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李海青
【提 要】在当今时代,文明矛盾与文明冲突不断凸显,文明进步与秩序重建恰逢其时,与时俱进秉持新的文明观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各国的责任。习近平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文明观,符合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文明批判、文明发展、文明治理、文明建构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具有结构上的严谨性、功能上的协调性、体系上的开放性,对于摒除文明前进桎梏、揭示文明发展规律、优化文明治理模式、开创文明美好未来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就当代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论述了全新的文明观。其中,习近平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时,对这一文明观进行了系统总结。他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这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与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存在根本不同,既体现了文明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严谨的逻辑结构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平等,是不同文明间的合理关系,是对待不同文明需要秉持的理性态度。然而在现实中,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关系被扭曲为“优等文明”和“劣等文明”间的不平等关系,文明之间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整个世界文明“以西方为中心”,其他文明则被边缘化。倡导文明平等,重新建立起不同文明间的合理关系,突破“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摒除人类文明前进的桎梏,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批判逻辑和首要意指。
文明存在差异,但不分优劣,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以歧视、压迫、侵略的方式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方式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不仅不利于文明发展进步,而且会破坏既有的文明成果,导致部分文明的倒退甚至灭绝。文明歧视和文明欺压,始终是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巨大阻碍,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基于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文明成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倡导西方中心主义,以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宣扬资本主义文明的优越性,歧视和排斥其他文明,这种文化霸权主义严重破坏了世界文明的正常生态,引发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严重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冲破文明前进的桎梏,推动文明更好发展,首先要确立起平等的文明观念,以相互尊重取代贬低歧视,以平等对话取代冲突对抗,以共同发展取代欺压侵略。“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充分认识不同文明的价值,平等对待形色各异的文明成果,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遵循。
树立平等的文明观,首先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具体条件和客观过程的,条件的不同、进程的快慢,都会造成文明的差异,可以说,“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3]。多样性是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树立平等的文明观需要具备的认识前提。其次,要认识文明的价值性。一切文明都是人类辛勤创造的产物,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4],“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5],对于各自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价值的平等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关系。再者,要增强文明自信,积极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平等的文明观既要求对自身文明充满信心,不能妄自菲薄,也要求对其他文明秉持谦虚学习的态度,不能妄自尊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6],“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7]。只有增强对本民族文明的自信心,才能传承好、守护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明。同时,“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8]。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形成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关系,也就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9]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通过平等交流互通有无,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文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互鉴,是不同文明交往的理性追求,是实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对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倡导文明互鉴,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发展逻辑和核心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得以开辟,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人类历史由区域封闭式的状态进入世界普遍联系的发展阶段,这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成为一种客观的趋势、一种必然的需要,“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10]。“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11]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贯穿中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繁荣,是人类文明理性交往、交融互鉴的典范。“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12],只有在交流互鉴中,人类文明才能具有蓬勃发展的朝气,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创造竞相繁荣的图景,反之,割裂文明联系、隔绝文明交往、制造文明冲突,都是背离历史发展潮流和违反文明发展要求的行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3]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交融发展,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的文明共识。
增进文明间交流互鉴,就是要促进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效互动、融合发展。在促进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首先,要真诚谦逊,积极学习。“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低某一种文明为前提。”[14]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和长处,都有值得其他文明吸收借鉴的地方。“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5]因此,要秉持谦虚的态度,真诚地向其他文明学习。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对先发国家的反超,必须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先进国家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民族文明。其次,要讲究方法,有效学习。“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16]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独特国情,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生长条件,如果忽视了民族的特殊性和文明的差异性,就容易造成文明的“交流错位”,难以实现借鉴其他文明优势以发展自身文明的目标。因此,要对自身文明的特性、不足、发展要求以及其他文明的特征、优势、基本内容有着清晰的认知,对文明间交流互鉴的一般规律、基本规则和现实途径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7]。再者,要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文明的借鉴学习,世界文明的进步也需要中华文明的参与和助推。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物质文化内容,这些文明成果不仅对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乎世界文明发展未来,对当代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突出价值,中华文明应主动走出国门,积极融入世界,自觉承担起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文明平等的前提下促进文明互鉴,通过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同发展,是习近平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揭示,体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18]要以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论述为指导,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
对话,是协调文明间关系、解决文明冲突的最好方式。当今时代文明冲突频繁不断、各种矛盾此起彼伏,亟需加强文明对话。倡导文明对话,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当代形势,符合文明有效治理的客观需要,是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治理逻辑和重要内容。
文明交往不都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也不都是以互鉴为内在追求。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具体内容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各文明主体面对异己文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优越文明”自居,以自身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去评判、干涉甚至改造其他文明,这种单边主义的、强制性的文明交往方式极易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破坏世界文明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在当今时代,西方国家奉行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优越论”从根本而言就是一种文化霸权和文化歧视,这造成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发达国家文化与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状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文明关系、不健康的文明生态,势必导致不必要的文明冲突。当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时,要以对话的方式弥合分歧、化解矛盾,而不是以对抗的方式扩大对立、激化矛盾,“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19]。倡导文明间积极对话,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当今时代频繁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0]我们要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文明交往中出现的不理性行为、不和谐现象,不断规范文明交往的方式,及时解决文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促使文明交往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增进文明对话,消除文明冲突,需要优化文明治理模式。当代国际的文明治理模式仍然是西方主导,以西方文明为中心,以西方话语为规则,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文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文明治理的边缘和外围,严重缺失话语权。这种不合理的文明治理模式建立在不平等的文明关系基础之上,不仅不利于促进文明发展,而且不利于解决文明争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关系深度变化,现有的治理模式和西方的治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变迁,无法应对时代难题。“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1]坚持共同商议文明问题、共同建设文明家园、共同享有文明成果,是中国参与全球文明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倡议,是当代文明治理模式优化的可行方案,是中国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贡献。“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22]唯有坚持对话协商,优化文明治理模式,才能为不同文明交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开辟进步道路。
当今时代为各国文明发展提供了舞台,自觉肩负起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大任是各国的共同使命。在从文明对抗走向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艰难重重,世界人民应携手一道,“共同消除现实生活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23],坚持平等对话,以协商化解分歧,不断优化文明治理模式,推动人类文明实现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
包容,是文明共处的和谐状态,是文明进步的理想形式,是开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倡导文明包容,是对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深切呼唤,是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创文明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也是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建构逻辑和深层要求。
文明差异要求文明包容,文明包容造就文明繁荣。“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24]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包容性,包容性的文明生态更有助于保持和发展文明的多样性,有助于实现文明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25]“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6]包容精神,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自信的气质,没有包容精神,文明就不能有效互动交融,更不能实现发展繁荣。“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7]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对话、碰撞、融合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趋势。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到:“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8]倡导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对于凝聚各方力量,开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在文明包容中实现文明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形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推动形成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育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与西方世界倡导的普世价值观根本不同,体现了对多元价值整合的内在追求、对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动顺应、对文明进步要求的自觉回应,是促进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健康、持久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是最根本、最基础、最首要的价值准则;“发展”关乎各国人民切身利益,关乎人类世界未来状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思路,是核心的价值追求;“公平”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所有人,确保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秩序公平;“正义”就是要坚持真理,遵守规则,秉持道义,不能自私自利,恃强凌弱,任性妄为;“民主”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在参与全球事务、进行全球治理等方面都拥有平等的地位、权力和机会;“自由”意味着承认主体性、差异性,意味着尊重各国的独立性、自主性。要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和平为前提,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为取向,以正义为保障,以民主为支撑,以自由为基础,反对战争与霸权,聚焦合作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包容共享、共同繁荣,不断开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
开创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实现这一美好夙愿,必须要实现文明的包容性发展。要以文明的包容性发展为目标,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平等、互鉴、对话的文明观在包容理念中切实体现和贯彻,使人类文明在相互包容中实现共同进步。
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内容丰富,具有突出现实价值,同时结构严谨,具有鲜明理论逻辑。从系统维度把握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揭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凸显内容的整体性和理论的深刻性,是科学全面认识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必然要求。
从结构的角度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一个严谨连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四个主要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系统化特征。具体来看,平等,是促进文明互鉴、进行文明对话、实现文明包容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文明的平等,就谈不上文明的互鉴、对话和包容。互鉴,是增益文明对话、体现文明平等和包容的关键所在,只有秉持互鉴的文明观,才能进行文明的有效对话,才能体现文明的包容精神。对话,是彰显文明平等、促进文明互鉴、培育文明包容性的重要途径,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实现包容性发展,必然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包容,是文明平等、文明互鉴、文明对话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追求,树立起平等的文明观,促进文明互鉴和文明对话,就是要实现人类文明的包容性发展。从结构的视角进行理解,才能深入把握习近平文明观的内在结构和总体精神,避免将其具体内容孤立化、简单化。
从功能的角度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一个各有侧重、协调互补的统一整体。习近平立足现实文明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其中,“平等”是对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等不平等的文明观的积极批判,旨在摒除文明的前进桎梏,为实现文明更好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互鉴”是对文明健康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旨在揭示文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对话”是对冲突不断的文明治理现状的深刻反思,旨在优化文明的治理模式,创造出文明发展的良好生态;“包容”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理性憧憬,旨在凝聚文明发展的共识,开创文明的美好未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体现了文明批判、文明发展、文明治理、文明建构的整体逻辑,体现了聚焦问题、把握矛盾、寻求出路的内在统一,对于解决现存文明问题、促进当代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功能的视角进行理解,才能深入把握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的现实情怀和价值地位,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和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一个彼此互动、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文明发展的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文明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产生的,不可能一次性暴露,因此,现有的文明观只是时代的产物,需要在时代进步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论文明观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其具有结构上、功能上的统一性,各内容之间高度关联、彼此互动,任何一项具体内容的变化都会带动其他内容的变化,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巨大发展潜质,而这些潜质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激发和呈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的文明理念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必然遵循的发展逻辑。从发展的视角进行理解,才能避免静止、保守,才能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生命活力和前途命运,从而不断促使其实现新的发展。
总之,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从文明批判、文明发展、文明治理、文明建构四个维度对当代人类文明问题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回答,体现了倡导文明平等、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文明对话、培育文明包容的基本要求,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要求,对于重构当代人类文明秩序、推动文明共同进步具有重要价值。人类文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构文明秩序、推动人类文明实现新的发展是各国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习近平论新时代文明观顺应时代潮流,是在当代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主张,为回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于引导形成科学的文明共识、凝聚起文明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人类文明的更好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1]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6月10日。
[2][5][6][9][11][14][15][16][26][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页;第259页;第258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260页;第261页。
[3][21][22][24][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4页;第540页;第540页;第543页;第539页。
[4][7][8][12][13][18][20][23][2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21页;第82~83页;第161~162页;第256页;第76页;第256页;第421页;第512页;第13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家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9]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