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经济发展已由注重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新型发展方式成为新常态。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整个社会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跨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客观现实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提升完善农村村级治理体系建设,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目标,在广大乡村地区,依据当地村镇实际情况,推行乡村治理,必须合理调配整合基层党组织人力资源,人尽其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村镇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是新时代村镇治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在基层管理、服务、沟通协调等方面,按照相关职能、职责完善基层机构,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方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扶危解困,纾难解忧,全方位把为民服务的思想落到实处。其次,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引导下,稳步推进村民自治,就是将治理重心下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完善基层政权体制机制,确保基层政权有人有权有物,实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具体做法:把工作责任明确到基层、任务分解到基层、业务指导到基层、关心关怀到基层,依据实际问题由基层决策,合理调配人财物的使用权。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村镇任职,加强村镇干部班子建设,增强基层活力,拓展基层张力,全面提升带动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动力。
充实基层根基,推行农村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自然村中心党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党员”五级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织密织牢末梢网格,由驻村干部、村干部、自然村中心党支部成员、村民组长、共产党员等担任网格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为民服务的贴心人。稳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公权力、影响力、带动力,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选优配强村“两委”,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积极推进通过法定程序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担任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最大限度发挥村镇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必须整体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洼地效应,广泛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到村任职,从优秀人才中培养储备后备力量,同时吸纳一批乡贤能人到村干部队伍中,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组织建设实践中,从优秀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中优先推荐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择优选拔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进乡镇班子。在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员队伍建设中,重点关注先进的青年农民、创业致富能手,并逐步将其培养成党员,进一步培养成村干部,形成显现的羊群效应。健全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和培养教育机制,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贫困村、工作薄弱村、软弱涣散村任职。推动村级“带头人”成为农村工作的“主角”,积极主动去谋划工作,落实工作,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头雁作用。
创新完善村镇基层治理体系,还要进一步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村干部要积极探索、想方设法、集思广益在不断实践中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找准站稳工作基点。创新基层管理体制,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构建网络大数据平台,明确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让数据跑腿代替人员跑腿”的现代服务体系。及时更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对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在农村党员队伍发展中,应保持源头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核,也是村镇治理体系的原动力,党员队伍质量建设要放在第一位。在积极引导吸纳创业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先进群体入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全程政审和终身质量负责制,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加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必须要在村镇党员干部中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常态化的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记初心使命。基层党组织要有计划分步骤构建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基本制度。强化常态化督査指导机制,激励关怀帮扶党内干部,定期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不合格党员应及时处置,确保党员队伍肌体的健康。在工青妇女中择优发展党员。
落实村级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为民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为民服务队伍建设,激发其参与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建立农村党员服务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网格末梢包保网络,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党员联系群众便民服务全覆盖。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面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积极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应着力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通过树立典型模范人物形象,弘扬正能量,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去,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自爱的社会心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农村文化大礼堂、道德讲堂、说唱艺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文化阵地,扎实推进德治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思想文化素质。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搭建多种形式的文化平台,让村民议事有场所,文化娱乐有去处,乡风传承有载体,教育宣讲有阵地,移风易俗有抓手。推广乡贤文化资源,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带动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文化,让耕读世家等乡贤文化在农村世代传承。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现代文明传播方式,让先进文化下沉到村、落实到户、宣传到人,让人民群众听得进、记得下,入脑入心,以此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乡村文明氛围。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推进村级治理体系建设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