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档案记忆观理论内涵探析

2021-12-28 08:55滕春娥何春雨
兰台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档案馆集体建构

滕春娥 何春雨

一、档案记忆研究综述

档案记忆观是将社会学理论引入档案学中,基于档案学学科立场探讨社会记忆理论下档案的记忆属性、解释和建构功能;完成拓展档案工作职能,挖掘档案价值这一学术旨趣的过程。基于此,对当前国内外档案记忆研究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理论进展。

采用中文检索策略:档案*(社会记忆+历史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英文检索策略:TS=[(archive OR archival) AND(“social memory”OR“historical memory”OR“cultural memory”OR“collective memory”)];使用的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索引=SCI-EXPANDED, SSCI, A&HCI, CPCI-S, CPCI-SSH,ESCI,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档案记忆研究现状。关于档案具有记忆属性的研究。黄凤平[1]49-53指出了抢救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记忆刻不容缓,强调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数据库。潘连根[2]32-35指出档案具有记忆的基本属性,并就档案如何参与社会记忆的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万启存、牛庆玮[3]44-48以具备记忆的基本属性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杨安莲[4]8-10从档案记忆概念入手,提出建立社会记忆的档案工作理念,构建能够维持社会记忆的综合档案资源系统,完善再现记忆和共享记忆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理念。

关于档案解释与建构功能的研究。薛真真[5]34-36谈到了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通过档案媒介构建社会记忆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丁华东[6]6-9对特里·库克关于档案记忆构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细化、解释和分析。布劳因[7]48-51指出档案工作者成为正在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作为社会记忆和社会记忆解释的中介者的作用。丁华东[8]29-34在客观分析档案建设的基本机制的基础上,认为档案有反映社会集体记忆和解释表达社会生活实践主体意愿的天然属性,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形成密不可分。徐欣云[9]17-19指出非遗文化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非遗档案既是记忆的结果,也参与新的集体记忆的建构。

2.国外档案记忆研究现状。国外档案学记忆研究的资料也较为丰富,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关档案与记忆关系,以及档案记录和建构、重构社会记忆的功能,档案馆的职能和作用等相关研究也已展开。Trond[10]217-251收集了近20 年关于档案馆集体记忆的研究著述,通过引文索引分析,揭示当前档案集体记忆研究主线和代表作,对于国内研究者把握国外档案馆集体记忆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Brien Brothman[11]48-80进一步探索档案对过去的解释,档案记录行为和建构过去的功能。研究者从史料和文献角度关注档案记录对过去线性陈述的证据,研究者从文化和记忆的角度把过去的档案作为资料,来促进知识、社会认同以及群族意识的形成。

关于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馆功能研究。Zinaid[12]33认为档案馆的使命是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并与图书馆和博物馆一起构成记忆机制。Haritz[13]58-59认为存储是技术性的,记忆则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像书籍或者记录可以存储。记录虽使记忆成为可能,却不能代替记忆,因而档案馆不仅存储记忆,档案馆的功能有助于社会关于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及其传承。

关于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和档案从业人员的角色的研究。Kemmish[14]305认为记忆是构建的而不是自由的,档案是一种“人工的记忆”,强调档案记忆的主观建构。Anthea[15]97认为档案是组成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记录可以帮助小组建立他们的集体记忆,这是群体和个人身份的组成部分。Jeannette A[16]122-123认为档案法律法规必须保护档案的本质属性,强化它在社会记忆形成的作用,这有助于提升档案的价值。档案建构记忆受档案质量和内容透明度的影响,因为这为档案用户提供了理解记忆的基础。这就突出了档案工作者在构建社会记忆和行使档案社会记忆职能的主体地位。

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档案社会职能契合性的研究。加拿大考古学家Hugh A[17]118-123首先研究了档案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与非遗保护有密切联系,有义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实现记忆重建。Kenneth[18]378-392发表了文章《记住和忘记:档案、记忆和文化》,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引入档案学科,并且提出了档案的记录能量,可以扩展时空范围进行交流,认为集体记忆作为档案学概念有的时候被用作讨论档案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作用的隐喻。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档案记忆观已逐渐成熟,其内涵也不断得到确认和丰富,档案成为一种社会记忆资源,档案馆的功能正在发生着变化,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社会记忆的塑造者。因此,档案记忆的解释和建构功能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和认可,档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学术生机和理论空间,有利于档案学科的发展和功能的拓展。

二、档案记忆观概念梳理

关于“档案记忆”一词,现有研究也称之为“档案的社会记忆观”或者“档案记忆观”。随着“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展开,社会记忆理论辐射边界也不断扩大,档案学科将其引入档案学学术研究之中,并在诸多的学术方面显现出学术影响,特别是国际社会召开的第十五届档案大会,以“档案、记忆与知识”为主题,由此档案记忆观逐渐发展。

档案记忆观一词最初被称为“档案社会记忆观”,是薛匡勇提出的,将其定义为“人们对于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具有的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的基本认识”[19]17-20。2009 年,丁华东开始关注社会记忆在档案学的应用,他将社会记忆的核心内涵定义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含有“‘集体记忆的关键’。”[20]16-20杨安莲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记忆的建构要素”[21]8-10。徐拥军认为,档案记忆观是指“从社会记忆视角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的系统认知,同时还包括从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认知”[22]17-22。特里·库克也表达出“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档案馆要反映‘后保管’秩序”[23]4-12。弗朗西斯·布劳因认为:“档案馆是一个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从事研究的场所;档案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中立的,保存在档案馆里的文件是有选择地留存的,档案工作者发挥着‘中介’作用。档案是回忆可以依赖的资源,需要个体通过情景自由决定过去。”[24]48-51

三、档案记忆观理论内涵阐释

1.档案传承人类社会记忆。

(1)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记忆形态。作为历史固化的信息,它承载和传递着社会记忆,其功能和价值源自它承载着的文字、图像等记录符号。档案能够将人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普遍的、大众形式的文化、能力、情感等凝聚在一起固化存储,并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传承给后人,延续社会的文明和文化。

(2)档案是社会记忆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记忆是什么与如何记忆是直接相关的,即记录的内容与承载记忆的载体是密切相关的,文档记录(包括档案)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记忆形式。社会记忆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社会习俗和各种物质实体。习俗的操演和物质实体的展演便是对社会记忆的传承过程,物质载体是实现记忆物化存储的保证,能够超越时空的范围留存记忆。记忆和历史都来源于档案,依赖于档案。没有档案对记忆的承载,昨天的记忆将会消失,各种历史也会湮灭。

2.档案对社会记忆具有建构功能。

(1)档案是国家或者群体建构记忆的资源。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功能体现在,无论是在个人记忆的形成过程中,还是一个群体或者国家的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档案都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档案具有物质载体性和凭证备忘性,可以弥补人类遗忘的弱点。同时,档案还可以将记忆固化,发挥着物质媒介和存储的功能,能够很好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起联系。在社会记忆的众多要素中,档案更是凭借自身特有的属性,更好地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冯惠玲指出:“档案资源是一种经过沉淀的最基本、最稳定、最深层的要素,它给关注者提供事实、关联、依据和理性,通过这种方式浸入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当中。”[25]4-12档案在作为发现或恢复可能遗失的记忆资源时,这一功用非常突出,换句话说,档案资源参与社会记忆的形成,影响着它适时调整,而文学作品、电影等社会记忆形式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26]45-47。

(2)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制度安排。社会记忆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档案工作以及档案馆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人类知识的储藏库发展成为开展研究的重要场所。日本国家档案馆副馆长大滨彻也曾表示,档案馆是保存人类形成的各种载体记忆的场所,是保存记忆的重要机构[27]。之所以将档案馆视为人类记忆的选择机制,是因为档案馆不会保留所有的档案,由于效益原则和空间的有限,从客观的实际出发,选择保留哪些历史文件、销毁哪些文件,哪些需要更广泛传播、哪些需要绝密保存,以达到建立合理的馆藏体系,档案的筛选和保留,客观上勾勒了社会记忆的存在内容。此外,档案馆通过开展各种服务,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与控制社会记忆发展的功能。作为社会组织和社会记忆工具的档案馆,以档案为物质实体和工作对象,档案馆的工具价值体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社会记忆的信息控制系统中[28]17-20。

(3)档案工作者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着能动作用。以社会记忆视角去审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他们在对档案的选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档案的剔除与保留、保管期限的长短都会夹杂他们个人的主观判断,他们不断地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变革,从被动的文件保管人员发展成为记忆的积极构造者。每份文件都是由形成者建立的,由档案人员整理并对其进行管理,档案工作者是构建记忆的积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保护已经建档的档案,还要对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帮助其实现未来价值,据此,档案才会成为社会记忆并更好地记录社会发展,而不仅仅体现个人的记忆。档案工作者应将自己定位为社会记忆的积极建构者,以保存社会各方面的记忆,要对过去的记忆进行“重塑”。通过自身专业技能的增强,选择与留存好社会记忆,并让保管的档案满足社会公众多方面的需要。

3.数字记忆保护是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数字记忆的形成、保存与传播提供了可能,国内外实践中的各类记忆工程深入开展,也开始依赖于各种数字技术。档案学科需要思考如何保存数字化记忆,以及档案工作面对新的泛化的数字记忆保护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档案记忆的数字化保护的问题。档案机构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有充分的可行性,我国档案机构保存着丰富的档案资源,其馆藏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回忆的结构和能力。每个档案机构都有着清晰且明确的馆藏范围,而数字资源的建设却没有边界,可以收集数字资源并对其内容进行信息组织,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以达到可以查找、可以参考、可以佐证的作用,这些数字信息的资源价值才可以得到充分实现。近些年来,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不断开展并得到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也得到了认可和发展,在“中国记忆”建设的引领下,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文明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档案馆集体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我为集体献一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警犬集体过生日
建构游戏玩不够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