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分析与对策①

2021-12-28 06:12齐维赵研
关键词:环境思想大学生

齐维 赵研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新媒体平台日新月异发展的基础,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传播“微内容”的“微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们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等一切新事物的新时尚〔1〕,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微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和最大推动力量。微媒体所带来的一切“微变化”,不仅是一场科学技术的革命,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全面把握微媒体时代特征基础上,通过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网络发展的新跨越。

一、微媒体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

(一)微媒体信息的不确定性对大学生“三观”产生重要影响

微媒体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多元化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战场。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力和思想稳定性在微媒体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中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大学生的心智尚在成熟初期,还未形成稳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他们没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和阅历去辨别信息的好坏、真伪,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已经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更没有能力有效组织和处理这些复杂、多元化的碎片信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微博、微信或者论坛里轻易地相信他人,不思辨、不考证而陷入随波逐流的传播危机中,助推或者放大某些负面信息和负能量的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言行的掌控力度不足,最终导致自律能力的下降。信息素养的缺失和阅历的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应对外界的干扰和侵蚀,因此对微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微媒体催生了大学生个人表达欲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欲

微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微博及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分享。微媒体既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也可以是一个公众围观平台。微媒体中个性化、私语化的传播方式,随时随地、随心随性的表达方式,便捷的信息分享方式,吸引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催生了他们的表达欲。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可以评论时政、畅谈梦想、建言献策、关注民生;从微观层面言,大学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寻找兼职机会、评论食堂寝室、发布寻物启事,等等。这样,微媒体就会将一些可能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新闻或者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琐事,进行平台发布,激发大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对身边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而这种关注和参与则可能会形成一种力量,一种改变舆论发展方向的力量。大学生在对微媒体的浏览中开始思考社会万象,关注国家各项事务,进而树立公民精神和培育民主意识。同样微媒体中的信息过多、过杂、过碎,一些错误信息、不良信息、垃圾信息大量充斥其中,一些信息过于表层化、情绪化,令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大学生产生疑惑抑或错误判断,影响他们对世事的感观,如产生仇富、仇官、愤俗等不良观念,甚至某些不加思考的非理性关注还会导致事件焦点被模糊、真相被扭曲等。

二、微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影响

(一)微媒体使用的开放性增添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复杂性

传统媒体环境中,社会价值和思想文化传播的主渠道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控制,在媒体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和严格的审核筛查下,传统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多为正向的、正确的和优秀的。而微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微媒体的开放性和弱监管性,成为多元价值观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些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直接、全面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这其中必然会夹杂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群利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蛊惑,否定传统文化,甚至丧失对中国制度的自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占领微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微媒体的传播环境,时刻警惕微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微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增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不可控性

微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对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而又惯于通过微媒体获取资讯的大学生来说,有时候因为缺乏对一手信息的全面了解,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缺乏对零散信息的有效整合,影响了其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特别是一些社会负面新闻,经过微媒体环境的炒作和渲染,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客观理解和正确感知。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欲和表达欲的同时,也会引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表达的随意性、行为的失范性,非理性表达、极化表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微媒体环境的隐蔽性,为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犯罪等提供了温床,增加了社会风险。微媒体环境是一个难以用法律和强制性规范制约的环境,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不可控性,这就要求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提升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选择力和信息思辨力,培养媒介素养和强化自律意识。

(三)微媒体主体的平等性削弱了高校舆情的主体权威性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校方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至高无上的,而“去权威化”的微媒体环境,搭建了高校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教育管理主体的传统权威。一方面是由于微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浏览世界一流大学知名学者的授课视频,可以聆听最前沿的知识讲座,可以享受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是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性更强,更强调个性,随着大学生信息接触面的多维拓展以及思辨力的日益成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拥有的信息优势逐渐减弱,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的灌输和命令,而是更加乐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判断选择信息,使得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受到冲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掌握微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征,主动学习和积极利用微媒体,积极更新工作观念和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思想引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具有主体间性的新型教育管理关系。

三、微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策略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应当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惊醒,要用好微媒体,正确疏导和解决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微媒体中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从根源上杜绝微媒体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危害和腐蚀年轻一代的思想和心理。同时应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使用互联网络的规章制度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自律地使用互联网,发表正当言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始终身心健康的学习和成长在微媒体中。

(一)提高站位,占领微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网络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曾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微媒体环境下某些不良信息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某些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高校要提高站位,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作用,加强对微媒体传播信息的监管,善于发现各种网络问题,主动净化网络资源,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两课教育内容和形式、方式和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让大学生知晓应当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成为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主动融入,加强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要想不被边缘化,那就只能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主动融入。主动利用微媒体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高校要积极以微媒体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微视频大赛、校园微课程建设、校园微公益活动等,这样既可以充分运用微媒体这个平台开展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感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使学生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的校园生活,为其健康的社会交往和积极的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在融入的过程中强化舆论监测和引导。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做学生的粉丝,利用微博的“关注”“评论”“转发”功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诉求。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对大学生的误导,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营造一个健康、干净有序的校园网络空间。

(三)更新观念,创新微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说:“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4〕为此,高校要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微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是具有主体间性的新型主客体关系,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尊重大学生话语权和自主权的基础上,平等地与大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以情感人,注重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回应、认同接纳。思想政治工作要摒弃传统“一厢情愿”的灌输和简单生硬的教育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幽默鲜活的语言、形象生动的事例,创设亲民化育人情境,赋予大学生话语权,注重教育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深化认知、提高觉悟、明辨是非。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融入校园微生活,努力学习和积极利用微媒体等新事物,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动态,因势利导,实现整体化引导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环境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漫观环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