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逻辑演进及其实践指向*

2021-12-28 03:22:45盛永胜袁维海
理论视野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民公仆公仆初心

■盛永胜 袁维海

【提 要】公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重要内容,它继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旨归的理论逻辑,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公仆本色,实践地指向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力量,遵循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标准,不断书写人民公仆的崭新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甘作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史。公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党群之间主仆关系的理论自觉,表明了党的人民公仆角色定位,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自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要永做人民公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全面分析党的公仆思想逻辑演进脉络,深入理解公仆思想的精髓要义,一以贯之践行党的公仆思想,对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更加美好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旨归

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理论上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在批判阶级社会国家颠倒主人与公仆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无产阶级政党推翻旧社会、废除一切奴役剥削压迫、彻底实现人的解放的本质规定,提出了涵盖理论基础、历史使命和具体措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公仆思想。

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内在规定了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的“主仆”关系。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则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根本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而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2],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将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主人”,而自己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并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政权。这一新型政权的本质在于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把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本身,重新彰显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革命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3],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着新型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军事、行政、政治等公职机关联系人民群众,它们都是“真正工人的职务”[4],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群关系就是“主仆”关系。

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自觉定位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公仆角色。1843 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消灭一切奴役剥削、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他批判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与旧制度野蛮缺陷的结合,带来的是“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的”怪胎,掩盖了人是自己的最高本质,因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实现这一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6]。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摧毁阶级社会一切私有制的历史任务,是最彻底最革命的阶级,而“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共产党人则更是无产阶级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的先进代表,他们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除权力异化,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让人回归人的本质,让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回归公仆本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是自觉从全人类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目标而奋斗,其角色定位本质上是为了人民解放的人民公仆。

永葆公仆本色的实际措施有效防止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公仆身份蜕变。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中,充分肯定了公社采取的各项防止公仆蜕变的措施。其一,以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保证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其一切公职都由人民普选决定,不同于以往“被当做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7],普选出来的公职人员必须向人民负责;监督权是人民行使主人权利的过程,“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8],人民可以随时了解勤务员的工作情况,提出批评建议;罢免权是人民主人地位的根本保证,也保障着选举权利和监督权利的行使,如果没有罢免失职渎职、贪污腐败公职人员的权利,那么选举和监督将仅仅是摆设,惟有能够随时撤换不称职的勤务员才能确保真正的责任制落实到位。其二,以低薪制限制腐败、特权的产生。旧的统治阶级国家中,国家机关异化为统治阶级谋求私利的工具,这些“高官显宦”身居高位却谋取升官发财和特权,而巴黎公社“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9],这就表明公职人员的工作也仅仅是劳动工作的一种,他们本身没有任何特权,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理所当然的天职。

列宁全面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仆思想,并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公仆思想,其突出特点就是以制度落实人民公仆思想。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的本质“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10],广大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苏维埃只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为此,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了一套干部管理制度、服务群众制度和反腐败制度等。其一,建立对干部选拔、任用、薪酬和亲属管理的制度,苏维埃规定选拔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公开透明,公职人员要忠于人民,亲属不得在相同机关任职以免产生近亲腐败,先后出台了《罢免权法令草案》《关于人民委员、高级职员和官员的薪金额的决定》《不容许亲属在苏维埃机关共同任职的法令》等制度。其二,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以非党工农代表会议制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国家管理监督中,以信访制度要求各级苏维埃机关定时定期公开接待群众,以公职人员报告制度向工农群众报告政府工作情况。其三,建立反腐败制度,以《关于消灭拖拉现象》《关于惩办受贿的法令》等制度明令禁止和严惩官僚主义、贪污腐败行为,“三倍严厉地惩办”共产党员,乃至“把脱离群众的分子清除出党”[11],以保持执政党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马克思主义的公仆思想既昭示着实现人的解放的终极价值目标,也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公仆本色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借鉴。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发展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在其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公仆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宗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自觉遵从共产党人的公仆精神实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持续奋斗。

毛泽东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公仆观,把群众利益作为探索中国革命、建设道路的价值核心,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成为共产党人的公仆行为规范。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蕴含着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境域、根本方法和公仆意识教育等重要内容。其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境域。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公仆思想的提出,紧紧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场域中,围绕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将服务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具体来说,这里的时代境域要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首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12],此阶段的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前是指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解放战争阶段除了“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其次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之路。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心目中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13]。

其二,群众路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法。作人民公仆必须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结合唯物史观和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既是共产党人永作人民公仆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1929 年为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强调党领导的红军不能单纯地打仗,还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14]的重大任务,而后者才是红军打仗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这里强调为了群众才是党和红军的根本使命,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1943 年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决定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工作方法,把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研究,形成体系,再宣传到群众中,让群众坚持下去并检验,党要保证制定的政策符合群众利益就“只能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15]。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公仆价值导向,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遵循方法。惟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方法,党才能根本践行人民公仆的价值信仰,如此方能回答“窑洞之问”,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确保百年大党永葆生命力。

其三,思想教育是培养共产党人公仆意识的重要抓手。如何培养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也是毛泽东公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曾先后提出健全法制、完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加强公仆意识建设的重要手段,着重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6],利用思想教育塑造党员公仆意识是我们党的重要经验。具体地,一是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党员树立公仆意识。毛泽东认为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性转变,早在1929 年的古田会议上他就强调要通过世界观教育肃清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共产党员只有思想上入了党,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才能真正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好人民的公仆。二是以正面典型人物引导党员筑牢公仆意识。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倡导广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满腔热枕地服务人民。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他呼吁共产党人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要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利益而牺牲就是死得其所。三是开展思想教育运动反复强化党员公仆意识。1942 年的延安整风运动,运动中采取的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实际上也是通过思想教育手段,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明白党的公仆性质,即“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17]。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公仆思想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的公仆思想,阐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作为人民公仆的标准。邓小平的公仆思想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展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人民公仆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中心。他站在人民立场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评价党的工作标准之一,旨在把共产党人的公仆角色落实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民公仆的认识,要求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强调把人民公仆身份践行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总结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百年演进历程,领悟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实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导。

三、现实逻辑: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诉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必须“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19]。这既鲜明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公仆身份和角色,也深刻反映出新时代党践行初心和使命对公仆思想的现实精神诉求。党的公仆思想与党的初心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基本逻辑;党担负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需要公仆思想给予精神动力支撑;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党公仆思想的时代目标。

党的公仆思想与党的初心统一于马克思政党性质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它根本地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基于人民至上,其一切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致力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即人民是主体、共产党人是人民公仆,也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政党的初心,是对政党性质的形象化表达,哲学价值层面上即政党为什么成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这就阐明了人民和民族是党初心的出发点,它逻辑上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并契合实际地进行了“共产主义中国化”表达,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应有之义。“两个为”也内在凸显了党的角色定位,党为人民谋幸福和党为民族谋复兴都是把自己放在客体位置,把人民放在主体位置,党的公仆定位与党的初心两者本身之间相互统一,实现党的初心需要党有甘作人民公仆的博大胸怀,党永作人民公仆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党的初心。

党的公仆思想是党肩负不同历史使命的内生性精神动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脉络走向,也确定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担当的最高使命,实现最高使命也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以人民公仆的姿态为此奋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仆思想已经对此做了透彻阐释。政党使命是历史时代赋予政党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政党使命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实践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遵循最高使命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处境、现实国情和阶段性历史任务,深刻认识自身公仆角色,深入把握自己公仆责任,主动承担现实的历史使命:民主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中国民族从衰落走向繁荣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担当起不同历史使命并接力迈向最高使命,根本原因在于党作为人民公仆的主动自觉。换言之,同一时代环境下的历史主题是相同的,而不同政党能否肩负历史使命却表现各异,其真正根源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之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21]。正是公仆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精神上的力量源泉,激发共产党人自觉认定、自觉担当、自觉履行历史使命的自觉性,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一个又一个使命。

党的公仆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所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2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做人民公仆,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公仆奋斗主线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发展至今没有历史中断的国家,曾一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居于世界前列,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但自近代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党始终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自觉,我们才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3]。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必须牢牢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必须以公仆作风凝聚人心、民心,增加党的政治公信力,提升党的政治认同,团结起亿万人民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四、实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根本指向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导向和实践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新时代表达,它在实践内容上突出表现为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力量,始终遵循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标准,最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落实为在发展实践中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公仆,就是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把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实践“归根到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4]。因此,要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主体地位,持续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社会经济创新力和活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要维护人民的政治利益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政治参与渠道,保障人民政治参与权利,健全民主参与制度,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人民是文化利益主体,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利益的主体也是人民,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最现实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特别是在重大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要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是为了人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筹协调人的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利益主体地位,就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利益,这既是公仆思想的践行要求,也是维护人民实际利益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落实为在发展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力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根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根本力量。党作为人民公仆,不仅服务于人民,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肯定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从人民中汲取发展的磅礴伟力,“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25]。因此,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一践行主体,党要端正公仆态度,“执政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基础的工作”[26]。依靠人民创新发展,人才是创新的首要资源,要倡导创新文化,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依靠人民协调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等不平衡发展,某种程度上在于人力资源不平衡,破解协调难题还是要靠人民群众,既要有效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也要调解好不同领域、要素和关系间的协调。依靠人民推进绿色发展,每个社会个体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放发展的主体是人,人的交流是国与国交流的基础,要在经济合作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彼此尊重、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的本质基于所有人民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蛋糕”做大,公平公正地分配好“蛋糕”。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思想落实为在发展实践中始终遵循人民群众的评判主体标准。党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服务的接受者,习近平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7],关键在于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此,首先要把人民安全摆在首位,安全是人民的基本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当前要加快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构筑公共卫生体系,着力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能力,毫不动摇抓好后疫情时期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发展的指挥棒,围绕人民的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保、医保等直接需求制定政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28],遵循人民的评判主体标准实际上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事、帮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群众的满意度有多高;最后要落实人民群众评判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建立健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长久机制,注重搭建群众评价反馈平台,保证人民的声音有“回音”。人民群众既是“最高裁决者”也是“最高评判者”,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衡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公仆角色的根本标尺。

中国共产党百年走来,公仆思想始终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从更现实的意义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逻辑实践,党必须继续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公仆思想的精神意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不断以现实载体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注释

[1][2][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第13页;第10页;第16页。

[3][4][7][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第152页;第141页;第141页;第55页。

[10]《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1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12][13][15][16][1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5页;第1059页;第899页;第1095页;第853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9]《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21]李海青:《使命型政党的治党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2期。

[2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3期。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页。

[24][25][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4页;第140页;第142页。

[26]郑文宝:《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理论视野》2019年第3期。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20年10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

猜你喜欢
人民公仆公仆初心
永远的初心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11-17 02:09:45
“只见公仆不见官”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6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基层工作永远当人民的公仆
锋绘(2019年3期)2019-07-10 13:13:39
一句话
杂文选刊(2019年5期)2019-05-10 05:40:44
论“不忘初心”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2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做新时代人民公仆
人民论坛(2018年15期)2018-06-07 09:56:38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意林(2017年11期)2017-06-30 10:55:35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意林(2017年5期)2017-04-05 08:38:19
马克思政府观简论
春秋时代的“国家公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