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荣
(曹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菏泽 274400)
农业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根基产业,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国民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农业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种植的科学性,并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种植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大多使用化学方法来进行病虫害防治,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有着几乎不可逆的危害,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更加健康环保的绿色生产。
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是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种子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种子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农作物的质量。因此,种植人员在进行品种选择时,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品种,如温度较低的地区不适合种植生长周期长的农作物、降水量少的地区应该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农作物等。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土地条件优越,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在确定农作物的品种后,种植人员需要仔细挑选种子,将霉变、畸形、破损的种子剔除,确保种子颗粒饱满、色泽鲜艳,高质量的种子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上限。在选种结束后,需要进行晒种、浸种、拌种等处理,这种预先处理能够有效激发种子的活力,并杀死种子中可能存在的病虫害,免受地下害虫和土壤中有害菌的侵扰与危害,减少后续种植的风险,使农作物能够健康的生长。
轮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我国农作物种植大多选择轮作整地,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利用不同农作物的特性互补互利,达成用地和养地结合,既能保持土地肥力,又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一块田地上不间断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不仅会消耗土地的肥力,还会让病虫害在田地间不断地积累繁殖,时间越久,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就越高,最终会造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造成经济损失。而轮作种植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避免因为连续种植造成的发病率高问题。因为农作物种类的不同,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能够抑制和清除田地中的杂草。与此同时,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轮作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并使土壤得到适当的休息。轮作年限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特点来界定,通常要尽量缩短轮作的年限。粮豆轮作、小麦和玉米轮作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轮作方式。整地的主要目的是让土壤变得松软,使空气在土壤中的流通更为顺畅,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整地工作需要在播种开始之前完成,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轮作整地工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试验才能够确定最优方案,因此种植户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适当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这一步骤的科学性[1]。
农作物播种时间的确定是农业生产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科学的播种时间能够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让农作物健康稳定的生长。确定播种时间需要结合农作物本身的品种和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一些一年进行两轮种植的农作物,更需要种植人员合理规划播种时间。以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为例,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最佳播种期为10月份上旬和中旬。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山东省不同地区在播种时间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山东东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1—10日;山东省西部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3—12日;山东省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5—15日。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温度过高,会导致小麦成长较快,无法耐受冬季的寒冷,不能顺利越冬,如果播种时间过晚,温度过低,小麦的出芽率会降低,顺利发芽出苗的小麦也会因为过低的温度而无法正常生长,导致其对寒冷的耐受性差,最终无法安全越冬。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温度都可能发生变化,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播种方案,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田间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田间管理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其生长过程中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并减少田间的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肥料的补充。以水稻为例,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对钾肥需求较大,钾元素能够提高水稻对胡麻斑病的抵抗力。浇水最关键的问题是控制好水量和时间,浇水的量过多,会导致农作物根系腐败,浇水过少会造成缺水,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浇水的时间也十分重要,通常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即一天中温度较低、阳光较弱的时候,避开强光和高温。山东省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种植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和田间的情况,及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避免出现涝灾,造成经济损失。地势低洼地区更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如在田间设置排水系统,挖掘排水渠等。同时,种植户需要定期为农作物松土,使土壤中的水分、空气、营养物能够均匀分布,并做好田间除草工作。田间杂草的生存能力极强,会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目前常用的除草方式有三种: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药物除草,种植人员应该对田间的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发现,尽早根除[2]。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涉及到很多问题,想要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治,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病虫害防治系统。首先,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及气候条件,对曾经出现、以后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影响等。其次,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法,明确没发生时如何防范、发生后如何治理。最后,有关部门应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当病虫害突然发生时,为当地的种植户提供帮助,及时控制病虫害的情况,防止处理不当导致病虫害扩散,减少经济损失。
化学防治技术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也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喷洒,将化学药物喷洒在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部位,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等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消灭病虫害,有效降低种植人员的损失。但是,化学防治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缺点,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对农作物、土壤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过量使用会导致农作物上残留药物,这种农作物不仅质量会受到影响,更会威胁食用者的健康。因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格外注意化学药物使用的量和频率,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其他技术进行防治。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加,副作用较大的化学防治技术使用率逐渐降低,物理防治技术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目前,我国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将捕鼠器、粘网等工具布置在田间,捕杀害虫,然后统一进行处理;大多数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使用特殊光线来诱杀害虫;覆膜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控制田间土壤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产生。同时,可以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将该区域封锁起来,避免病虫害的扩散[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符合自然规律,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且与物理防治技术相比,能够极大减少对人力的需求。目前,我国常用的生物技术有以下几种:利用害虫的激素对某一性别的害虫进行针对性诱杀,从而减少害虫数量;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使其无法顺利繁衍;利用微生物技术,让害虫感染具有致命性的细菌,减少害虫数量。但我国在生物防治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效果不理想。
农作物自身的品种在病虫害防治中也能发挥很大作用。这种方法需要的周期较长,首先,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当地气候以及过往经验,确定发生几率最大、危险性最高的病虫害。其次,种植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产量高、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植株,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品种。同时,需要关注该品种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确定农作物母本能够在本地生长[4]。
农业生产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先进性上依旧无法比肩发达国家。种植人员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重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