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历史纵横”栏目学习策略例谈

2021-12-28 13:16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务员概念历史

安徽 盛 刚

部编版教材“历史纵横”栏目,主要从时空视角对正文内容进行了拓展,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了课文中的关键概念,意在引导学生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理解历史,进而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科学引导学生理解“纵”的深意,进而突破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明晰“横”的意蕴,以便从中西对比的视角强化对历史现象更深层次的认知呢?笔者以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 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以下简称“该课”)三个“历史纵横”栏目为例,提炼出具有相通性的关键词如“公务员”“等级制”“干部”等,分别从纵向梳理“析”概念、横向对比“明”交融和纵横联系“导”现实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理解。

一、纵向梳理“析”概念

历史概念是客观历史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历史事实的抽象与概括。它不仅是史学理论形成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因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历史概念、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鉴此,概念教学的效果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该课第一个“历史纵横”栏目的标题为本课关键概念“民国时期的文官、公务员等级制”,该栏目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通读该栏目文本信息,我们可以初步明确“民国时期”是我国“文官制度”向“公务员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1933 年制定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颁行后,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基本成型。它将公务员分为“四等三十七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官僚制度的等级性特征。阎步克指出,我国古代官阶制的演化,可以划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周代的爵命之制,公、卿、大夫、士的爵级构成了“品位分等”制度,并对应着周代贵族政治;第二阶段是秦汉禄秩等级,禄秩等级是依附于职位的,若无职位则官僚个人无品级可言,这是一种“职位分等”安排,适合于当时帝国“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这时的官阶制充分“品位化”,其标志就是中正品、散官和军阶的出现,对应着中古士族政治和北朝的部落贵族政治;第四阶段是唐宋阶官制,学者也称为“阶职分立制”,这虽属于品位分等性质,但已回归于官僚政治范畴之内了;第五是明清时代,阶官制明显衰落,各种待遇都向职位靠拢,相应地可以看到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和官僚特权的削减。据此,我们可以发现近代公务员制度中“等级制”的历史继承性基因。

文献阅读和教学转化是加深对关键概念理解的必由之路和主要归宿。历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检索、悉心阅读核心文献,还要指导学生提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以增进对相关历史概念及发展脉络的理解,教师更要从课程、模块和单元的视角精心选取并科学地结合阅读成果,设计出适当、合理的问题以突破教学重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选择性必修1 模块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而“民国时期的文官、公务员等级制”作为本课第2子目“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辅助性栏目的内容,意在突出我国官僚制度的“等级制”这一基本特征,教师既要基于教学目标梳理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与晚清选官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又要将这一制度特征置于单元教学的理念中,考查其与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之间的联系。鉴于此,笔者在运用教材第39 页“史料阅读”栏目“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在突出晚清教育改革的“承上启下”地位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集学术性、权威性和综述性于一体的阅读材料,再引导学生从“历时性”的视角加深对该子目内容的理解。

【教学示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观我国古代官阶制的演变,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周代的爵命之制,公、卿、大夫、士的爵级构成了“品位分等”制度;二是秦汉禄秩等级,是一种“职位分等”安排,适合于当时帝国“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三是魏晋南北朝,这时的官阶制充分“品位化”;四是唐宋阶官制,虽依然是品位分等性质的,但已回归于官僚政治范畴之内了;五是明清时代,阶官制明显衰落,各种待遇都向职位靠拢,相应地我们看到了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和官僚特权的惨遭削减。

——摘编自阎步克《“品位”和“职位”:考察官僚等级制的新视角》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39 页“史料阅读”和40 页“历史纵横”栏目内容,概括我国官员选拔制度演变历程中的恒定性因素。

该教学片段所举问题意在引发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历程,从选用的阎步克先生著作中的综述性素材,概览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品位”与“职位”问题,综合袁世凯等教育改革奏折中的内容,明确晚清教育改革对官员选拔制度演变的推动作用,进而理解民国时期文官、公务员制度是秉承其历史继承性中的“等级制”因素的必然结果,这样教学设计是突破本课学习重点的关键,也是达成学科课程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纵向梳理关键概念需要从概念的基本特征和概念本身所反映的历史叙述主体出发,通过系统阅读,精选史料摘录并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深化历史认知,明晰历史知识继承性的基本要义。

二、横向对比“明”交融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指从共时性视角对比不同地域间相同或相似历史叙述主题的异同,在求同存异中明晰文明交融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内涵。该课第二个“历史纵横”栏目的主题为“干部”,据材料可知:“干部”为专有名词,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时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政治制度的相关人员的特定称谓,可以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制度。那么,西方国家政治体系是否存在“干部”一词?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建设干部队伍的呢?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与西方政治体系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融性呢?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西方国家政治体系中,并无“干部”这一称谓,干部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毛泽东曾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也鲜明地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中央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所谓“关键在人”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严格规范干部选拔标准、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不断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推动人事制度法治化,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认真总结分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对继续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横向对比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同时,要选取合适的材料,设计适切的问题,引领学生在认清中西方政治文明差异性的基础上,明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要义,并善于在对比中增进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素养。

【教学示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府领导人产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制度差异。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在政府领导人产生方式上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系统的培训制度,由执政党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干部的培养、挑选和选任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候选人产生制度,以及坚持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相结合的选任制度。

——摘编自李景治《中国政府领导人产生方式的制度优势——中西比较的视野》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政府领导人”的具体所指,以及产生方式、管理原则和培训制度等,从而明确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优势。如中国政府领导人,主要是“指在各有关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中居于治国理政的领导职位,承担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主要职能的人员”;其产生方式为“选拔制”,即在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协商民主和票决民主相结合,经全国或地方人大履行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的政府领导人;在管理和培训上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系统的培训制度,由执政党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干部的培养、挑选和选任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候选人产生制度,以及坚持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相结合的选任制度。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国情及制度的渐进性角度加深对“我国有关政府领导人产生方式的制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历史认知。

基于关键概念的合理性横向对比,既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明的多样性与交融性特征,又能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涵育寓于对比式的追问之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次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学习习惯。

三、纵横联系“导”现实

基于前文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没有纯粹的“纵比”与“横比”,纵横联系才是突破关键概念的有效路径。该课第三个“历史纵横”栏目的主题为关键概念“公务员”,栏目内容如下: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通过阅读栏目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公务员”的基本职能、从业范畴和工资待遇等基本状况。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现实语境意义的历史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公务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引导学生从“历时性”的视角全面解析这一概念。现代公务员制度究竟源自何时何地呢?陈振明教授在《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一文中指出,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是从19 世纪中后期开始,为适应西方工业化时代政府管理的实践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构成20 世纪西方各国的公共行政管理以及官僚体制的基石。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的文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于信息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政府管理实践的需要。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以来,西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作为官僚体制支柱的文官制度成为了改革的焦点。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脚步,我国开始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由此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源自近代西方国家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文官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我国国情的重要干部人事制度。那么,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到底发端于何时何地呢?通过追根溯源,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在当时世界上最完备、最庞大的官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吏治和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延续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是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1905 年,清政府废止了科举制,促使我国的教育制度走向近代化,考试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到20 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克服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种种弊端,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开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并于1993 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 年正式形成,2006 年1 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面对全球范围的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潮流,如何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推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便成了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教学示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没有公开就很难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很难择优,因此要在竞争中去选人和用人。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比较中研究,在借鉴中提高。

——摘编自江峰《发扬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问题:阅读材料并查阅相关资料,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如何创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四个创新点:一是“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二是“引进了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三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对关键概念的纵横联系式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明确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意蕴,意会历史“继承性”与“交融性”的基本要义,在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上,隐喻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涵育,尤其是当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理性思考,是将历史学习导向现实思考的有效切入口,这既能密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又能增进学生的历史智慧。

部编版教材“历史纵横”栏目,以简约、通俗的文字服务于教材关键概念的解读与分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理解历史的“继承性”和“交融性”特征提供了便捷的路径。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在纵向梳理中明晰历史主体的形成历程和基本特征,准确辨析关键概念,又要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中明确历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科学把握关键概念,更要指导学生纵横联系地通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性特征,理性认识关键概念的现实意义,养成以自主“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习惯,将“用教材学”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公务员概念历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篮球公务员
新历史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