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

2021-12-28 00:37:29齐卫平
理论探讨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体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不仅收获了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且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与党的理论创造之间的逻辑关联,对深刻认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当代中国的长期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两个概念的意蕴阐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新型政党的面目登上近代中国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使她具有鲜明的创新禀赋,创新型政党建设伴随着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强调,“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1]262,百年大党通过永葆先进性的创新发展而始终焕发青春活力。从实践创新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就是因为其领导的社会革命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于此前各种政党所走的路,全新的革命理念、方式、目标和道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以不断地创新才能发展壮大。从理论创新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所以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就是因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不断产出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成果彰显强大的思想伟力,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百年历史实践中,党中央领导人对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有十分丰富的论述。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江泽民指出,理论探索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4]。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5]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一以贯之的思想自觉,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他还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6],“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7]。用这些话语论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既与历来党中央思想一脉相承,又突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新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叙事中,“创新”和“创造”是两个概念的话语表达,在意思上是相通的,但在意蕴上有所不同。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8]。2020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9]两段话的意思完全相同,但有个变化值得重视,即在强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时后面又加上了“进行理论创造”。这就提出了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的关系问题,为什么强调了理论创新,还要强调理论创造?

就意思来理解,创新和创造都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的东西,进行新实践、形成新思想、作出新判断、得出新结论,表明对以往的超越。从这个意思上说,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并无实质性的区别,然而,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意蕴,创新侧重“丰富”的意蕴,创造侧重“突破”的意蕴。在认识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中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两种意蕴,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突破性发展。

第一,从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特点看,前者的主要表现是局部创新和具体观点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在既有的理论体系框架和问题视域里对某些方面形成新的发展;后者的主要表现则是整体创新和体系创新,具体来说,就是以崭新的内容打造了新的理论体系和形成新的问题视域。二者都具有超越的意义,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具体特点的不同表明这两个概念在意蕴上有差别。

第二,从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过程看,一个新的理论产生以长期积累为基础,积累的过程伴随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党的百年发展中是连贯性的事业,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时代问题和工作中心,提供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社会需要。由此构成的连续性运动呈现理论创新从量到质的飞跃过程,理论创新的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具备成熟的程度,便形成理论创造的历史性飞跃。理论创造推动理论创新进入更高的层次,理论创新量的积累为理论创造质的飞跃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从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关系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理论创新为理论创造作铺垫,理论创造是理论创新的结果。凡是理论创造必然都是理论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创新都是理论创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即“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讲新话也是创新,结合中国实际和发展新情况形成的新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但是理论延伸性的创新还不具有理论突破的意蕴,理论创造是具有原创性价值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理论创造的酝酿,实现理论突破的创新是理论创造的意蕴。

综上所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特征区别的概念,既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分割开来,又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式,构成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体现“丰富”意蕴的理论创新是贯穿党的思想建设全过程的要求的话,那么,体现“突破”意蕴的理论创造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性成果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创造,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过程中形成理论创新质的飞跃。

二、党的理论创造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主体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状态呈现,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动力,在结合中国实际中形成新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性。二者的不同之处是理论创新在同一个理论主体范围内开展,而理论创造则以一个新的理论主体实现了创新的突破。

理论主体形成的创新,是理论创造实现历史性超越的标志。这里所说的“理论主体”,是指理论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自己的理论主题、理论框架、理论格局、理论视野以及理论展开的构造。时代要求和历史条件对理论主体的创造具有决定意义,一个理论主体发展为另一个理论主体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没有理论主体的新创造就难以推动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效果,就是以创造新的理论主体指导党的实践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开创新的格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五次与时俱进的发展,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五次与时俱进诞生的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指导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境界,然而,不是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衡量一次飞跃的标准是理论主体实现了新的转换,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原创性的体系构造形成了新的理论主体,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的飞跃。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第一个理论主体。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10]687,他扭转了党内一些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错误做法,从总结中国革命遭遇挫折的教训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命题。1981年,党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作了概括,指出主要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毛泽东思想诞生于20世纪中期,时代要求和历史条件赋予这个理论主体以原创性的思想价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10]689。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10]691。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受思想束缚的原因,这次“第二次结合”的探索遭遇了曲折,需要创造新的理论主体来继续完成。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这个史无先例、前无先人的实践为催生新的理论主体创造了历史基础和社会需要。邓小平要求全党解放思想,领导党中央大力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实践困境。他提出“走自己的道路”的号召,领导党中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重新开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进程。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孕育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一个新的理论主体被创造出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树立起来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新的指导思想,并明确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阐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2]。1989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江泽民领导党中央肩负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出一系列创新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领导党中央在新世纪之初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10]6。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创新,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同一个理论主体。这个理论主体诞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个理论主体的原创性表现在解决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问题,以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业绩证明这个理论主体已经日臻完善而达到成熟。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呼唤新的理论主体诞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理论创新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这个新的理论主体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13]13,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构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于21世纪,这个新的理论主体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总结新时代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体现党和人民集体智慧,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在新时代结出了新的成果。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造而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新的理论主体诞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入发展。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9]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14]这里,以两个“产生”和两个“创立”的新表述,勾勒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党的理论创造的发展逻辑,对认识党的理论主体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实践证明,党的理论创造在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新的理论主体不断开辟新的境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理论主体创造中实现一次次思想的飞跃。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造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5]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到21世纪的接力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理念、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在全面深化中迈出了新时代的步伐,党的理论创造在创新发展中迎来了新时代的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他指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0]697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的发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在创造理论主体中昭示其思想的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不仅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而且以一个新的理论主体创造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版本。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理论创造的视域深刻认识其原创性价值,深刻把握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精神实质。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理论创造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理论主体的时代开创性。从新的理论主体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依据是“新时代”这个重要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作出详细的阐述,其中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揭示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新方位的论断具有改革开放阶段划分的意义。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创新实践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过去40多年,现阶段我国依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还将持续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强调,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往往由若干个阶段构成,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阶梯式的递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新的历史方位的进入,也在递进发展中呈现阶梯式发展阶段的意义。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6]这里的叙事逻辑是:新的发展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承接性延伸,党的十八大后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方位不是突然形成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两个阶段内在相统一。完成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历史任务推动改革开放从“前半程”向“后半程”过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时期更高阶段的迈进,表现为发展方位的历史性超越。新时代理论主体因缘新时代、新方位而诞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理论主体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上具有突破意蕴的崭新成果。

第二,新时代理论主体的主题综合性。有明确的主题是理论主体创造的必要条件,理论主体以不同内涵的主题相区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这三次与时俱进,都形成了各自的思想体系,内容全面,又以不同的侧重点在同一个理论主体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着重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着重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探索和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1]2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新的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决议认为:“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7]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时空维度上把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基本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综合性的主题生成,创立了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新的理论主体。

第三,新时代理论主体的体系重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15]9-10。理论体系就是理论构造,理论主体更新的直观性表现就是构造出现变化。理论主体更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替代性的更新,即用新的理论主体否定了旧的理论主体;另一种是继承性的更新,即在已有的理论主体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构造。理论主体替代性的更新在学术研究中经常发生,而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是代代传承的事业,接续奋斗的历史不允许理论发生断裂,党的指导思想五次与时俱进是一脉相承的赓续,因此,新的理论主体诞生必然是继承性的更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从继承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理论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主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造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以新的理论构造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通过体系重塑标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四,新时代理论主体的范畴再构性。理论主体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主题和构造上,而且还有相应的理论范畴。理论范畴表现为一系列概念和话语,概念的原创性和话语的新表达是新的理论主体形成的标识。从党的百年历史实践看,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理论主体、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创立的理论主体,都紧紧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相关的理论概念和话语表达。这些概念和话语既反映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要求,又贯彻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根本原则,体现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统一,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贯通的思想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理论主体的创立,不仅继承了历届党中央形成的理论范畴,而且根据新时代创新实践的要求,回应人民的新期待,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概念,形成了许多新的话语表达。如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8。这个新论断对新的理论主体演绎许多新概念、新话语具有重大意义: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强调绿水青山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作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等,构成新的理论主体的新概念和新话语;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等一系列新思想,都具有原创意义,在新的理论主体中是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和新话语;如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阐述,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都体现了新时代理论主体的范畴再造得到原创性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思想在创新发展量的积累中形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15]12。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8]。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个新的理论主体的诞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担当和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19]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化与中国化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在追随时代发展中不断推进的。自从毛泽东鲜明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团结带领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和艰险,迈过各种沟坎和关卡,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取得各种成绩和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常说常新、常做常进,促使新的理论主体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治国理政实践进入一个新境界,对与时俱进发展的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方位性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性成果作出新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而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深刻把握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从新的理论主体加以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造新成果的价值,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新认知。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