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关工委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①
——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

2021-12-28 06:12尹福斌郭毅靖
关键词:关工委育人思政

尹福斌 郭毅靖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一、引言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以来,全国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进行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探索,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构建,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关工委以社会主义大学独有的组织优势,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成为高校关工委创新发展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的具体实践,就关工委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主动融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有效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析。

二、聚焦课程思政难点发挥关工委优势和作用

(一)课程思政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举措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意在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目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人人讲育人”的教育理念,各门课程都能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入,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效果,就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

(二)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挖掘、融入和教育者先受教育

如何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难点之一,很多教师不是从课程本身挖掘思政元素,而是为了课程思政“寻找”相关素材加入课程中,这不是课程思政的本意,教育效果也有限。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二,如何有效挖掘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生动性的育人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这其实是很难的教学艺术。有些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设计的思政元素过于显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思政”味儿,反而达不到思政效果。“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更高的教学境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对专业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教师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不能感动自己,又如何能够影响学生?

(三)课程思政的难点为关工委发挥优势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往高校关工委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关注专业课。上述难点也是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痛点”,是专业教师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地方,关工委老同志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等能够充分发挥支持作用,这也为关工委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实践中,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深化,专业教师已经普遍参与课程思政,关工委老同志也因此更多地进入专业课课堂,更广泛地接触和联系专业教师。比如:线上教学期间,党建专家以zoom视频会议方式走进教师党支部的线上组织生活;以企业微信视频方式,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的参赛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学督导专家进入在线课堂,对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和指导,帮助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自己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虽然不直接面对青年学生,但直接作用于学生;虽然面向少数专业教师,但影响面更加广泛,影响力持续时间更长,对于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传统思维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当今社会,“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的媒体发展的时代特征。新媒体迅速崛起,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既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媒体全民化”的挑战。我国网民数量巨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时代特征,把握好其中的机遇,必须充分应对“人人都是媒体”的新挑战。当代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从过去的“人找信息”到现在的“信息找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进步。北京高校关工委的一项调查表明:86%以上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他们已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如何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各类APP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只有把握好时代规律,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二)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距离障碍,拓展了时空影响

移动通信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从短文向短视频发展,随着5G的普及和应用,长视频、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AI)的普及将不再遥远,信息的传递将不再受距离限制。2020年的居家办公、线上学习等快速推动了在线视频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关工委探索“线上”课程思政,组织老同志开展线上党课,老同志不必克服路途之苦赶到学校,学生也不必进入同一间教室,大家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同上一堂课,通过对直播或视频内容的在线录制,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回看“课程”录像,在时间、空间和受众面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也是关工委用好新媒体拓展工作影响力的巨大机遇。

(三)转变教育模式进入网络教育阵地是关工委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工委的老同志已经习惯于讲台,习惯于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讲台、课堂这个传统育人阵地不能丢。新媒体来了,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优势。互联网给青年一代带来巨大影响,无论是信息量,还是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面对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化的现实,关工委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要化被动为主动,变观望为运用,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从“面对面”走向“键对键”,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型,实现教育载体的升级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只有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关工委的工作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多方协同拓展关工委工作影响力

(一)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

一堂精彩的课,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传统课堂还是慕课,学生都会喜欢,其关键是“内容”。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依然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根据北京关工委的调查,在微信或者公众号上推送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内容,有2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但超过60%的人选择“要视内容质量而定”。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各种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但思想深刻、准确权威、具有“高可信度”价值的优质内容往往能够达到“阅读10W+”的效果,在大量的信息中,用户更加渴望有“内容”的信息。关工委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专注“内容”,专注“质量”,让新媒体技术承载“优质内容”,提升关工委工作影响力。比如,短视频当前广受青少年欢迎,关工委工作人员要主动进场,提高短视频生产和传播能力,开展可视化传播;在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讲、热点问题释疑等方面,制作推出更多学生乐于接受,甚至刷屏热传的优秀作品。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在2020年招生宣传中,发挥关工委老同志在专业建设内涵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团队制作的本专业宣传短视频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二)用好新媒体需要多方面协同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和时代特征,使人人都可以使用新媒体,但用好新媒体并不容易。使用是消费端,“看”没有任何门槛,各种新媒体平台已经极端“平民化”;用好则是生产端,“建”内容是有很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关工委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这需要学校、老同志、大学生以及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协同参与和支持。学校需要重视,在条件保障(尤其是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老同志要克服畏难心理,加强学习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大学生要发挥“技术”上的天然优势和专业特长,在新媒体平台上“老少共建”。另外,各大新媒体平台,也要尽可能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解决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门槛问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学会“经营”

关工委作为一种组织机构,要引领热心的老同志专注于“内容”建设,在现有信息平台上积累和沉淀优秀案例和典型成果,经营好两微(微信和微博),这是用好新媒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内容,内容建设才是用好新媒体的核心;用好新媒体营销,传播链条是关键,“信息找人”的时代,再好的内容,没有好的营销都会找不到“客户”。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全面性工作,也是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保障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为关工委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用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潜心做好“内容建设”,协同建设新媒体工作平台,成为关工委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课题和新的工作路径。

猜你喜欢
关工委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工委为我圆了老有所为梦——为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而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
切实加强关工委基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