蚂蚁死亡旋涡》)
16.综合阅读【甲】【乙】两文,以“我们不需要被设置的生活”为中心写一个语段,要求用到“个体”与“群体”这一组概念,并用到【甲】文中的“特立独行的猪”和【乙】文中的“蚂蚁死亡旋涡”这两个名称及其含义。要求120~160字。
【例13】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7~21题。
【甲】选自《庄子·让王》
【乙】节选自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21.如果把贫穷也看成是一种苦难,【甲】文赞美甘于贫穷、不以为意的原宪,而【乙】文在批驳赞美苦难,他们是否矛盾?请做出分析。
例12通过【甲】【乙】两个语段的综合,既要求“写一个语段”,又要求辨析“两个名称及其含义”,符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例13则更侧重考查学生综合材料形成观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