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观重塑研究

2021-12-28 12:04李馨雨
关键词:劳动价值时代

李馨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新问题及新情况。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破解新时代所提出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新时代劳动观是启迪社会大众肩负社会主义建设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抓手,是继承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强化劳动教育的形式传承和发展新时代劳动观,使其深入社会群众和青年学生的心中,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背景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社会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传统的作坊类企业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通过产业升级和资源配置的方式,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宏观层面上,国际竞争日渐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将世界工厂转变为“中国创造”,能够有效地转变我国的劳动模式,探寻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创新劳动与创造劳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此外,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高劳动强度的生产方式难以形成满意的经济收益,现代企业和政府机关不得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或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方式。这便为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背景

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导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受到影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矛盾日渐明显,主要表现为劳动强度和薪资比例、工资拖欠、不规范用工等层面上。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难以及时、有效、合理保障劳动者或实习生合法权益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新时代劳动观揭示了“劳动造就历史”和“劳动创造民族”的内涵,鲜明地指出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新时代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能够切实缓解新时代各类社会矛盾。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动观形成于我国复杂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思想观念,能够切实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使其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和义务。而在哲学层面上,新时代劳动观又拥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内涵,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依据和抓手。

(一)本体价值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由此表明,劳动是以人的本质为基础的,深入阐述了劳动所拥有的基本价值,使劳动与人类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出劳动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新时代劳动观深入地阐述社会的生成和存在的前提是劳动,只有通过劳动,社会才会得到发展,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只有劳动,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呈现,才能够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劳动的本体价值就是推动人类个体、社会及民族的发展。

(二)审美意义

首先,劳动是人类创造美、感受美的过程,是拥有审美意蕴的社会活动,能够彰显出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并且拥有美丽性、伟大性、崇高性、光荣性等特征。美丽、伟大、崇高属于典型的审美要素,是人类概括和阐述“美”的语汇,能够从道德、社会等层面,体现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美学意蕴。例如,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会将个体的“知情意”完整地投射到劳动对象中,并从劳动成果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获得喜悦和快乐。其次,劳动是自我的确认。自我确认主要指自我价值的感知与体验,指劳动者与社会活动的互动与沟通。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劳动观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思想和基础理论上,是在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的支持下所形成的思想理念。该理念间接地阐述了社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与劳动的关系,鲜明地揭示出,只有劳动成果获得社会认同时,社会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及成就感才能够得到提升。因此,劳动是自我价值确认的重要媒介,是满足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

(三)规范意义

新时代劳动观拥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诉求与时代发展要求,规范和指引劳动者创造劳动产品,开展劳动活动。并通过“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爱岗敬业”等劳动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使劳动者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基本需求,能够投身于基层岗位,能够以创新的理念探寻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起点与新方向,使劳动者能够朝着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建设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和前进。此外,新时代劳动观又拥有理想规范、道德规范、政治规范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从劳动者的实际出发,规范劳动者的品行、思想,使劳动者更好地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开展各类社会活动。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率先提出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培养的要求中,指明了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想切实落实劳动观,推进劳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就需要找准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以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为抓手,规范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机制,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一)价值导向

为落实并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改进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应正确理解劳动观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将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的立足点,深化理解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明确劳动是实践与付出的过程,是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要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劳动观的审美价值、本体价值的角度出发,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创造热情和劳动创造意识。首先,应从劳动观形成背景出发,探析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将劳动教育作为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抓手,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劳动有全新的感知,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从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及价值意识。其次,从新时代劳动观的审美意蕴出发,塑造学生的品格、言行、思想及意识,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道德上、素养上、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及艰苦卓绝的品格。因此,在价值导向上,学校应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思想引领,使劳动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准则。

(二)实践逻辑

认知是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才能够积极地投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诉求,探析知识的本质,提高高校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在劳动教育层面,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是学校引领大学生认同劳动价值、了解劳动内涵的抓手,只有明确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逻辑内涵,才能架构出劳动教育的逻辑脉络,使教师能够根据该脉络更好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是情感认同。情感认同主要指学生对劳动的依赖、认可及理解,通常体现在学生诉求的满足和实现上。对此,学校应明确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点,确定学生的职业需求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增强实践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对劳动价值有更深层、更好的、更完整的体验。譬如,让学生感受、体验、关照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此外,也可通过创新创业、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尊重劳动、追求劳动的意识。此外,还需要注重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营造,通过讲座、论坛、活动等方式,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及风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其次是行为认同。行为认同主要指学生在行为上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使劳动情感认同真正转变为劳动的行为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劳动价值转变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通过行为认同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

(三)落实机制

以价值导向渗透教育,以逻辑实践明确劳动教育中的基本目标、形式及内容。然而要想切实融入劳动观,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还需要从教育机制的角度出发,注重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使劳动教育真正地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劳动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教学工作者能够重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其次,以学生本位思想为抓手,创新并优化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及体系。譬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及特点,将远程在线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取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并在此基础上,将生活情景与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校园文化中形成健康习惯、勤俭理念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最后,要在理论教育中,将劳动观的价值意蕴渗透给学生,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劳动素养、劳动意识。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指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理论依据及教育内涵,也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塑造学生指明了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职业教育中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观能够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应以价值导向、逻辑实践和落实机制为抓手,细化劳动教育的内容,提升劳动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