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晨
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称为时政新闻。其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较强,在提升党报党媒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时政新闻的采访和报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群众起到正面舆论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然而,时政报道程序化现象较为普遍,如果记者践行“四力”不足,时政新闻就容易出现形式呆板、内容空洞等问题,新闻性、可读性不强,甚至使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淹没于枯燥、冗长的文字当中。在融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及受众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传媒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移动端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传播平台越来越多元。固有的时政报道模式已无法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削弱了党报党媒的新闻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创新时政报道模式和传播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新闻门户网站、微博、手机报纸、网络电视、新闻App)日益兴盛。报纸等传统媒体时政新闻开始创新,运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对新闻内容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但对于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却不大。
地方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重要会议、地方政策方针以及地方领导活动等,让时政新闻一直处在“高大上”的位置。这些内容虽然关乎国计民生,但是与受众的距离较远,受众的关注度并不高。实际上,时政新闻除了与政治相关,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比较严谨,政策性较强,因此,行文时受到的约束也较多。以往时政新闻大多应用“公文”式的语言风格,语言严肃僵硬、缺乏鲜活性,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时政新闻“高大上”、缺少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但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报社媒体认为时政新闻应以宣传为主,造成了在撰写时政新闻时惯性套用以往经验形成的制约框架,让时政新闻的行文模式受到了限制,甚至除一些政策、纲要外多是空话、套话。
融媒体时代,报纸的劣势在于不能够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让读者在虚拟中感受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使时政新闻内容表达形式更加形象化,给读者营造一种身在现场的感觉。一是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这样既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也能拉近时政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二是可以在报道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重大政策。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时政新闻的活力,同时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取得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三是融媒体时代,要创新传播的方式,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媒体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地方报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积极主动和新时代媒体平台展开合作,取长补短。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进行立体传播,运用全媒体的形式开拓创新,这样既可保证新闻信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可吸引更多的群众读者。
首先,时政新闻要想吸引群众写作内容就要做到贴近群众,以群众的生活为落笔点,拒绝空话、套话,要报道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发掘新政策、新做法、新变化,在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中选取民众关心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从文山会海中寻找群众关注的、贴近民生的热点话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让时政新闻接地气、贴民意,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影响力和公信力。其次,除标题外,时政新闻的内容也要更加直观化,使用更加直观化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简明概括。在新闻表达上也尽可能地使用短句,用简短精悍的句子表达更多的内容和信息。最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纸不再只是对时政新闻的传递,而是要将时政新闻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地呈现给读者,给予读者更加精准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解读,让读者快速理解其核心要义。要注重新闻的深度与广度,要结合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深入挖掘新闻产生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提高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时政新闻对大众的感染力、影响力。
亲民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增进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因此,时政新闻最有利的创新就是以群众的语言去写作,用大多数群众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话”的写作风格,或者用年轻时尚的网络语言来构建。在全媒体时代,许多媒体已经认识到了语言风格改变和创新的重要性,一些官方微博如“共青团中央”,也开始了语言风格转变的实践。
互动性越强,吸引的受众人群数量也就越多,时政新闻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只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比如,可以开展针对地方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的评论活动,并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鼓励大众参与讨论以及评论,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将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在新闻栏目中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实现报道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受众的参与积极性与时政新闻的舆论引导活力。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在报社媒体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版面,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时政新闻报道不进行转型与创新,那么报社媒体的改革也很难成功。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贴近受众需求,在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同时,用新颖的标题、个性化、亲民的语言吸引受众,多报道受众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结合民众的心理特点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进而有效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